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在凯雷、IDGVC、Asia Alternatives Management LLC等业内最活跃的参与者之外,2007年的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亦涌现出很多引人注目的个案,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中国市场的特点,成为这一年度具标志性的事件。
2007年私募投资之最:私募股权投资金额最大——黑石投资蓝星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整体重组改制,并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美国黑石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的项目,黑石在中国市场的首单投资尘埃落定。同年9月,黑石集团与蓝星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黑石注资6亿美元认购蓝星集团20%的股份,成为蓝星集团的战略投资者。增资完成后,中国化工仍持有蓝星集团80%的股权。蓝星集团拥有蓝星清洗、沈阳化工与星新材料三家上市公司,在完成整体改制后,蓝星集团将启动整体上市的步伐。
继1999年凯雷集团投资亚商在线和2003年德州太平洋集团收购深发展之后,2007年,两大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巨头黑石和KKR先后在中国发力,中国作为私募股权顶级竞技场的地位日渐明晰。除了黑石与KKR的首度发力、凯雷的活跃投资以外,2007年中下旬,一贯低调的贝恩资本也因联合华为22亿美元并购3Com备受关注。而KKR发起40亿美元亚洲并购基金,贝恩募集10亿美元亚洲基金专注中国市场、橡树资本设北京办事处并募15亿美元亚洲基金等行动也显示出私募巨头们对亚洲尤其中国所欲者大、所求者远。
2007年私募退出之最:战略买卖退出金额最大——淡马锡减持中行
2007年11月27日,淡马锡控股对外宣称已出售所持有的中行10.28亿股H股,价格为4.09港元/股,套现44亿港元。中行2006年6月H股的招股价为2.95港元,淡马锡斥资5亿美元增持,这部分股数约为13.22亿股,此次配售减持后约余2.4亿股。此次配售的10.82亿股,令淡马锡可以有12.33亿港元盈利入账。
此外,淡马锡在中行上市前,曾在2005年8月以15.24亿美元(118.87亿港元)认购中行104.71亿股,禁售期至2008年12月底。此次减持后,淡马锡控股在中行的持股份额由4.65%下降为4.13%。
2007年11月29日,淡马锡控股减持2.8亿股建设银行H股,共套现约19.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91亿元)。此前两年间,淡马锡作为建行的战略投资者曾两次大笔购买建行的股票,每股成本分别约为1.2元人民币和2.35元人民币,而其此次减持的价格为每股7.09港元(约合人民币6.74元),其成本价即使以较高的2.35元人民币计算,此次减持实现的收益仍然高达12.29亿元人民币。淡马锡此次减持的建行股份不到其所持股份的2%。减持之后,其仍持有约133亿股建行股份。
业内人士将淡马锡减持中资银行H股,视为其投资组合的区域上的一次调整,既可以套现其在这两家银行上的投资收益,又可以寻找因次级债风波可能在其他金融市场出现的机会。
2007年并购之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最大——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
2007年10月25日,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的对价收购了南非最大的商业银行——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其中分别购买新老股份各占10%的份额,并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这是中国商业银行最大的海外收购,也是迄今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史上金额最高的并购案。此外,双方还计划成立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全球资源基金,主要将投资中非地区的矿产和能源领域。
此前,工行已有多次境外收购经验。2007年8月底,工行以47亿澳元(约合6亿美元)获取澳门最大的本土银行——诚兴银行79.9%的股份。2006年12月30日,工行成功收购印尼哈林银行90%的股份。并商定,三年后工行将对剩下的10%股份依据当时印尼法律规定进行选择性收购。这是工行完成的首次跨国银行收购,也是该行第一次以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2000年7月,工行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并改组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亚洲”)。2003年12月,工银亚洲以21.57亿港元的高溢价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集团在香港的华比富通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在境外收购欧资银行的第一个案例。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进行一系列并购活动之前亦曾对媒体表示,工行将在多哈,迪拜,莫斯科和悉尼等城市设分支机构,并将通过适时海外并购稳步推进海外扩展布局,并且主要关注的是新兴市场国家。
由于美国对于外来银行的审慎态度和种种限制,使中国的商业银行跻身世界金融中心举步维艰。目前在美国获得银行经营牌照的中国银行仅有三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汇丰控制18%的股权,和2007年11月8日则获美联储批准进入美国金融市场的招商银行。
尽管面对发达金融中心的高门槛,中国金融机构依然对向海外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扩张抱有极大兴趣。而当因次级债危机而“后院起火”的外资银行正在为自救和寻求援助忙的团团转的时候,资金充裕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市值不断攀升的中国上市公司加快了其海外并购的步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