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作者简介:朱旖琦(1992.03-),女,辽宁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愈加受到重视。每年加入考研大军的学生人数迅猛增加,考研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学生考研的背后动机问题更引人深思。考研动机多样化和功利化,表现为不再单纯追求学术知识。本文对东北地区某二本院校学生的考研动机开展调查,并对其动机进行分类解析,对逃避型、被迫型、追风型等不良考研动机的学生开展小组活动。结合学生本人实际情况,分析其考研不良动机的形成原因,运用优势视角进行小组干预和引导,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使其理性看待考研,正确认知自我,重构人生发展目标。有效论证社会工作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重塑作用。
关键词:小组社会工作;考研大学生;不良动机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学本科教育由少数人占有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更加剧了本身已非常严峻的就业问题。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过渡到科技的竞争,这就迫切需要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在就业压力和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之路。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大学已不再是终极目标,它已经成为通往研究生考试的跳板。
(二)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考研群体考研动机的研究,引发考研群体本身、高校与教育工作者及社会相关部门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对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帮助大学生厘清考研前景,发现在大学生考研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不利动机,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选择;其次,有利于高校与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改革,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考研问题。同时,有利于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高和长远发展。
(三)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对相关资料整理分析时运用文献研究法,掌握有关学者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研究贡献与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运用参与观察法,观察了解考研学生对待考研的态度与观念,分析其是否有独特、特殊的考研动机因素。其次运用访谈法访问考研学生,了解个人基本情况、考研原因及感受。
二、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
1.小组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小组成员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到小组目标,促进社区与社会的发展。
2.不良动机。社会动机从性质上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活动能使人们得到满足。本文认为受社会待遇、经济条件、他人等外力作用推动,并非对考研感兴趣,并不受自身内在动力驱使而参加考研,获得目标的行为可称为大学生考研的不良动机。
(二)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找到好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薪水,提高生活水平,更好的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大四学生认为通过考研可重获人生出路,暂时缓解由毕业导致的种种压力,此类学生的考研动机可能是为了满足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通过考研不仅使学生获得信心,还能得到他人的接纳、赏识,考研动机满足了学生获得尊重的需要。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并不被动地面对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认知事物的同时,不断重构事物的意义。由于人们认知能力具有局限性,当对事物的认知与现实出现差距时,常常会发生认知失调的状况。当学生并不是在正确认知自我的情况下做出考研决定时,就会在自己考研的态度与考研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认知失调的状况。
(三)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考研不良动机研究的重要性
决定考研的学生,都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他们处于人生的又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承担着将来就业,未来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压力,因而在认知、行为上很有可能出现偏差,作出错误的决定。相关学者就此问题提供了干预措施,如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创新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改革。但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针对目前现象提供的间接干预措施,并没有对已发生问题的考研学生提供直接的干预措施,即发挥考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考研不良动机的形成问题,甚至部分高校在就业压力等影响下,大力推荐学生考研、鼓励学生考研,进一步导致考研不良动机恶化。
三、案例实施过程
(一)目标与计划
小组总目标:帮助考研学生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考研观,理性从事考研。
具体目标:(1)通过小组活动,使考研学生了解认识自我。(2)发现自身存在的考研不良动机及形成原因。(3)重构发展目标,勾画出人生的蓝图。
(二)评估
本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端正心态,避免盲从考研。根据这个总目标开展了三个阶段的小组活动来完成任务。通过第一阶段组员了解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从他人的角度全面认知自己,更加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在正确认知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通过第二阶段的活动组员对考研不良动机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组员意识到因责任过重、虚荣、逃避、追风而考研是考研不良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组员对继续选择考研这一行为出现动摇、甚至是抵制的态度。最终组员回归理性,从理性的角度认知考研。最后的阶段目标组员重构了发展目标,规划人生蓝图。
(三)结案
基于小组的目标已实现,组员的需求已得到满足,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双方达成协议,工作者宣布小组活动即将结束,小组成员表示同意结案。
(四)建议
工作者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活动方案的前后衔接合理,避免在活动转换过程中,对组员造成困扰。在选取游戏时要注意考研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压力较大,情绪容易低落,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能在游戏中释放压力,坦露心声,积极参与活动。同时工作者应掌握控制小组的技巧,工作者对具体事项要有时间限制,应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控制活动进度。在活动开始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对整节活动进行事先预演,增强整个活动流程的熟悉度。(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158-160.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58-59.
[4]欧妍君.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研热”分析[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11).
[5]李晓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外的研究与经验[J].西北人口.2010(2).
[6]王萍.新形势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考研热现象剖析[D].山西:山西农业大学,2013(6).
[7]周新成.理性选择研究的流变及反思[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4
[8]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