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理解万岁

时间:2024-05-04

罗海锐

“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史上的宝贵经验,也是中新两国海关合作的宝贵经验。

新西兰海关驻华办公室设立于2005年11月,其职能是:进一步拓展两国海关的合作关系;与中国海关紧密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犯罪,并开展其他领域的合作;以中新自贸协定的签署与执行为契机,促进两国在新形势下的贸易交往。

1988年,时任新西兰海关署长首次访问中国和中国海关。从那时起,无论是在双边还是多边框架下,双方海关间的交流不断增加。新西兰海关在北京设立办公室,即是双方合作的成果之一。

新西兰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太显露却又十分重要的角色:新西兰是第一个与中国就入世达成双边协议的发达国家,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发达国家,以及第一个与中国启动自贸协定谈判并最早签署协定的发达国家。

这些显著的成就,基于两个国家以及民众的相互理解与共识。尽管两国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同为海关关员的我们,却承担着共同的基本使命:保护我们的边境安全和财政收入,使我们的人民能够安享生活并融入世界大家庭。正是这种利益共同点,让我们能在多年中超越历史、语言和文化差异,一直保持着相互的理解。

我们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就是为来自中新两国的执法援助请求提供便利,为贸易企业提供协助,并为新西兰提供中国海关法方面的指导。

自从新西兰海关驻华办公室成立后,新西兰海关署长每年都要与中国海关的领导会晤,这充分体现了新西兰对中新两国海关关系的重视。

遗憾的是,还有不少非法贸易伴随着我们的合法贸易,而更为复杂的问题是,中新两国的法律经常会有不相一致之处。但我们两国并未在差异上纠缠,而是把关注点投向了二者的共通之处, 并把这些共通点当成了联合执法的基础成分。

与过去常见的做法不同,我们两国的跨境联合执法并不是要为其中哪个国家贴上“标签”,或是一味指责对方。我们要做的是,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深入考量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合作而且应当合作。当然,事情不会总如我们所愿,但在合作这件事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我们真的去努力了,我们就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不可否认,我们并非总能达成一致。有些时候,我们面临的争议似乎无法克服。但在遇到这种问题时,我们的经验是,千万不要训责对方,也不要认为一己之见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良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理解对方,寻求双方的一致之处,以此推进问题的解决。

作为一名海关联络官,如果我能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出简要概括的话,那就是:寻求并提供相互理解之道。而正是这种相互理解之道,使我们两国海关能够实现“共赢”的局面。

过去4年里,我们办公室与全中国的海关同仁们并肩作战,共同促进贸易便利化,相互交换情报信息,打击两国的边境犯罪活动。在这方面我们战果累累,但还有很多事情仍摆在我们前方。

今后我们的合作应是:把已有合作成果再推向前,共同努力,分享解决问题之道,而非将其强加于对方。我相信并且深知,我们能够深化、扩展双方的关系,使中国这条“巨龙”和新西兰这只“几维”在所有海关议题上保持“共赢”合作,无论这些议题是在双边或者地区合作的框架之下,还是在世界海关组织的平台之上。

我特意没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介绍我们办公室的团队,因为我即将在今年9月底返回新西兰,这让人伤感。在北京度过令人备感新奇的4年后,是该把“接力棒”交给“队友”、返回家乡的时候了。能与专业表现臻乎完美的中国海关同仁们一道工作,是我本人受到的“特殊待遇”。在将来,你们将会打造出一个更能奉献、更为勤恳的工作团队,这是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共同得出的经验。

正如所有的优秀组织一样,在向新任海关参赞过渡的时期内,我们的团队仍会保持既有的工作连贯性。我的副手王笑,将是维系这种连贯性的基石。王笑是出生于中国的新西兰公民,她语言技能娴熟,曾在中国和新西兰接受高等教育。在新西兰,她曾在奥克兰大学任教,并担任过法庭译员。过去4年里,在中国海关关员的帮助下,她在海关知识方面有了坚实的积累。

我希望,中国海关的同仁们能像对我一样,对我的继任者Maurice OBrien给予热烈欢迎。

最后,在即将回国之际,我一直在问自己两个问题:在离开中国的日子里,你最为想念中国的是什么?在中国的岁月里,让你的工作如此成功的又是什么?答案是如此统一而又简单,用新西兰本土语言毛利语说,就是he tangata,是人,对,就是人。所以,在尾声到来时,我想向中国海关的所有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给我的帮助,你们教给我的,我将铭记终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