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天三夜,上海滩追寻红色印记

时间:2024-05-04

云中

一. 一位俄罗斯人的红色情结

随着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降落,我们迎来了这一段上海的红色之旅。

印象中的恐怖高温没有如期而至,反倒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七月的上海有了些南方的温润。

第一天,上海奉贤区南桥镇,欧米奇培训学校。

欧米奇培训学校,是一家西点的培训学校。Nikita是来自俄罗斯的外教,主要教授蛋糕的翻糖技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翻糖技术被发明用于西点制作,延展性极佳的翻糖可以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造型,被视为体现蛋糕艺术性的衡量标准。而Nikita也一再强调,他的蛋糕作品不是商品,而是艺术品。

我们来的时候Nikita正在给学员们授课,一件件学员作品在工作台上摆放,可爱的动物、唐装的仕女和雄伟的古堡随处可见,使我们惊叹其造型的多样和构思的精巧。

而我们被吸引来采访的原因则是Nikita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创作了一组“红色蛋糕”系列,很受好评。一个外国人如何认识中国的红色历史,这是我们想要探究的。

Nikita作品《百年党史》

Nikita作品《一大会址》

在教学楼的三楼展厅,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一系列作品。作品《一大会址》,全景刻画了中共一大纪念馆馆址。从路牌、门牌号到窗户、墙砖都清晰可见,俨然一个建筑模型,但实则是一块由翻糖制作而出的蛋糕模型,令人不禁赞叹工艺的精湛。Nikita推崇的主创作品是《百年党史》,这也反映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认知。整个作品由三部分组成,最上面是嘉兴南湖“红船”的形象;中间则是两本书籍的造型,一本是《中国共产党简史》,一本是《毛主席语录》;最下面是以胶片的形式呈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场景。整个作品恢宏大气,极富震撼力。

问及创作的構思,Nikita说:“我很清楚中共百年庆典的意义,这不仅在中国是大事,在全世界也有重大的影响力。”

“为什么会选择《毛主席语录》这本书作为主体造型呢?”

“这是所有共产党人的武器,是思想的武器。”Nikita认真地说。

当我们在采访结束、让Nikita对中国朋友说句话时,已经习惯用英文交流的他,很郑重的换成俄语和我们说:“我们是朋友!”

红色展览

中共一大纪念馆

二.“新的新青年”情景党课

第二天,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 ,中共一大纪念馆。

中共一大纪念馆,这是我们这次采访的重点。当听说一大纪念馆做了“新的新青年”这个特别的情景党课后,激动之情一直在我们心中荡漾,作为同样名为《新青年》的杂志,我们对当年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有着特殊的感情,而由中共一大纪念馆这样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展馆推出的作品,更让我们有了一股一探究竟的冲动。

“新的新青年”情景党课,讲述的是《新青年》杂志在内容和思想上的变化所带来的讨论,这个冲突在于陈独秀和胡适对于杂志方向上的争论。胡适认为杂志就应该是文学性的,不可附带任何政治属性。而陈独秀认为,杂志的革命属性恰恰是杂志存在的根本,《新青年》这本杂志就是要启迪民智,宣扬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革命的利器和宣传的手段。

不忘初心

中共一大纪念馆中的油画

争论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新青年》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公开理论刊物,它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一些拥有先进思想的“新青年”们坚定了信仰,开拓前行,继而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在纪念馆信息部王锦旋的联系下,我们采访了情景党课的主演马玮佳和主创韩晶。没有了一袭长袍的马玮佳依旧侃侃而谈,谈他扮演的陈独秀,谈他为了找人物感觉看了好几遍的《觉醒时代》,谈为了找道具逛遍了淘宝、京东……

“整个情景党课演出期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们都不是专业的演员,都是馆里的工作人员,这么短的时间排练出这一个剧,说实话,心里还是忐忑的。但我们最大的信心是观众给予的,看到他们的反响,我就觉得我们是最成功的!”

