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继义
三十多年前,也就是八十年代初期,那是我的孩童时代。那时,没有太多的玩具,孩子们的衣服裤子几乎全是补丁,在水边玩泥巴就成了小伙伴们经常演出的节目。有时候,家长也参与进来,让整个节目高潮跌宕——一顿棍子打得孩子们四散而逃,日复一日。为了躲避家长的抓捕和批斗,我们常常跑到邻村的龙潭边——高官铺的月镜湖——几乎一整天陪着那块黑得发青的石头,这就是记忆中的月镜石。我们轮流着捧水来泼在石头上,当镜子照,还能看到整个村庄和山山水水映在里面。石头上流淌的水纹,把自己抽象得不敢相认。然而,映入石镜的村庄,却变得魔幻迷人。由于每次捧的水量都不相同,映照出来的画面也就成了不尽相同的水墨画,至今犹在心间。
儿时的记忆驱使我多少次想再去亲近一次那块古老的石碑。直到前年夏天,才有机会前往。
听父辈说,高官铺曾经有一座土城,叫“镜州城”。为此,我遍查相关史籍。和如今祥云县的其他故迹差不多,官方记录只有寥寥数笔,而文人墨客的描写则极为丰饶。
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记录有“出行七十里有甸焉,川原坦夷,山势回合,周二百余里,乃云南州也。州西北十余里山麓间,有石如镜,光可鉴面,故旧名镜州。”据《大明一统志》记载:“镜州故城在云南县西南,土城遗址尚存。唐置,隶戎州都督府。唐永徽年间,境内置镜州,领辖六县:夷郎、宾唐、溪琳、琮连、池临、野并。”从此来看,应是名副其实的镜州城。后来称“高官铺”则是因为明代高姓为官在此驻守驿站而得名。清代《云南县志》记录的“古镜州废城,在治之南关外,仅有西南二方留补风脉。”而在县志“云南八景”条目中则是这样记录的:“月镜湖天:在县治之东南三十五里官道旁,储水为池。方余三十亩,岸旁有石如镜作蔚蓝色,以水涤拭,湖光山色一一毕现,段思平得神马于月镜湖。邹公题韵:鉴石依然照胆寒,湖光一片两相看。秋来叶落飘飘影,莫作温峤玉镜观。”
下面这一说法即具有真实的历史,又有民间神话的成分,摘录下来,以说明镜州城在古代大理历史上的重要位置:
段思平六世祖俭魏为蒙氏将,天宝十载,大败唐兵。神武王阁罗凤论功升为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至思平。其母过江触水有孕,生二子,长思平,次思良。思平牧于山中,闻为王谶。大义宁杨诏忌之。思平遇农人藏草中,得脱。行至邑之品甸,得奇戟,邑之月镜湖,得神马。饥摘野桃食之,核上有“青昔”二字。思平拆为十二月二十一日,遂借兵。以董伽罗为帅进兵大理。杨诏据桥,不得过。是夜,得三梦:人去首,玉瓶去耳,镜破。左右解曰:“大丈夫去首为天,玉去耳为王,镜破无对。皆吉兆也。”是日过江,有被贏浣衣妇指渡处,遂过江。诏国号大理。
当我急匆匆赶到“月镜石”前,不禁潸然泪下,三十多年前陪伴我童年的石镜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普通的青石板,上面笨拙地刻着“月镜壶天”。装饰在周围的青石铭刻倒也还在,可是上面两对惟妙惟肖的小狮子,有一对却不知去向何方,只留下被盗时砸毁的青石板。湖边那一棵正好遮住月镜石所在的几十平方空地,长年青翠,树冠如盖的大龙树,还站在那儿静静地等我回来。
我沿着湖岸走向北边的土城楼,去看看它旧时妆容,希望它能安好。这座古老的城楼,就在以前的 320国道边上,因为在湖边,八十年代以前,生产队安排周围的农田灌溉,就在里面工作和休息,一些村民理所当然地把它叫做水廓。而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城楼的南面,依稀还有土城墙的样子,既是城墙,也是湖岸。以前的老人讲,在修车路(320国道)以前,那是一道城门,大马路是从云南驿绕过前所方向的城外隘口,再到高官铺的。仔细想想,城外那两山夹一沟不过五十步宽的狭窄地带,在冷兵器时代的一箭之地,易守难攻,作为关口也十分合理。而今天细看那城门,确实前后有门,能过车马,整座楼属砖木结构,第二层四面是直径两米多的圆形瞭哨窗,楼顶有三层葫芦塔和两端的双鱼装饰,整座城楼在长方形的基座上建起的梯形楼体,各层斗拱飞檐造型艺术而严谨。不过,这城门十分简陋,要是敌军围城,加以火攻或者炮击,到底能守城多久。难怪到明朝就只能作为一铺而存在了。然而,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遗存,却相对比较完整。可是,城楼已经被村民占据,成了一个修理自行车的铺子。城楼的北面,倚着城楼,正在建盖钢筋混凝土的房子。我的神经一下紧张起来,几乎虚脱!为免受伤更深,我赶紧离开这里,直接向湖东面的龙王庙走去,潜意识中似乎在祈求神明保护我脆弱的心灵。略显安慰的是,龙王庙安然健在,并有募捐榜文,倡议捐修。
