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4-05-04

赵淑婷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诸多的诱惑下,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考验。但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三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第二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中国关于“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解释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国自古就有重视人文的传统,人文也被引申为人道、人事,指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可见,上述的历史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的意向。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理想、人的符合人性的需求和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关切,就是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给予关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从心理上施加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积极的影响,使社会的正面思想和主流价值观转化成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和过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就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和正当诉求,关心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一)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尊重人性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思想和鲜明个性的人,必须尊重人的本性,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去理解、去关怀学生,特别是关怀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是一种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契合,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相互交流活动,是人之本性的基本要求。

(二)人文关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育者必须注重人文关怀,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主动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并在理解人性、尊重人性、认同人性的基础上以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困惑,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三)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面对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教育者既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将人文关怀的眼光投向当代大学生,在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提高他们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动承担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一)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下,学生的积极性被压抑,使得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发挥,人文关怀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也无法发挥,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有效展开。因此丰富教学形式,如分组织式学习、辩论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将会使教师在教学中事半功倍,学生在学习中兴致勃勃。

(二)重视学生多方面的现实需求,努力解决实际问题。脱离人的实际需求而一味谈远大目标无异于空谈,不仅提供不了“正能量”,还会让人反感。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育者既要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意学生日常生活中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说服力。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其无形中的感染、熏陶、渗透可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发生认同。把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角。教师要巧妙的运用这一特殊环境,以学生为主角,组织各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2] 朱慧.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