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

时间:2024-05-04

一方桌台,木偶头雕刻,展现喜怒哀乐。

一方舞台,提线木偶,演绎爱恨情仇。

清人蔡鸿儒曾在《晋水常谈录》中介绍泉州提线木偶戏:“傀儡,木偶也,今俗之线戏……泉人最工此技。”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丝木偶”“线戏”“弦丝傀儡”,顾名思义,由其操作的弦线而来。旧时,闽南人逢吉庆盛事,常邀请木偶戏团来演出庆贺,故提线木偶戏又称为“嘉礼戏”。

提线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系有16条提线,最多的有30多条,由艺人在幕后操纵表演,赋予没有生命的木偶思想感情,从而演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精彩动人的故事。正是“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

泉州木偶戏是一种提线木偶戏,又名“线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至今仍保留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以及獨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种,也是我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

2006年泉州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我国在此项目零的突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