韩晶在谈到整个情景党课的创作时也谈到,整个情景党课强调的就是“沉浸感”,就是通过演员和观众的直面互动,使观众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新的新青年”情景党课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目前馆内正在筹划下一部作品,争取做成系列,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偶遇了一位做志愿者的东北老乡,她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做志愿者,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红色历史,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受教育的机会。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整个馆区,也许不是假期,看到的学生很少,更多的是组团参观的团队和带着小孩子来看展览的年轻父母。尤其是年轻的母亲,带的小孩子,也就是刚刚上学的年纪,一路看着,一路讲着,令人不禁心生感慨:红色的教育需要传承,也许一粒小小的种子就此种下并萌芽。

出得门来,热浪滚滚,但入口参观处依然是长长的人流,延伸出几个街口,他们的心中也是滚烫的吧。

三.致敬《新青年》

第三天,黄浦区南昌路100弄,上海《新青年》旧址。

是寻常的巷弄,门口的小保安告诉我们,不久前这里还是民居,后来才开辟出故居旧址作为纪念馆。

人却是络绎不绝,下午13点30分开馆,一对母女却早早的等在门前。她们是从安徽过来旅游的,女儿说在地铁里看到介绍,就拉着母亲一起来了,很早就知道《新青年》杂志,也知道五四运动,特意过来受教育。上海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在旧址的门前对着团旗宣誓,他们来这里上一次团课。“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稚嫩的声音在小巷回响,却又显得铿锵有力。有一队老人结伴而来,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没想到却和黑龙江很有缘分。他是上海的老知青,扎根建三江有八年之久,对龙江大地,对北大荒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是农业专家,现在已经退休了,这次是相约几个老伙计,一起来看看这红色故居。

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中共一大纪念馆内陈设

这是一幢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1920年初,陈独秀自京抵沪,在此寓居,《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于此。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经李大釗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在这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5月,毛泽东来上海,曾到这里拜访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此开会,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与此同时,《新青年》改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一大召开后,中共中央局机关在此办公。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大楼的滚动屏上播放着红色宣传片

红色印记随处可见

开放的展馆不大,只有里外两间屋子,醒目的是屋中墙上挂的一块小黑板,上书:“会客访谈以十五分钟为限”。不是原迹,却是陈独秀当年真正所撰写的内容。

明镜照形,古事今知。回望过去,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这是怎样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也更能体会革命先辈们披荆斩棘的革命斗志和精神。

因为联系采访拍摄,这里我们来过好几次,和门口的保安也混得熟悉。挥手告别,他说:“你们终于把任务完成了,如果你们这么远来,没看到展览,我心里都会愧疚的。”一番话说得我们心里暖暖的。

四.红色印记中的上海滩

第四天,黄浦区南京路,红色历史展。

在上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红色历史精神的传承。不仅仅是在纪念馆、展馆、故居和旧址等有着红色印记之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感觉到红色血脉的流淌。

出淮海路前行,沿街不远便是脍炙人口的南京路。早在儿提时代,就听说过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一代代传诵至今。

南京路步行街算是上海最大的商业街了,人流熙熙攘攘。但就在这繁华路段,一个“百年风华图”红色历史展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做的展览,商场购物,休闲纳凉的人群路过都要驻足一观。从石库门的星星之火到南湖嘉兴的点点波澜,从泥泞中走来,到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百年党史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沁入百姓的心田。

不仅仅是在繁华的商业区,在我们几天来采访路过的各条街巷,都可以找到红色历史的印记。

街头驶过的红色巴士,林立的红色电话亭,居民阳台上装饰的红色领结造型,各大商场开辟出的红色展览专区……

这一切都使我们的百年党史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力。

短暂的采访结束了,几天的行程并不能使我们对这座城市有着更深的了解,但我们所经历的这几处红色打卡地却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这是有着红色传统的英雄城市的坐标,像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传播着,扩散着。

(编辑·李泽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