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房子

时间:2024-05-04

彭玉泰

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月亮仍然用柔光包裹着大地,可那老房子却好久好久没有灯光透出,它没有改变的外形照旧地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又到了除夕,我携家带口地回来,在那漆黑的夜晚,灯光从老房子中透出,过往的行人不停地把目光送给它,似乎把那老房子当作了坐标。没错,它的确是游子心灵深处的坐标。

尽管交通再发达,不论你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回到老房子那段羊肠小道依然是步行。

我的奶奶是一个从未见过汽车的老人,是一个啃着洋芋活到九十七岁的老人,是一个到死都裹着小脚的女人。她虽然没有出过远门,但儿孙却漂洋过海留学他乡。儿孙们每次回家,她都坐在老房子的门内,她背靠着一扇门,手中提着棍子不停地驱赶着来讨食吃的鸡仔,口中不停地唠叨着:“今天你来找吃的,等我孙孙回来我就要吃你了。”

从早到晚,她就像把门将军一样死死地守着那间老房子的门,除了儿孙外连鸡狗都不能进入,就连那只最知人性的狗也只能睡在门外。

奶奶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人,她四十岁丧夫,一人带着八个孩子在这间老房子中硬拼著过日子。到了分家的时候,再好的房子她都不去住,死活都要住着这间老房子。从此,这间老房子依旧是一个温暖的家外,门内一直坐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她用余温温暖着这间房子,用慈祥吸引着渐远渐近的儿孙。儿孙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奶奶,把世界各地的糖果、饼干带给她,她会边寒暄边品尝糖果,边吃饼干边伸手摸摸你的手背,告诉你胖了还是瘦了。她没读过书,更没有练习过记忆技巧,但一族 40来号人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

春节一过,儿孙们一个一个地来向她告别,来一个她要哭一场,大人和小孩都在哭泣中分手,当她哭得泣不成声的时候,谁也劝不了她,一个个擦着眼泪走出了老房子奔向远方。此时送儿孙的任务就落到那只狗的身上,它自小就叫老黑,老黑送人的方法是默默地跟着你走,一般都要送出一两公里路,然后坐在高处目视着你的离去。老黑送走儿孙们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奶奶面前“报到”,奶奶温和地问:“老黑,他们走了吗?你送他们到哪点?”

此时的老黑总是把头伸进门内,让奶奶摸摸脑袋,然后又乖乖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睡着,时不时地抬眼看看奶奶,当老房子剩下的只是老黑和奶奶时,山村就平静得只听得到风声。

随着时光的流转,奶奶和老黑都存封在时光的记忆中,那间老房子还矗立着,儿孙们回到那儿总要去看看奶奶靠过的那扇门。

仍然在老房子中,父亲的四个孙辈出世了,只要其中一个哭,其余三个都哭,没有谁出声,四个都乖。当他们长到会走路的时候,客厅中央的八仙桌就成了他们的乐园。特别是吃饭的时间一到,四个小孩手抓筷子围绕八仙桌转动,并不停地敲打着桌边的所有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此时的父亲面带微笑看着孙辈的一举一动,盯着儿女们的行为,时不时发出责备的声音提醒儿女们不要大意。四个小精灵的行动非常统一,只要谁朝爷爷走去,其余三人都朝爷爷走去,谁爬上爷爷的大腿,其余的都要坐在爷爷的大腿上,经常是一只大腿上坐着两个人,谁伸手揪胡子,顿时胡子上就有四双小手。此时此景,你是否觉得爷爷是孙辈的玩具,不,这是一种传承。

父亲没有固定的座位,但眼神始终离不开那张八仙桌。当八仙桌上铺满书本,四个孙辈一人一方各自书写着作业的时候,父亲突然想到孩子长大了,八仙桌不够他们坐了,于是,他亲手为四个孩子改造了书桌,一人一张地分配给他们,但孩子们不习惯,仍然围着那张八仙桌完成他们的小学学业。在孩子们远离家乡上初中的年代,八仙桌仍然是他们星期六的课桌。记不清是什么时候,那张八仙桌落满了灰尘,父亲自己坐着一方,其余三方都空着。为了方便,他干脆把固定电话搬在八仙桌的中央,只要坐在老房子中,大部分的眼神始终离不开八仙桌上的那部电话。特别是周末,只能用短暂的时间上厕所,其余时间都守着八仙桌。因为他怕漏了国外长途和任何一个孙孙的来电,要让他们个个星期都能听到老房子的声音。

又是一年一度的除夕,父亲早早地移开了那张八仙桌上的电话,让周围那不同肤色人群同时开口讲话,共同举杯,同吃一锅饭,同过一个中国年。年复一年,除夕之后,父亲坐上了奶奶的位子,靠着奶奶靠着的那扇门,唯一不同的是一条个头不大的小狗始终睡在他的脚下,电话一响,它就发出汪汪的声音,提醒父亲那失聪的耳朵。

责任编辑 李泉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