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涵研究

时间:2024-05-04

杜 杨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涵研究

杜杨

摘要:文化产业被公认是21世纪的明星产业,是未来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从本质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一种生产资料由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活动。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萌芽期,政府规划、引导、扶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创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

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涵盖多重方面,横跨多个领域。其不仅包括政治和文化,也涉及经济领域。首先,其政治属性主要针对政府政策制定的立足点提出要求,不管出台何种政策,出发点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充分保证国家文化的安全性;其次是文化属性,因文化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政府在颁布扶植政策时应当尊重其本身发展的逻辑规律,客观地实施文化产业的促进战略;最后,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则要求政府给予文化产业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要过于严格管制,限制其正常发展,政府应当结合实际转变职能,为文化产业提供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路径具有一致性,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备要素,都需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在产业发展前期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培育。产业政策是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履行自身职能的主要手段。立足国家的集体利益,针对产业的发展而颁布的相关措施和政策都可统称为产业政策。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性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涵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其是创意类人才、企业及产业相关机构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共享生产资料,在相互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产生的聚集于特定区域内的产业组织。企业之间可以共同使用集群内部资源,创造规模效应。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服务组织等机构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基本处于同一产业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关联。例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设计公司、出版集团、广告公司、影视文化公司等。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复合型创意人才和金融资本是推动其进步的主要动力,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消费需求促使其不断发展,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植则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重要的驱动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往往可以形成一种信用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最明显的特征是产业机构层面文化的深层次渗透,文化贯穿集群内部的方方面面。传统产业集群因为市场利益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却是因为文化价值而集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部各公司处于相同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因而公司之间的连结更加紧密。传统产业集群内部各公司之间,由于主营业务较为相近,公司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各公司业务之间往往存在互补的关系,因而公司关系以合作互利为主。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辐射范围更加的广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以创意类企业为主,信息经济时代,文化创意可以通过网络,超越地域的限制在全球各地实现价值。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价值也不仅仅局限在特定区域内,随着文化产品的价值体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传播范围更加的广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更有潜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一)发展模式的分类

本文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为依据,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划分为以下两类:从内因看,降低企业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沟通成本、交通成本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从外因看,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颁布,本地区资源集中程度及发展规划等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总结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驱动型两种集群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市场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调节机制为满足文化产品的需求,在规定地域内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所以,此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根本发展动力是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市场、高端复合型创意人才、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结合让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得以形成。文化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文化企业数量就会增加,相应的文化人才需求就会增加。在高校等科研机构密集区附近容易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艺术类人才更愿意追寻自由方面的创作环境而形成设计类产业集群。由此可以看出,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完善自身。

2、政府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政府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在政府产业政策规划、扶植、培育下发展起来的。政府确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体位置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凸显文化氛围,吸引创意类企业入驻,并为企业吸引人才,以此在实践中发现创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在此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政府的作用贯穿始终,从最开始的政策规划到设定具体目标,从主导产业的选择到人才引进,在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政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各地大部分动漫、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两种发展模式比较

1、从发展动力看

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发展早期,文化创意类公司和机构,选择在市场容量大,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开展业务,经营发展。各文化创意类公司和机构在这个阶段不会有频繁的业务往来,集群的集聚效应也尚未真正形成。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市场上的商机也比以往更多,越来越多的创意类公司机构进驻市场,各类艺术家为了拥有更好的创作环境也将自己的工作室设在此处。此时,文化市场发展趋于繁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也逐渐建设完善,创意类公司间有较好的交流合作。随着集群规模的发展壮大,创意类公司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此时政府并不会盲目介入,任其在市场中发张壮大或是被淘汰出局。市场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政府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根据政府的规划驱动而建立发展的,在集群发展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政府作用的影子。政府根据科学数据收集分析,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建设经验,对比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决定是否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选择,产业园区的兴建与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园区主导产业的确定,人才引进等都需要政府决策。政府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从发展决策看

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意类公司和机构自发的集聚,创意人才决定了集群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创意类人才更加崇尚自由轻松的创作环境对地区文化氛围要求较高,拥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所以生活成本不高、交通条件较好、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区域更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

政府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决策完全由政府决定。政府根据当地集群发展的具体情况,参照该地区整体发展规划战略和经济发展形势,基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地区文化发展而做出发展规划决策。为了保障决策的科学性,政府会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也会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做详细策划,从而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3、从创意的目的看

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其形成早期,大多开始于优秀创意类人才的个人发展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圆自己心中的梦来到城市打拼,带着无比的热情投入到创意工作中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推动了创意类公司的发展进而带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繁荣。

政府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立足点不应是个人的情怀,而是立足整个社会,从宏观层面思考解决问题。比如,区域经济的发展势态,当地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满足当前我国人民越来越高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社会稳定。

4、从发展路径看

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属于自发形成,形成之初并没有明确的集群发展规划,各类创意公司和机构通过市场机制,选择文化环境较浓的区域,发展壮大,形成一定的集群规模之后,产业链中其他企业也会不断入驻。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渐进式的发展路径,其发展过程的风险性较高是主要原因。

政府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跨越式的发展路径,有政府科学的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发展速度往往较快。

5、从见效速度和效果看

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在集群形成早期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政府在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早期阶段并不会介入,也不会针对其颁布扶植政策。所以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审时度势的抓住发展机会的挑战,还要面对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问题。所以,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常发展的较慢。

政府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速度较快,政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在集群发展初期,政府往往已在规划区域内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置。在人才引进、资本支持等方面都有配套的政策措施。此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由于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速度比较快。(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本文是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建设状况调研》(课题号:14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培奇;胡惠林.探索与发展的十年: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13-02-10.

[2]魏鹏举;王玺.中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现状与建议[J].同济大学学报,2013(5).

[3]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20.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79-243.

[5]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杜杨(1990-),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管理,研究生在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