绕着湖边“祭奠”了一圈,遇到了高官铺小营一组的曹云生老人。我向他打听有关月镜石的下落,期望他能知道些蛛丝马迹。可惜他告诉我的是:“九十年代就不在了,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拿走的,也难说就在村里,但是也不好说。”我问:“镶得那么牢固,应该一般人拿不走吧?”他说:“应该是有人开着车子来撬走的,一两个人的话,即使撬下来也搬不动。”
老人悲伤的目光夹杂着满脸狐疑,迷漫地打量着我,打量着整个世界。我说明来意,曹云生老人还给我讲了一段关于月镜石的故事:“以前听老人说,这块碑已经有一千多岁了,是天华山上的一个道士来镶上的,是用来镇龙的——”
传说湖里有一条旱龙,每年只能吐出很少的水。古时候,这里严重缺水,不是有句流传至今的俗话这样说嘛:“小云南,三年两季荒,半夜挑水钩担响,火把节里插黄秧。”后来,天华山下来一个道士,镶上了这块石碑。临走之时,他嘱咐村民,要用竹箩在出水的龙口上罩一罩,道士说完之后飘然而去。于是村民顺手把旁边小孩装蛐蛐用的小竹箩拿过来就去出水口上罩了一下,龙眼里顿时涌出小竹箩粗细的泉水。过了几天,村里来了一个小道童,问龙眼边正在取水的几个村民,为什么水出得那么小,村民把事情的经过给小道童讲了一遍。小道童问:“为何不用海钵?”村民们疑惑不解:“为什么要用海钵?”小道童答:“此水能哺小云南,用多大的器物,水将与器物一般大小!”说完,小道童径直向天华山去了。村民们七手八脚抬来海钵,罩完之后,出来的泉水却依然不变。
“后来,村民们为了求得更多的泉水,也为拜谢仙长,相邀上山去拜访老道士。村民们见到小道童之后,道童告诉村民:‘师尊昨日出山云游,不知何日归来。据说,虽然经常有人上山求见仙长,可是再也没有人见到过他。”
曹云生老人接着讲:“以前神碑还在的时候,如果有哪家丢失东西,只要对着神碑作揖磕头祷告,然后,右手掌一圈一圈地抚摸神碑,晚上就能梦到丢失的东西在哪家,或者在哪个人身上了。”我问他:“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你是不是也试过啦?”他笑了笑答:“没有试过。”我又问:“那么,村里人哪个试验过啦?灵不灵?”他又答:“从我记得事起,好像也没听说哪个试验过。”我问:“那你到底相不相信这个?”他却一本正经地回答:“我肯定相信嘛!自我记得事起,就没有听说过村里哪家丢失过东西,也就没有人来拜他。但是逢年过节,村子里也都是要来献斋饭呢。你看看,树上还挂着那些小石头呢,龙树也是神树!”稍作停顿,老人接着说:“这是整个村的神碑,能让我们平平安安,我看你像是政府的人,你们能不能帮我们想办法找找 ?”我赶快告诉他我不是政府的人。看着他深深的皱纹和祈盼的眼神,他的回答和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回城的路上我思考了许多,最后决定去找时任政府办主任的老同学戴兴成,请他帮忙出出主意。不巧,那一天他刚好到祥云县最偏远的乡下去了。听说我是带着十分重要的事来的,他刚到家就给我打来了电话。见到他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我开门见山就说了月镜石的事并且请他想想办法。他递给我一支烟,自己点了一支,然后是一言不发。
一根烟抽完,他说话了:“王正林县长对保护和发展文化非常重视,你以祥云人的身份,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最好能在文化上引经据典,给县长信箱写信。县长信箱规定有问必答,这样就能以政府工作来安排。”他还特别问了一句:“县长信箱你晓得呢嘛?就在政府网上。”“这个我知道。”
大约花了一个月时间,我查遍相关资料。给县长的信也就出来了,自己认为写的还比较到位。但是发完信之后,心里异常紧张,不知道能不能完成曹云生老人的托付!
