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宏迪++余冲+赖贤辉++朱娜娜++肖钦月
摘 要:南昌航空大学作为预科生输送学校加之全国录取的各民族学生,从而形成了众多民族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的局面。由于自然、经济、文化 习俗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文化及生活习俗导致了少数民族在与其他民族沟通地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难以适应,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在了解他们的现状是否理想,并且通过了解他们在大学适应期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
引言: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民族地区。当他们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来到相对发达城市的大学后,在给他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新环境下文化习俗、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周围的同学,他们又必须作出不同策略性的选择,有意或无意地疏远一些当初的朋友、放弃以前的生活方式,他们会不同程度地陷入孤独、无范和文化分离的境地,从而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疏离感 。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适应状况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南昌航空大学作为预科生输送学校加之全国录取的各民族学生,从而形成了众多民族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的局面。由于自然、经济、文化 习俗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文化及生活习俗导致了少数民族在与其他民族沟通地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难以适应,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状况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状况,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最终实现校园和谐、民族和睦的局面。
在参考现有的国内外民族问题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预调查分析结果,设计了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自我认知、地域适应、文化适应、人际交往等五大部分的《南昌航空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状况调查问卷》。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际交往。现状:①调查结果表明,通过长时间的相处,98%的同学能和睦相处,2%的同学表示在于其他民族相处的时候会因民族的原因会有矛盾,但一般都能及时解决。②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后,有76%的同学能交到至少三个汉族朋友,24%的同学也都表示有汉族朋友。问题:①有8%的学生喜欢与汉族同学交朋友,9%的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同学交朋友,12%的学生喜欢与来自同一地方的老乡交朋友,不管他们是什么民族,而71%的学生则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交友选择没有特别要求②调查结果表明,93%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相处和睦,很少会民族歧视现象;但是交流方面障碍还是存在。
(二) 地域适应。现状:调查结果表明,9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期能够适应地域变化带来的影响,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问题:①调查结果表明,
4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初到对学校的饮食不甚满意,表示对学校饮食不太习惯,3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的饮食感觉一般,只有2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满意。②调查结果表明,
80%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到汉族学校读书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开阔眼界,与外界交流的渴望还不够。
(三)文化适应。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95%的同学表示能够跟上课程进度,学习没有压力,5%的同学因语言存在障碍,学习方面还是蛮吃力的。问题:①调查结果表明,86%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很看重自己民族的节日,会隆重庆祝;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生长在城市对其民族节日不甚了解。大都认为学校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较为薄弱,对于少数民族节日没有什么好的对待措施。②调查结果表明,6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于民族中学,表示对大学校园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3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于普通中学,能够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
(四)生活状况。现状:调查结果表明,8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赞同个人发展与家乡发展紧密相连,立志学业有成后回家乡发展,部分打算在外面发展。问题:调查结果表明,8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对于大学费用可以接受,1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家境贫困,认为学费负担偏重。
(五) 校园实践适应。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有86%的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大学的社团,仅有14%的学生表示没有加入任何一家社团。问题:调查结果表明,5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选择在一开始就参加社团活动,其余同学都会在一番考虑后再决定是否加入,认为社团种类不是很丰富,适合他们的偏少。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的举措
由于受自然、经济、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各民族大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上的不和谐现象,甚至出现一些相互之间缺乏尊重、不很认同的现象。因此,需要立足学校的实际,从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建设到管理制度的建立、校风学风的营造等方面大力打造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各民族学生在团结、进步、和谐、友爱的环境中接受熏陶。
1.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物质环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现象。(1)突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实物建筑如学生宿舍、公寓、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环境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加大投入,打造和建设独具民族特色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很有必要的。(2)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教育思维出发,从全局上规划校园内的实物载体建设,将民族观和国家观融入到这些物质文化环境之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校园浓郁深厚的文化氛围、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3)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在交流和传播过程中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校园制度文化与校园群体文化、校园社团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文化类型共生共成于大学校园里,共同对于全校师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建立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制度,充分结合学校实际、管理和教学科研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突出教育制度的体系性和可操作性,既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奖励什么,惩罚什么;要求什么,禁止什么等,都应结构完备,层次分明,而不是粗略化笼统化。(2)建立健全各民族大学生间交流与沟通地机制。无论是民族高校还是非民族高校,要避免各民族间的隔阂,就必须首先建立健全各民族大学生间交流与沟通地机制,通过稳定有效的制度文化环境积极推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其他的民族,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养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习惯。
3.校园精神文化是深层次凝练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内核,它融学校历史传统、人际关系、精神氛围为一体,承载着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情感和风气。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同时要注重增大民族文化多样性宣传。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有关讲座和教育活动等形式,积极营造友好、和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英】凯杜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 张世富,《民族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