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山有莱 【外一篇】

时间:2024-05-04

高维生

灰菜是一种我熟悉的野菜, 生长于各个角落。灰菜生长出来不久的嫩叶表面上,有银灰色粉,长成老叶就不见了。

灰菜是喂猪菜, 一种贱菜, 很少有人吃。来到山东后,春天邻居约妻子挖野菜,有时采灰菜回来。对这种菜的印象止于童年记忆,认为是喂猪用。姥姥说满族称灰菜为“乌勒”。达斡尔人为了生存,积累吃野菜的经验,达斡尔语称“日勒”,就是灰菜。中午一个人吃着南白黄粑,喝着鸡蛋灰菜汤,回忆过去的事情。灰菜有许多其他叫法,生于房前屋后,只要有地方就能活下来,快速蔓延。古时灰菜救荒才吃。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将灰菜列为救饥野菜:“穗成熟时,采子捣为米,磨面做饼蒸食皆可。”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小对农事就关心,天启年间遭魏忠贤排挤,告假回上海闲住,致力于农业研究。灰菜是一种古老的植物,《诗经·小雅·南山有薹》中“南山有薹,北山有莱”的“莱”,就是指灰菜。《汉语大词典》中,藜的释义为“灰藋、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茎可为杖”。灰菜个性鲜明,嫩时可以吃,长大后又能作为手杖。

李东阳作有《咏藜》一诗:“藜新尚可蒸, 藜老亦堪煮。明年幸强健, 拄杖看秋雨。”陆游擅长做菜,对食物深有研究。他提倡乡土风味,强调蔬菜养生作用。细雨纷飞的日子,他拄着藜杖,在野外漫步。风钻进包头巾中,雨中令人生愁,手中藜杖助力。诗人在情感推动下,写出《野兴》:

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

宁甘结袜系,不作拜车尘。

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

家山又初夏,好在不赀身。

野菜藜做的杖,质轻而坚实,成为文人墨客的表达手段, 体现古代文人的观念及人生态度和审美取向。沈金浩指出:

由“杖文学”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人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创作风尚的发展走势,看到其中所发生的选择性继承,由此也可以让我们由小及大地看到文学史发展演变的相关作用因素。

他们保持品格的高贵,不失人格。晚年陆游“今年还东已八十,视听虽存鬓先秃”,依然常食野菜稀粥。他在《饭饱昼卧戏作短歌》一诗中吟道:“为农得饭常半菽,出仕固应甘脱粟。藜羹自美何待糁,况复畏人嘲苜蓿。”过着清贫生活,仍不忘教导子孙,贫苦清廉乃是传家之宝。

画僧贯休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擅长写字作诗。他在《白雪曲》中写到灰菜:

列鼎佩金章,泪眼看风枝。

却思食藜藿,身作屠沽儿。

负米无远近,所希升斗归。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

斯言如不忘,别更无光辉。

斯言如或忘,即安用人为。

唐开成三年(838), 贯休到和安寺出家,爱憎分明,关心生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身为贵族恭亲,却提倡生活简朴,吃藜藿一类的野菜。

藜是易燃的材料,有汉代《燃藜图》为证。《红楼梦》第五回,尤氏婆媳请贾母来宁国府游玩。吃过饭,宝玉感觉有些困倦,秦可卿带宝玉来到上房,安排宝玉休息。宝玉抬头发现,房中挂有《燃藜图》,配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画和对联上的字让他不愉快, 马上走出房中。秦可卿笑着说:“这里不好,就去我那里去休息吧。”《燃藜图》讲的故事,让宝玉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

王嘉的奇书《拾遗记》写到成帝末年,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每天都勤奋努力。一天晚上,一个拄着藜杖、穿黄衣的老人来到天禄阁。刘向在黑暗中背诵经书,老人将藜杖吹燃,看到苦读的刘向,于是把《洪范五行》教授给他。刘向害怕忘记, 撕开衣服和腰带,记录老人所讲内容。天色将明,老人要离开,刘向问他是何人。老人说,我是太一之精,天帝听说你博学,让我来看看。老人说完把竹牒交给刘向。这是一幅天文图。

藜用于高士洁行的典故, 始于《三国志·魏书·管宁传》。三国时期,魏国的管宁是位高士,多次征召不应。相传他从越海回归故里,带回一张藜床,跪坐其上,保持五十多年,床上跪出破洞。《燃藜图》、藜床和藜杖,每个物件都带有神秘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意象。

