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倪方六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在气候学上的意义与春分、夏至、冬至是一样的,此时的太阳运行至黄经180°,而春分、夏至、冬至分别位于黄经0°、90°、270°。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对这样的节气,古人是充满敬畏的,逐渐形成了“秋分祭月”“秋后问斩”“秋分占候”“早卧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现象”。
“秋分祭月”不同于“中秋拜月”,两者虽都是祭拜月亮神,但后者是民间风俗,前者是国家行为。有学者认为,因秋分可能无月,才将祭月移至中秋,从而形成“中秋拜月”的风俗,这纯属臆测。因为中秋之夜如遇阴雨天,也可能无月……
“秋分日”古人为什么要“祭月”?
《宋史》:“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秋分这天似乎只留下一个“竖鸡蛋”的习俗,而在迷信“阴阳”的古人眼里,则是“阴盛”开始的重要日子。《宋史·礼志六》“朝日夕月”条引唐代柳宗元的话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其意思是,根据《礼经》上的说法,秋分时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
所谓“阴魄”,就是古人所迷信的阴气、鬼魂一类。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
“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秋分祭月”并非柳宗元所生活的唐朝才有,先秦時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秦朝时祭祀八个神灵,第六个就是月亮神,第七个是日神。
为何选择在春分和秋分时分别祭祀日神和月神,而不是在元旦或是夏至、冬至?《明史·礼志三》认为:“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言下之意,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
“秋分祭月”首先祭祀时间不能搞错,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祭日时辰在早上太阳将升之际,祭月则在晚上,故称“朝日夕月”。清朝规定,祭月为“秋分日酉刻”,酉时相当于下午5时至6时,正是黄昏走向黑夜时分。而且,行祭还有诸多规矩。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条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月与祭天地一样为历代所重视,秦汉时,设坛祭祀已成制度。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度废“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之礼,明世宗朱厚熜主政后,于嘉靖九年重新恢复祭祀,且规格升级。朱厚熜认为,“日月照临,其功甚大”。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明清两朝祭祀日月的“日坛”和“月坛”,如今都还在。
“秋后问斩”为何在秋分后进行?
唐《狱官令》:“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
古代一直有“秋后问斩”一说,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古人为什么规定行刑要在秋分以后进行?据《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其他季节为什么不行?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但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并不是董仲舒,《礼记·月令》中已有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和秋天“用始行戮”的说法,只是董仲舒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
东汉章帝刘炟十分赞同董仲舒的观点。据《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元和二年刘炟下诏称:“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古人认为杀生不能“逆时”,秋冬是肃杀凋零的时候,行刑是“顺时”。秦汉时期曾明文规定,除“决不待时”的重刑死囚外,其他死刑犯,只能在秋冬时节行刑。
选择秋天行刑,汉魏时一般在霜降以后至冬至之间;隋唐及以后,一般选择在秋分至春分之间。唐《狱官令》规定:“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如果违反这条规定,“徒一年。”《大明律·刑律·断狱》“死囚复奏待报”条也规定:“若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杖八十。”
“秋分”节气之后可以处决死囚,但“秋分”这天是不能行事的。崔寔《四民月令》引《千金月令》称:“秋风之日,勿杀生,勿用刑,勿处房帷……”
“秋分占候”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清嘉录》:“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
秋分对农事的影响很大,古人往往通过“秋分占候”以预测收成。就农业生产而言,有两个时候农活最忙:一是“三夏大忙”,自“芒种”节气始;另一个就是“三秋大忙”,至“秋分”节气始。农谚因此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秋忙”比“夏忙”更忙,有“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一说。由于秋分是古代中国农民预测年成的重要日子之一,故有“秋分占卜”的风俗。
古人占卜时,最简单的是看阴晴。秋分这天如果是阴天微雨,预示收成好;但如果是连阴,夜雨不停,则麻烦了,“秋分连夜雨,迟早一起死”。如果秋分日刮东南风,主岁稔民安;刮东北风或西北风,农作物则“多秕稗”……复杂一点的预测是看“秋分”与“社日”的关系,社日分为春社、秋社,具体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情况下处于秋分前后。秋分在社日前,预示丰年收成好,在社日后,年成或不理想。清顾禄《清嘉录·八月》记载有苏州一带“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谚语。地方志释称:“秋分在社前,则田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而谷贵。”
但有的地方说法不同。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有福建一带谚语:“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四民月令·八月·测候》亦称:“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滥饭喂猪狗。”
如果秋分与社日是同一天也非好事。《四民月令·八月·测候》认为:“分社同一日,低田尽叫屈。”《南昌县志》则称:“秋分日值社,河无鱼,分社同宫,饿杀渔翁。”
“秋分”后养生为何要“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分”对古代普通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早卧早起”。《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观点是:“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概意思是,立秋后三个月,是阴阳之气较为平均的季节,气温下来,寒气上来,但地表的热气尚未散尽,所以要早睡早起,鸡入圈则人上床,鸡鸣应起床。
《素问》意在告诉人们,秋分后不宜再像夏天那样生活,“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也就是说,适应季节变化才能保证健康,违反季节规律就会生病,即中医所说的,“顺之则生,逆之则病”。
“早卧早起”为什么一定要从秋分日开始?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条称:“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这句话想表达的是,秋分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但秋分后夜越来越长。早睡自然是因为夜来临早,早起则是要求不要睡懒觉,睡得早就应该起得早,这样才合乎生理规律。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之后,气温下降得十分明显,感冒、痢疾等病秋季多发。《素问》提出的“早睡”观点与传统的“秋收冬藏”保健理论是一致的,可减少夜晚低温寒气的不经意侵入。
在饮食上,秋分后变化也很大。俗话说的“秋补”也不是“立秋”之后开始进补,古人认为最佳时间也应选择在秋分之后。对于秋天要讲究的忌口,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说:“勿犯贼邪之风,勿多食肥腥”“勿饮阴地流泉,令人发瘴脚软”。他建议肥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多吃,过凉的水不要喝,否则容易生病,走路没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