大概一星期多,我接到了县文化局单先生的电话。
单先生先是邀请我到文化局去,好解答我的问题。因为我还在昆明,杂事繁多,可能一时半会儿回不了祥云。他于是重复了一遍我提出的问题,然后问我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好给我一并答复。
我表明只有信中问题之后,他向我详细的做出了说明:
关于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我在信中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查访月镜石的下落?据曹云生老人讲述,月镜石有可能就在村里。月镜石是一块千年的文化碑。”单先生的答复让我对他所做的工作敬佩有加:“在接到县长安排的工作之后,文化局已经组织了相关人员到高官铺村委会召开会议,并在后来连续四五天的时间,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到各家各户查访,但是仍然下落不明。据少数村民的说法,石碑估计已经不在村里了。”
我也认同这一说法,毕竟,村民不可能把“镇龙”的神碑搬回自己家去,这是村民共同的信仰。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村民占用湖边城楼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不好解决!话头要从三十年前说起了。在八十年代初,这一户人家的房子,在一场暴雨中被毁了,他家也无力重建,村委会也没有力量帮助建盖。村委会当天讨论以后,就让他家搬到‘水廓去住,直到现在。”第三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密切相关,“他家在城楼边上盖房子是村委会的正常程序通过的,如果要拆,那就需要广费周折了。更主要的是,村民的生存比城楼保护更为重要。”听到这儿,我对单先生的表态更加尊重了!他接着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高官铺‘水廓的保护,在法律上不好定义,在公布的历届文物目录上也一直没有列入。一方面是规模太小,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是古代镜州城的城门。”我虽然对这一观点不是太理解,但是,“民生高于一切”的处理方式,让我由衷地赞叹!
得到这一结论之后,一种莫名的感伤一直侵蚀者我——尽快查一下还有哪些文化遗存——除了“云南”这个名字的发源之地,天哪,古代云南竟然存在过如此辉煌的文化:除了和其他地方一样都有的社稷坛、武侯祠、忠勇祠等众多庙堂神祠之属外,还有不胜枚举的大小寺观和亭台楼榭,以及各种古塔等数百座。有的如今还在,有的却已消失殆尽。譬如说,青海湖边最有名的八景之一“青海月痕”,仅有月痕还在,青海却已完全变样,古寺也早已不见踪迹 ,只有昔日依依杨柳化作枯干的树枝一动不动地矗立在萧瑟的岸边。
时光的痕迹慢慢被侵蚀,我一次次回到月镜湖边,悼念那三十年前的记忆。又是一年春将尽,我又一次来到湖边,安慰目前尚在的半边城门和繁茂的大龙树。坐在大龙树下端详着那一波依然未变的春水,才感到风华逝去的惆怅。一阵风起,在和煦的空气中树叶沙沙作响,你难道是在明媚的春光中愤怒地谴责穿着华丽光鲜的偷盗者对待千百年来村民精神所依的“神碑”的暴戾?
不知是哪位神灵,一直驱使着我,总想在不经意中找到那块神碑。我经常往昆明的那几家旧货市场奔走,希望它能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静静地等我。
不知道我的儿孙以后还能否有幸见到神碑,见到这城楼和大龙树!失落和悲伤不可能止我一人。谨录清代张(火党)诗篇《月镜湖歌》,以飨后来之人:
月镜湖歌
月镜湖水春满陂,东风吹影绿差差。
荷残荇带轻贴水,一鉴澄清四望宜。
四望山光相掩映,虚涵烟景浑似镜。
绕岸花枝镜里明,佳人倚妆饶丰韵。
湖边片石绝纤尘,碧波倒影别有春。
吞红吸紫境尤幻,年年风雨磨不磷。
我来湖上作钓者,不羡轻裘与肥马。
一笠一蓑一杆横,白鹭矶头共闲雅。
君不见,古人乘纶载后车,鹰扬牧野拜丹书。
又不见,富春钓叟动星文,五月羊裘伴水云。
出处有时安乃遇,漫计处女与脱兔。
责任编辑 李泉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