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扬与弃

时间:2024-05-04

张椿育

摘 要:国际竞争越来越强调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中国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要发挥其独特作用,才能助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一臂之力。本文将以“仁”学为例,从“仁”的内涵入手,分析其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家庭领域和个人领域的实践,总结出现扭曲的原因,探究传承创新的途径,希望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道德文化;传承;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 [1] 。要充分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力量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要辩证地看待传统道德文化,创造性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

一、“仁”的内涵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之后几经变化,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道德文化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缩影,而“仁”的学说又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在传统道德文化中,关于“仁”的论述是很多的,单单在《论语》这本著作中,“仁”就出现了100多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巧言令色,鲜仁矣。”、“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何谓“仁”? 孔子释曰:“爱人。”[2] “‘仁的基本涵义就是爱人,即爱他、利他、成就他人的精神” [3] “‘仁”的内涵,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仁者爱人” [4]这几种对孔子“仁”的理解都指向一个意思“爱人”,应该如何解读呢?笔者认为:这里强调的“爱人”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别人,不要伤害别人。要做到“爱人”,先要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才能真正爱他人。

二、“仁”在当下的实践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仁”是最高境界,是所有道德中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论述最多的。但是这样的悠久传统却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反而出现一些让难以接受的行为。

(1)在经济领域的实践。“仁”的核心意思是“爱人”,在经济领域直接表现为诚信,在现实生活中,制假售假,隐瞒欺骗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最常见的就是缺斤少两的现象,后来是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事件,像“三鹿奶粉”等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2)在社会领域的实践。“仁”在社会领域中,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能够与人平等相处,尊重他人的生命,他人的职业,他人的风俗习惯等。现实生活却有一些令人心生愤慨的悲剧也在上演着,像“马加爵惨案”等,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的。(3)在家庭领域的实践。“仁”在家庭领域中,表现为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对子女的抚养。不赡养父母,“啃老族”现象却屡见不鲜。(4)在个人领域的实践。“仁”在个人领域中,表现为自己对自己的负责。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

三、“仁”的实践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仁”的内涵是“爱人”,可无论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家庭领域还是个人领域,都被扭曲了,都变异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萍教授写到“道德教育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或者说封建统治阶级借用道德这种具有普适意义的工具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运动,‘德政合一、‘以德统政的倾向使得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工具性的特征。”现阶段,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西方思潮的渗透,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与传统道德文化相悖的现象,这对传统道德文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追逐利益的欲望。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许多人在利益的驱逐下,变得浮躁。为谋一己之私不择手段,“早在1918 年钱智修担任《东方杂志》主编,在《东方杂志》发表了引起广泛论争的《功利主义与学术》一文,在文章中他曾指出‘吾国自与西洋文明相接触,其最占势力者,厥惟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之评判美恶以适于实用与否为标准,故国人于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亦以适于实用与否为弃取。” ,过分地追求利于,使得人们的心变得浮躁,在利益目前已经毫无抵抗力,失去了对“仁”的思考,对“仁”的正确实践。

(三)不能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文化。对待传统道德文化,我们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理论上的理解,没能很好地将其融入到实践中去。时代的变化,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父母在,不远游”,有年轻人以“父母在,不远游”为借口,守在父母身边,安心理得地做一名“啃老族”,这是不能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文化,不能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而灵活应用传统文化的表现。

三、对“仁”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要面对着市场经济的大背景,面对各种与之相悖的现象,面对自身的缺陷,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将如何传承创新呢?

第一,深入挖掘,加大宣传,增强自豪感,提高自觉性。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所以遭到冷落,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对其深刻内涵的曲解导致的。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义务帮助孩子或者学生正确,深刻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道德文化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吸引孩子,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有着良好道德氛围的世界里,将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到他们的脑海中。第二,夯实道德基础,健全法律体系。“没有法制,就没有国家;没有道德,社会必然混乱” 康德也说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可见道德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有一整套的运行机制,单靠道德维系市场秩序是远远不够。中国有悠久深厚的道德文化氛围,继承其精华部分,比如说“仁”的精华部分,对父母要孝顺,要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同时,还要吸收西方在道德上的精华部分,比如民主等。充分挖掘和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在吸收别国道德之所长,那么道德的基础将会更加坚固。第三,树立示范榜样,提高道德判断水平。榜样示范作用,对小孩子还是对成年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最美女教师”奋不顾身就学生的事迹已经报道之后,人们纷纷赞扬并践行者这样的美好品德。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让他们参与讨论,在讨论之中,加以引导,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和道德认知能力,从而提高道德水平。第四,采取“走出去”战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仁”为例,是适合当前世界各个国家发展需要的。 “仁”则告诉我们要“爱人”要尊重他人,与他们平等相处,同样的,对待自然界,我们也应该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从这一点上说“仁”学时具有普世意义的,应该从中国走出去,走向世界每个角落,营造和谐的局面。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扬与弃一直是诸多学者多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丰富传统道德文化的理论,还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创造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6。

[3] 干承武:《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