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微
摘要:英语的民俗语言语境在东西方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蕴藏着民众文化的深刻内涵,是语言与民众文化及活动之间的桥梁。而对民俗现象的认识离不开民俗语言的语境,每一个民俗现象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民俗语言的语境之上的,因此,民俗语境是民俗语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英语民俗语言的功能分析及构建问题。
关键词:英语语言民俗;情景语境;心理语境;言内语境
民俗文化和民俗语言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交际中,人们的交流离不开语言,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这蕴含着不同的地区或民族文化。古往今来,人类离不开语言,并对语言怀有敬仰之情。本文主要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英语民俗语言的功能分析及构建问题。
一、民俗语言的概念分析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①这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认识,是广义的、宽泛的。目前国内学者将这种广义文化分成三个层次来认识,即物质层、制度技术层和心理层。文化被分成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是基于人类对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理解。
民俗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民间的一些风俗习惯,它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主要包括一些礼制、信仰、节俗等等,民俗具有决定俗成的性质,代表了民间的文化模式。而且民俗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所有的方面。
民俗语言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作为民俗事项的一个重要类别,其具有特别的含义,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民俗与语言置于一起就形成民俗,而主要是在一般认知活动当中形成的涵盖了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在英国班恩女士的《民俗学手册》当中对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作了三种大致的分类:“信仰与行为;习俗;故事、歌谣与俗语。日本民俗学创始人柳田国男也提出三分法:习惯(生活技术);口碑即语言艺术(包括命名、语言、谚语、民谣、物语、故事、传说等);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②
笔者在这里通过研究分析将民俗语言定义为通过言语习俗以及民间口头语言艺术来形成一种较为典型的民俗语言的文化形态,这种民俗语言可以子啊日常的交流活动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例如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口头艺术,民间文学,而这其中最为鲜明的代表就是一些诸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谚语、俗语、俚语、方言土语等地道民间文学。
二、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英语民俗语言的作用分析
“语境在现代意义上被分为两类,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③“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④
(一)心理语境
语言民俗实践的主体也是创造、承担并且享受语言民俗者,这些主体的生活直接影响着语言民俗的形态。人们的生活、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文化信仰等都对对民俗意蕴的表达产生着强大的影响。而语言民俗的心理语境的一个重要的变项就是个人主观心理,主要表现在语言民俗在什么样的人群中比较适合,受其个人素质。能力、爱好等等因素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言民俗可以说是人们心理语境的集中体现。因为一个民族长期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民俗,也是他们社会心理意识的最为集中的体现。
(二)文化语境
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语境”解释为,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这些文化氛围会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的思维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各种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我们通常做要注意的文化礼仪、文化禁忌等等都是由于受到文化氛围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人生活的文化氛围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方式和对别人所讲话语的理解。一旦对方能够与自己所理解的话语氛围想混迎合,那么自己便自然地能够对其作出积极的评价,这其中固然带有主观意愿的色彩,但主要还是受文化氛围之影响。
(三)情境语境
语言民族是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与人们日常的交流活动、宗教活动、文化活动等等都息息相关,这就涉及到了情境语境,也就是所谓的条件语境,主要是指语言民俗子啊进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因素和情况。
三、结语
研究英语民俗语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功能构建,对我们研究语言与人们的生活以及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深刻联系语言与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发觉当时的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了解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挖掘人类历史的精神文化内蕴。所以说,将民俗语言置于历史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解:
① 陈克.中国语言民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00-103
② 马学良.民俗学、民间文学和语言学[A].民俗学讲演集[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③ 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6—8.
④ 张涛.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参考文献:
[1]陈克.中国语言民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00-103
[2]马学良.民俗学、民间文学和语言学[A].民俗学讲演集[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3]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6—8.
[4]张涛.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5]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56-78
[6]黄涛.论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与功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4):136-139.
[7]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66-98
[8]Halliday,M.A.K.& 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116-119
[9]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0.
[10]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36-57
[1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4-26
[12]Sperber,D.an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1995:137-14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