2020年5 月26日,中午一个人在家,吃剩下半块南白黄粑,冰箱中取出灰菜和小白菜,这是从乌江“江龙饭店”打包带回的。吊一碗灰菜鸡蛋汤,小白菜蘸酱。灰菜嫩时和菠菜感觉一样,清洗干净,焯过后,再用清水浸泡,即可凉拌。灰菜有多种吃法,干红辣椒煸锅爆炒,或者蒸菜包子和饺子。

灰菜含有卟啉类物质,是光感性植物,如过多食用或过多接触,长时间日晒后,可能引起急性光毒性炎症,皮肤红肿发亮,浑身刺痛刺痒。作为中草药,灰菜六月以后采收,晒干入药。乾隆年间,汪绂写出《医林纂要》,这是一部方剂大全,记灰菜有“祛湿热”的作用。陈藏器提出著名的“十剂”之说,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本草拾遗》,记灰菜“亦可煮食,亦作浴汤,去疥癣风瘙;烧为灰,口含及内齿孔中,杀齿匿甘疮。取灰三、四度淋取汁,蚀息肉,除白癜风,黑子面酐,箸肉作疮”。

城市中很少有机会采灰菜, 在贵州乌江边上,又一次吃到童年时的灰菜。

抱娘蒿

初春时节,早饭后有小风,地上拱出野草新绿的嫩芽。我在蒲湖边遇到婆婆丁、抱娘蒿、小蓬草、车前草。抱娘蒿分杈多,每根枝杈上,拥着淡黄、米粒大的小小花朵。

抱娘蒿, 又称麦蒿, 或播娘蒿。2013年,买过鲍山撰《野菜博录》,此书成于明天启壬戌年(1622),是一部关于食用野菜的专著。书中记王磐在《野菜谱》中收野菜五十二种,其中写道:“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放。”王西楼的同乡,当代作家汪曾祺,写过《故乡的野菜》,其中一则《抱娘蒿》抄录王西楼歌谣。汪曾祺说:

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时候就见过。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也没死一个人,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想到这一点,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的家乡的野菜!

抱娘蒿,古文中称为“莪”。“前清学者第一人”、考据学大师戴震如是说:“按莪,俗呼抱娘蒿,可知诗之取义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生长于路边或麦田,叶子细密,似胡萝卜缨。花色淡黄,簇生于顶端。幼时可食用, 亦作药用, 种子细小如小米粒,可榨油。

鲍山对抱娘蒿深有研究,他说的食法,一定亲自实践并品尝其味。读过这段文字前,不知它可以食用。我对这种野菜其实早就认识,只是不知其名和作用。

我摘了一株,手指染上清香。回到家后插在瓶中,看它离开泥土可以生存多久。花瓶摆在工作台上,每天和它相见,能感受到野地风情。可是几天工夫, 抱娘蒿就枯萎了。

春天在路边或麦田里看到抱娘蒿,叶子细密,嫩黄小花簇生于顶端。明太祖第五子朱橚撰写过《救荒本草》,朱橚在政治上不得意,受制于权力斗争和削藩限制,动辄得咎,于是走上人生的另一条道路,把才华贡献给医药和植物。1381 年,朱橚在宋金开封故宫遗址上建府第, 称周王府,1391年底开辟“龙窝”,内府建植物园,利用自己的植物园,通过观察和亲身实验,出版了一本野菜专著《救荒本草》。内中有一则记录米蒿,即抱娘蒿:“苗高人许。叶似园荽叶,微细,叶丛间分生茎叉,梢上开小青黄花,结小细角,似葶苈。”

早春时节,抱娘蒿与麦苗一齐生长。咬春季节,麦地绿意复萌,地头枯草下,芽尖鲜嫩,目标显眼。这正是吃抱娘蒿的时候。抱娘蒿可做鸡蛋羹、饺子、蒸菜团子。洗干净的抱娘蒿,拌入面粉上锅蒸,出锅后浇上作料即可上桌,是一道风味小吃。

抱娘蒿叫“南葶苈子”,又称甜葶苈。种子可入药,药味辛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和止咳功效。以野生抱娘蒿种子为原料压榨的植物油,色泽淡黄,清香,是可食用的植物油。

抱娘蒿,还是播娘蒿,从古至今,学者们注解不一,各自有理可循,难以定论,也许各地叫法不同,也可能不是一種植物。

2020年3月22日, 我在蒲湖边采回抱娘蒿,选嫩绿叶子拣挑干净。开水焯过,凉水浸泡去邪味,剁碎拌好做馅。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抱娘蒿蒸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