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4-05-04

刘栩静

[摘要]隨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入手,探讨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就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心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业难度也随之日益增加,在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供需严重失衡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远远大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供给角度看,自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增加。2003年是我国扩招后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突破200万,随后几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岗位将增加4000万,但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他劳动力将占很大一部分比率,留给高校毕业生的仅剩下不足60%。显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的速度远远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愈演愈烈。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和社会需求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院校存在显著的就业结构性失衡。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对口,出现产销不对路的情况。从地区看,我国毕业生倾向于在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到中西区欠发达地区就业是毕业生不得已的选择。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一直是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而中小企业往往对毕业生没有吸引力。因此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趋升

据统计,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比率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待业。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考研和出国作为不得已的选择。就业不理想成为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和出国的主要原因,以此来暂时逃避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有很多毕业生并不是找不到接收的就业单位,而是抱着错误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态度,在就业单位之间反复挑选,出现频频毁约和改派的现象,最终延误了就业计划的落实。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择业期望值脱离实际

择业期望值即毕业生要获取的职业对其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找到一份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工作是高校毕业生的期望,但就业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自身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好高骛远成为高校毕业生的普遍心理,部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上脱离实际,目标定的远远高于自身实际情况,难免走入择业的误区。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于狭隘,往往只注重薪酬水平,忽略了职业发展前景。另外,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虚荣心作祟,一心只想到发达城市和地区就业,或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就业,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发展的职业。择业期望值脱离实际,高不成低不就成为毕业生待业的主要原因,影响了就业单位的落实。

(二)就业流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已不仅仅关注一线城市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中小型城市、城镇或乡村就业。同时,迫于国有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激烈的就业竞争,到中小私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国有大型企业、国家公务员已不再是毕业生的首要目标,攻读研究生、应征入伍、出国留学、三支一扶和自主创业等形式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选择,就业流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三)灵活就业人数逐年增多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工作场所、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不同于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例如个体经营、合伙经营、自主就业等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相比,灵活就业的劳动保障较低,但灵活就业的工作方式较为宽松和自由,劳动报酬也较为理想。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灵活就业将成为很大一部分毕业生的择业选择。

(四)自主创业成为新型就业形式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自主创业逐渐成为新型就业形式。

三、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国市场经济、高校课程设置及毕业生自身因素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

大学生就业受到经济、社会、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因素的影响首当其冲。经济的发展导致高等教育的变革,从而对人才需求、大学生就业岗位等产生直接的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促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近年来国有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接纳能力逐渐趋于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供求出现进一步的失衡,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高层次的就业岗位与人才的供给不匹配,就业岗位的增加跟不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从而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首先,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开设大量理论课程,教师对学生多采取填鸭式教学,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知识面狭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其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国一部分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存在跟风现象,往往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和课程,在追求大而全的同时忽略了对质量的要求。一些课程过于陈旧,没有根据人才的需求做出适时地调整,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另外,一部分高校盲目追求高层次,本科教育和基础教育受到冷落。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没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再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不够理想。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学生求职择业步入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纽带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普遍重视。然而,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的情况却不够理想。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个误区,往往只重视学生毕业前夕求职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指导应在大一就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提升求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

首先,部分大学生存在错误的职业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盲目求高,扎堆报考国家公务员,挤身北上广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了职业发展前景,将薪酬福利作为择业的唯一条件,从而频频跳槽或是处于待业状态。部分毕业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将安逸稳定作为择业标准,不愿承担风险,缺少开拓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其次,部分毕业生责任感缺失,诚信意识淡漠。在就业过程中,伪造学历学位证书、荣誉证书和考试成绩,虚填社会履历和干部经历等。还有些毕业生缺乏诚信意识,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频频毁约,造成了企业人力成本的浪费,也不利于毕业生自身的发展。

再次,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就业心态。一些学生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过于焦虑和恐慌,没有正确认识形势,严重缺乏自信心和心理准备,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方向。对自己过度怀疑,在招聘过程中不能很好展示自身的能力,甚至出现逃避就业的现象。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将目标锁定大城市,从而减少了自身的就业机会。

针对上述因素的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完善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优惠;深化改革,增加就业机会;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大学生就业。就高校而言,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就毕业生而言,学好专业知识,注重社会实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卿石松.大学生就业决定因素分析—基于多层模型的方法[J].人口与经济,2012.01.

[2]郭玲霞.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5.

[3]刘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2011.12.

[4]李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