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牛文文
王国端意外卸任科龙总裁,给这个一向平静的冰箱王国的交接班进程平添变数。回想到本刊今年第5期封面上王国端托腮沉思愁眉暗锁的神情,回想到本刊去年第6期封面《国企进入换班高峰》以来报道过的一批企业领袖交班过程中的种种变局,总感觉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似乎没能随企业领导权一起从前辈英雄手中传递到接班的新人身上,这种力量神秘而关键,缺少这种力量做职业经理人也许还可以,但很难成为独立掌控一个大企业的领袖级企业家。不妨把它叫做“领袖的软力量”。
为什么说是“软力量”?因为很难用恰当的言语界说,一个企业家的决策能力、经营业绩这类“硬力量”等可以量化表示,可以在企业文宣资料和股市公告中看到,但“软力量”似乎很难说得清道得白。不过我们可以用领袖级企业家作样子来描摹。早在两三年前,柳传志就在公开场合说,联想领军的是杨元庆、郭为他们,我的角色就是扮演圣诞老人,亲善大使,为他们遮挡遮挡外面的风雨。这是句大实话,但正是一句蕴含了“软力量”的大实话。这种力量,向柳传志叫板的年轻网络英雄体会不到,在柳传志“伞”下干出很大业绩、闯出很大名头的杨元庆、郭为也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但我相信在潘宁伞下平平顺顺当了15年副手、接班一年后却历经变端的王国端,如今体会一定很深。这是一种不亲自驾驭大企业难得体会到的力量。
让我们试着从王国端接班一年来的轨迹为这种“软力量”解构:
对资本压力的适当应力。如今中国优秀企业几乎都是上市公司,优秀企业家几乎都以不同的方式感受到了并承受着各种各样的资本压力:股民批评、董事会表决、国有大股东(政府代表)干涉,并在适应“资本化生存”。认真掂量并向企业内部传导资本的压力,差不多是一种艺术,轻视忽视甚至阻隔对抗资本的压力不行,看得太重传得太猛也不行。科龙是家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去年王国端从潘宁手上平稳接掌科龙,适逢科龙股票在香港股市业绩不佳,转过年来科龙大转型,据推测与董事会中股东们的压力有很大关系。果真如此,显然有点“传力过猛”。科龙在香港股市多年来表现一直不错,偶而发挥失常,原因可能很多,股东的压力,不妨作些“截留”、缓冲一下再传输到企业。胆大一点的企业家,如万科王石、海信周厚健,甚至还谋求置换大股东,优化资本(股东)结构,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好的资本环境。
同政治的距离感。“企业家离政治多远才安全”,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探索的话题,更是一个高度艺术、高度“软”化的难题。其实大家都清楚,在中国办企业不可能远离政治,企业做得再纯粹也不能无视政治的存在,做得越大越成功的企业家越必须懂政治。柳传志巧妙推动联想改制并经受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轮番审查,艾欣入主国有控股企业四川金路最后在政治高压下仓惶退出,成败得失,尽在“政治”感觉。科龙是广东本地型企业,高中低层容奇镇本地人都占相当比例,此次科龙大转型,引进外来人才,企业元老和本地职工受到影响,容奇镇就那么大,科龙内部员工的压力直接传达到当地政府那里,而且镇政府还是科龙大股东,如果调整转型与政府沟通不够,不能得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反弹力自然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媒体公关与企业形象。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都非常善于做媒体公关,善于向媒体借力借势。大公司公关本来就是一门软学问,需要企业家多费点精神。
此外,还有职业经理人的选择、新老更替的节奏把握,等等。
你看,上面这些“软力量”都是经营方略、市场运作之外的东西,做好了,似乎觉得问题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所以也看不见它的力量;但哪个方面照料不到,立即就会出问题甚至是出大问题。经营管理方面的硬力量,有优秀的职业经理层就够了,但“功夫在诗外”的软力量,真正考验着一个领袖级企业家的“资格”。
一批领袖级企业家即将退出中国企业界,今后几年内将会有一批新面孔新企业家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在这个当口,老企业英雄风采各异的领袖力量变得格外清晰:
柳传志“笑容下隐藏钢铁般的牙齿”,张瑞敏罕见的国际视野和炉火纯青的品牌艺术,倪润峰魔鬼般的市场谋略和强悍作风,鲁冠球与时俱进永不落伍的常青树风采,徐源和风细雨般的巨大亲和力,甚至,牟其中异想天开的大意念,吴柄新蜂窝般的营销王国,姜伟决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斗志……接替他们企业王国的新一代企业家,能否同时继承光大他们领袖般的魅力?
一场企业领袖资格的竞争,刚刚开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