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4-05-04

陈晨 姜建斌

一、榜样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一)榜样和榜样教育的内涵

榜样是什么?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①;也有学者认为“榜样是在人们头脑中的先进典型、突出的人物形象②;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于榜样是这样界定的:“榜样是值得学习或效仿的人或事”③。那么,笔者认为:榜样是在符合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对人们有所启发并具有教育意思的人或者事,它所体现的是一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境界。

关于榜样教育的概念,目前我国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认识。但综合不同学者给予的不同说法可以概况为:榜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的目的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榜样这一特殊的人格形象为载体,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激发起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促进受教育者以榜样的道德精神为基础,调整自己的认知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此增加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最后通过主观努力内化榜样的精神品质的教育活动。

(二)榜样教育的现状

榜样作为一个可以带动人们道德向上发展的精神力量,必然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因此在我国每个历史时代都会把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道德榜样,进而达到“教化万民”的效果。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孟子认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老子则重视“行不言之教”的方法,这些无疑都表明了榜样教育的重要历史力量和政治作用。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说到树立榜样,最先让人想起的无疑是雷锋,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像雷锋这样的道德模范还有很多,如“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确立,我国已經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革时期,榜样教育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档名为《感动中国》的栏目,第一次把年度人物评选的焦点集中在了一批普普通通人的身上,整个活动突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人格的、精神的力量。十六大以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他们或许平凡,但他们却用平凡的人生谱写了不平凡的传奇。在这些道德榜样中,有一些特殊的存在,他们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团体,如:奥运志愿者,汶川地震中的志愿者,大学生西部支援等等,这些道德模范都体现着现代榜样教育的多元化。

二、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当代,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但在作为主要受众群体的青少年群体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榜样教育的期望与实施出现了“两层皮”问题。在榜样树立过程中,有些榜样树立的过高,高大全的形象使得人们很难产生现实认同感,继而使得生活中的榜样教育与预期产生了一定差距,形成了“两层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树立这些形象时,媒体突显了他们道德中高尚的一面,对他们的事迹和形象加以渲染,使其脱离了普通生活,也就是说变的不接地气了。在主张个性自由,突出自我的时代理念中,在这样的道德榜样面前,往往会产生不真实的感觉,也就没有了向其学习的动力。

其次,榜样开始呈现“偶像化”。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逐渐由报纸、书刊向电视、网络转变,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正是最应该接受榜样教育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追逐最“新潮”、最“耀眼”的社会文化,欣赏光环效应下的人物,并将这些人物作为自己情感的替代对象和生活的理想目标,而我们树立的榜样人物,在他们看来,却是乏味的、空洞的。以2010年的调查为例,青少年的偶像中演艺明星占76.7%,体育明星占7.9%,而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与军事家等传统意义上的榜样一共仅占9%,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榜样作用的降低也就不再奇怪了。

最后,榜样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念遭受了冲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奉献、无私等价值观念正在接受巨大冲击,人们求利的欲望和投机的心理,极易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由于道德教育自身滞后性的特点,榜样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被重视,产生了榜样就是吃亏的人,利益的牺牲者的心理;河南大学生孟瑞鹏救两个儿童溺亡,而家长怕赔钱让小孩撒谎就是例证;在这样的环境下,榜样教育产生了“两极化”影响,推崇者更推崇,鄙弃者更鄙弃。

三、完善榜样教育的对策

在社会各个方面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榜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存在许多的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榜样教育在新时期已无施展空间。相反,我们更需要新时代的榜样精神,这就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

首先,榜样的树立要呈现多样性且具有真实性。在传统的榜样树立中,我们往往把道德作为唯一标准,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榜样的树立应该不仅仅表现道德的高尚,而应多层次、全方位地树立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一定要注重榜样的真实性,减少高大全的单一榜样树立模式,贴近生活,让人们有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形成道德认同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促使人们去学习,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正如张丽莉、吴斌等人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事迹固然可敬,但徐本禹、唐山十三农民等默默奉献、无愧良心的做法更加朴实无华,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树立的榜样要更具时代性。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大开放的、多元的时代,多元化的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追“星”、捧“星”无可厚非,但要有选择性的崇拜。校园、媒体、社会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当代英雄,尤其是他们中的佼佼者,这样的人、事,时代特征鲜明,活生生,真切切,看得见,感触深,易效仿,使他们的优秀品质,典型事迹成为人们的示范,引领人们健康和积极的成长。人们对偶像的认知度逐渐超越榜样这一现象并不一定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恰恰相反,这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偶像与榜样一样,都对人们的行为,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基于这种相似性,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偶像崇拜达到榜样教育的作用。

最后,矫正榜样教育错误的观念,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榜样越来越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很多人认为榜样自身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使人觉得榜样在某些时候甚至是牺牲者的代名词。这就需要保护榜样的利益,对此可以实行奖励制等方法,给予榜样一些切实的利益。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只有有效的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把榜样所带来的力量推广下去,普及起来。

榜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个时代都会树立与这个时代精神相统一的榜样,把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标竿。与之相适应的便是榜样教育。不可否认,每一个时代的榜样教育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来说,榜样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导向作用,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推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从这一点上来说,榜样无疑是世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存在。(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注解:

①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②赵翰章著:《德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1]李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感动中国》[D].河南大学.2011

[2]袁文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王梓.当代榜样教育研究—以央视宣传模范人物为例[D].辽宁大学.2013

[4]陈娟.当代文化背景下高中学生偶像崇拜及榜样教育的耦合研究[D].苏州大学.20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