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康晓平
摘 要: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高校后勤工作也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本文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路等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高校 后勤 社会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到高校的水电暖维修、运输、 通讯、 宿教、 园林、 餐饮、保洁、 对外经营实体等基础性的工作,影响着高校日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后勤锐意改革,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满足高校师生员工的需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历程了三个阶段。
(一)从1985年到1999年共15年时间,为高校后勤改革的起步探索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学校所在地方的党政领导机关要把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责任担当起来。”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具体指出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此后的1993年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对高校后勤改革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二)1999年6月到2004年共5年时间,为高校后期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
1999年6月, 朱镕基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 “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逐步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 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2000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中央六部委 《意见》,对高校后勤改革的步骤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 此后三年, 国务院分别在武汉、 西安、 北京召开了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将社会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但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标准高,大部分高校后勤实体与学校只是 实现了形式上的分离, 绝大多数高校后勤实体没有注册为独立的法人。 存在着法律定位不清, 产权不明确, 校企不分等突出问题。
(三)从2004年后至今,为攻坚完善阶段。
2004年以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关系、利益和矛盾交织在一起, 错综复杂, 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机制体制上暴露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改革的难度很大,进展减缓。有鉴于此,部分高校的后勤改革者们,已将眼光和视野投向了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方面有许多成功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有的高校开始探索出一些新的模式,逐步促成了产业结构多元化、 资源配置市场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服务功能系统化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转的后勤保障服务新格局。总之,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冲破了计划经济形势下后勤管理模式滞后和制约高校全面建设发展的许多固有障碍, 对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和大胆的试验探索, 坚定了信心,明确了的方向。有的已经创建了中心、 公司等新的管理模式, 实行了企业化管理, 形成了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众多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在中央的部署决策下,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努力,高校后勤改革确实取得了较大进步,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完全正确。成绩主要表现一是从制度机制上进行了改革。如:单项承包和全面承包的尝试,积累了改革的经验;建立完善了激励机制,实行了优化组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二是提升了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水平。 硬件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软件建设同步跟上,职工的服务意识、保障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业务素质有所提高,更好地满足了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需要。三是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后勤职工和师生员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大大增强。然而,即便如此,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困难和问题很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克服和解决, 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特殊环境制约了改革。
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的经济属性要求从事后勤服务的实体要按照市场要求来进行企业化运作,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高校的特殊环境,要求后勤实体必须服从高校后勤的服务性、教育性和公益性,这使高校后勤改革陷于两难的矛盾之中, 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了改革。
高校后勤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比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如人事财务、机构改革等,也给高校后勤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影响了社会化进程。
(三)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高校后勤还没有树立人才第一、人才兴业的观念,工作起来还是凭老办法、老经验行事,管理水平、管理效能低下。很多职工没有经过岗位培训、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许多职工是从学校行政教学及附属工厂等单位部门分流出来的人员,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旧,难以适应现代高校后勤工作的需要。
(四)产权关系和法律定位不清。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权清晰、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国家政策规定和政府的指导下,高校后勤实体虽然进行了分离,但其产权和地位并没有实质分离,大多数高校后勤实体没有注册,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所有资产仍然归属学校,这导致后勤实体使用权、 经营权、所有权之间的分离,这就谈不上对其进行市场运作。 有的高校虽然对后勤实体进行了注册, 有了独立法人资格, 但仍属于国有企业且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产权不明确,使得高校后勤实体难以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管理, 阻碍了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 也影响了改革的深入。
(五)后勤产业服务发展水平不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高层次、高素质的高校师生,对生活工作环境要求自然有更高的要求,这对目前高校后勤落后的硬件水平、滞后的管理理念、较差服务质量是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更新观念,着手改革,势必被市场淘汰。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思路
在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改革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 “巩固、 深化、 提高、 发展” 的方针,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要加强领导、突出重点,要重视人才、强化培训,要完善机制、学习借鉴。
(一)注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的各个领域, 涉及到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后勤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改革的过程就是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后勤社会化才能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在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师生员工的认识接受能力相适应, 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相呼应,才能减小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大的起伏和阵痛,才能保证改革进程的顺利有序。此外,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其进程中必然受到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 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与高校的总体改革相协调相配套。同时,由于各高校的自身条件和客观情况差别较大,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和途径不能“一刀切”,而应因地置宜,区别对待。
(二)强化领导突破难点。
当前,高校后勤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高校党政领导应充分认识后勤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加强领导,科学谋划,把后勤改革纳入学校总体改革规划之中,防止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安定不稳定的问题,动员和教育师生员工正确对待和支持后勤的改革。同时要加强对改革的研究,下大力解决改革中涉及的人事、 财务等重点难点问题,协调各种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解决种种矛盾,确保后勤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高度重视人才和培训工作。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低层次循环怪圈中,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从事后勤管理的人才比较缺乏,引进少、留不住人才,这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把他们放在领导管理一线,放手使用,发挥他们敢闯敢干和创新进取的冲劲,推动后勤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在职培训。因为历史的原因,高校后勤人员文化素质不高, 专业技术也不够过硬, 许多人员并不适应岗位专业的要求。因此,在分流精简消化淘汰的基础上,把精力放在后勤专业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方面更是当务之急。要通过培训,增强后勤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员工服务。
(四)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机制体制。
从我国高校改革的进程和国外高校后勤改革的经验来看,机制体制是关系到高校后勤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国外高校后勤运作与我国存在许多差异, 但他们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不容置疑, 对我国高校后勤的借鉴意义也显而易见。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最具有代表性。 这些国家的高校后勤企业经营模式比较稳定, 经营体系也相对完善, 因此,借鉴他们高校后勤管理经验能有效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和管理理念的革新,对提高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正紧迫而现实地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我们要在充分认清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 复杂性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从机制体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引进培养人才、实施整体推进等方面下工夫,使高校后勤平稳地从计划经济的福利型、 封闭型成功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型、开放型的社会化后勤,促进高校后勤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为高校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
参考文献:
[1]王炜,关于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22期.
[2] 张银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四期.
[3] 李茜.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启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
[4] 蒋景华,卜中和主编.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