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治勇
远方的友人寄来了藜麦,在一个寻常的日子里,一包很重很重的藜麦毫无预示地出现在我的面前,且来自那么遥远的地方,以喜从天降形容之,亦毫不为过。我打开包装,一颗一颗的藜麦被装在一包又一包的袋子里,那么紧致,有序。阳光正好洒下,照在藜麦棕色的皮肤上,闪着黑亮的光。我铺开一张白纸,小心翼翼地揭开封口,藜麦一涌而出,若被禁闭太久的顽童,它们蹦蹦跳跳的,踏着阳光的节拍,唱起了欢乐的歌谣。这些精致的藜麦,细小,棕黑,散发着我从未闻过的香,那就叫它藜麦香吧。
看着眼前的藜麦,我想起了和李老多年的友情,我们从2009年相识至今,不觉时光飞逝,竟有14年了。14年来,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多。安徽一见,匆匆而别。杭州一见,则在黄昏时分,本欲前往雷峰塔,怎料南屏晚钟响起,雷峰塔孤耸天际,门锁却早已落下了。我们漫步在路上,西湖邊的风微微吹着,柳树轻拂着,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纵有千言万语,彼时倒不知从何谈起。我很难再想起别的见面来了,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网络上联系,有事说事,没事就在节日里送个祝福。最近几年,我甚至连祝福都没送了。倒不是忘却,而是人到中年,觉得祝福这东西,有或没有,最终都一样。只要在心里想起对方就好。网络上的祝福不比书信年代,每一个字都是真诚无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通信发达的当下,想必也会掉价吧。
回顾和李老的往来,见面虽不多,但他总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在安徽时,他欲介绍一位特级教师与我认识。他说:认识人,总会好一些。他的话,我懂。再后来,他又极力把我推荐给《语文教学通讯》的编辑。即便偶尔有麻烦事,也都是他在周全。我嘴木讷,不知如何表达感谢,就干脆不言语,只在心中默默牢记。李老风趣幽默,他总会在某一个我烦恼的时候发来一个消息,或图片,或新闻,令我笑逐颜开,似有灵犀一点。我想,我们可以称为忘年交吧。君子之交,如水,澄澈、明净,否则终不能持续那么长的人生旅程。一个人相知相伴了十多年,也该是一种奇迹了,我称之为知遇或知音,恐怕并不为过。
看着眼前数不过来的藜麦,想起被他惦念,实在是幸甚至哉。
眼前的藜麦,着实让我忙碌了一阵,根本不知从何下嘴。
无意中看见藜麦可以和黄豆一起磨豆浆喝,这下着实开心了一番,正好有豆浆机,不妨试试。这一试不得了,简直上瘾了。
加了藜麦,豆浆不再是豆浆。藜麦和黄豆翻腾了半小时后,麦香和着豆香开始在屋子里散开来。也不用急,太烫。这时可以读几行文字,或者泡几件衣服,再或者翻箱倒柜地找某一本书也行。五六分钟后,屋子里的香气更浓了,我从未闻过这香气,如果非要取一个名字,那这世界上就来一个“藜豆香”吧,它就融合在空气里,不动声色地,丝丝缕缕地,顺着你的呼吸进入口中。这个时候,胃开始不安分,它和肚皮一起鼓捣着,像阳光下河水的一隅躲在树影子里絮絮叨叨地泛着泡泡,不那么吵闹,却也不可忽视。
心开始蠢蠢欲动,它鼓捣着手,放入白糖,不需那么多,稍稍一点即可。这时,壶中的藜麦奋勇而上,它们爬上最高层,结成厚厚的浆液,呈现着灰白色,你可以用瓢羹舀起,不妨先品尝一下,甜中带着微微的苦意,大概这是它历经日晒风吹雨淋光打后毅然不屈的倔强,如它的肤色,黑,捎带点棕红。一勺入口,你就很难再停下,不带半点残渣,柔软,稠滑,满口余香。于是你可以把壶举起,把碗放开,细细地,又禁不住让它快点到达碗里。你这么一急,藜麦也就心有灵犀,它随着壶的倾斜,轰轰烈烈地,稀里哗啦地跑到碗中去了。
碗里的藜麦豆浆,泛着层层泡沫,那是万千颗珍珠的凝聚,不是白色的,是白中带黑灰,那是绝版的珠子。它们在碗中聚会,每一颗珠子在发言完毕后,吐出一个细微的哔啵声,然后自己耍去了。大概自由是最快乐的,那些珠子看着有同伴去了,它们也便接二连三成群结队地跑了,于是此时,你可以听见哔啵声响,此起彼伏,浩浩荡荡,那些泡沫就一个个隐去,再不久,碗里就波平无浪了。
这时,只有这藜豆香,慢慢地飘荡着,它们在空气中化作了白烟,丝丝缕缕地,悠悠扬扬地,袅袅娜娜地升腾着。
如果这天底下有最美最可爱的植物,那大概就是能跳舞能吐香的藜麦了吧。
望着袋子里数不清的藜麦,我不胜感慨,这藜麦不就是李老那数不清的情谊吗?真是藜麦千万颗,深情重万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