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 慧 李婉睿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杨慧李婉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粗放型发展模式却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问题虽然得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化;问题;对策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①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所在,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在意识和观念领域制约农村整体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和实现程度。如若不首先解决农村生态文化缺失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有一个缺憾。
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普遍存在,比如生活垃圾、农药、水源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有着多方面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农村生态文化的缺失,致使一些农民缺少保护环境理念,缺失环境道德。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生态文化意识薄弱。我国有相当大部分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且满足于现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慢;再加上受到传统观念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村民的生态文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生态文化理念比较落后,而仅仅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对“生态文化”不了解,农民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热情欠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意识不到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对于生态文化建设要在农村真正实施困难重重,农民的配合度较低,甚至在涉及到个人眼前利益时会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农村的领导班子普遍文化素养缺乏,生态文化意识趋于保守,甚至有些古板固执,这样就导致一个村子自上而下的生态文化意识普遍不高。
(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人才缺失严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一只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轻人已经跳出“农门”,在城市上谋职业,留守儿童和老师很难保证生态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延续性。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不够完善。健康有序、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首先,农村生态文化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健全,对生态文化的宣传与教育、生态保护团体及生态文化普及等各方面都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使得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停滞不前,不能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法律、法规落实并不到位,在一些工作盲区存在着一些工艺落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由于没有实施有效地监管管理,便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愈演愈烈。
(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系统。首先,上层建筑失范,有些地方没有设立负责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机构,有些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其次,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其他辅助设施还不完备,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有限。很多农村地区不能高效的利用文化场所,甚至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真正的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不能现实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农民精神上享受生态文化建设带来的幸福感。
(五)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经济唯上的思维定势,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对生态环保的意识比较淡漠,普遍存在大局意识比较差的情况,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或离自己很遥远的事。由于发展观的偏差和误导,以污染环境为前提,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在农村地区是很常见的。
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落实。因此,在分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时,应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的特点,下面探究解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可行有效措施。
(一) 加强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意识。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积极宣传生态文化知识。政府部门或社团组织专业人员到广大农村进行生态保护宣传,可通过设立宣传栏、举办展览等形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农民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深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观念,营造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优先让村干部学习生态文化知识,让他们以身作则,带动村民学习。
其次,针对经常发生在村里的各种有损于生态文明的行为切实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典型案例教育使广大村民认清其危害性,并作为反面教材,让农民引以为戒;应重点宣传生态致富的好榜样,让农民以自己身边的例子为榜样,积极参与生态致富,达到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状态。
(二) 鼓励大学生回乡反哺,打造一支建设生态文化高素质队伍。与教育部、相关的党政系统建立合作机制,固化学生定向培养及人才输送模式培养模式,宣传鼓励大学生反哺家乡。完善机构编制、待遇保障、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于基层,在学生定向培养岗位、待遇及人才输送模式、培养模式上达成公示,尽可能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宣传相关方针措施,鼓励当地大学生加入定向培养计划。设立多种招聘考试,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鼓励高校的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在农村建立一支有朝气有活力的高素质生态文化领导队伍。
(三) 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解读十八大报告时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的制度进行改革、改变,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制度。②
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中,生态文化作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应当受到重视。应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的执法力度,使村民知法懂法、依法行事、用法维权,并使农民能够形成一定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形成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生态道德价值观。运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观念共同约束村民的行为,引导农民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政府需畅通村民的监督和检举渠道,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并及时处理相关的问题,从而使村民感受到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决心,为生态文化建设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创造制度条件。③
(四) 加大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投资。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化宣传、挖掘农村生态文化及生态文化普及等都需要稳定的专项资金投入,因此政府不但要在此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要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和审核制度,做到专款专用,每一笔支出透明化。
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备化,比如:政府可以投资办“村图书馆”与“农家书屋”,结合当地的实际,置办一些农业新技术及生态农业经济技术的书籍,给农民寻找更多的脱贫致富的方法。其实政府可以在此多花资金,给农民举办交流活动,组织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在村图书馆或农家书屋对农业新技术及农业经济技术进行宣传。
(五)生态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在农村不断的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会忽略生态问题。但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更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生态问题。生态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即:注重发展生态产业,开发具有特色的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消除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以具有深厚的革命文化背景及脐橙之乡的赣州为例,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把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区优势的特色农业、观光景点、特色生态文化等,开辟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在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使农民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把生态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农民的日常行为、意识和习惯中去。(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注解: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②中国共产党十八次代表大会专题
③杨荣,关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