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时(中篇)

时间:2024-05-04

1

清明过后,扬子一直睡得不好。后半夜很早就醒,盖着薄羽绒被,在单人床上辗转反侧。做梦,醒来以后又不记得梦见了什么,眼前总是闪着老季的影子——第一次见面,在鸡鹅巷的“大集体”,结婚后第一次分到房子,在小粉桥他举着钥匙把它凑到她眼前,最后半年瘫在床上,沉默的老人……

晚上偶尔下雨,雨滴在老人公寓院子里的树上。树上的新叶,芽米那么大,在雨里魔法一样伸展开来,变成完整嫩绿的叶片,每一片都好像是去年消失的那片。窗外的雨声,让扬子想说话,她最想问的是:“老季,你在那边过得怎么样?”这句话反反复复在她心里盘旋着。

在黑暗中她慢慢等着,过不了多久,或者过了很久,窗外会传来清晨第一声鸟鸣,先是试探的,微弱的,一两声,三四声,接着更多的啁啾加入合唱。新的一天开始了。

鸟鸣声在黎明渐亮的空气里此起彼伏,像声音的波浪。其中有一只鸟,鸣叫声像歌咏,一串音符从低到高婉转悠扬,好像说话一样。莫不是老季投胎做了一只小小鸟?或是身体化灰化烟,随着气流上升,飘在云里,又随着雨落下来,滋润了万物,草籽被鸟吃,草梗被鸟衔去搭窝……随着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永远不会离开这个世界,这也说得通吧?

天空,院子里的香樟树,整个朝天宫罗廊巷都陷入了睡眠,扬子的大脑和牙齿都昏昏沉沉,好像被施了魔法,没有什么醒着的。

这几个月,扬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她本来眼睛就不好,走路看人只能看到一个轮廓,得靠感觉和听觉才能辨别前面来人还是来车。现在老季离开,她生无可恋。她自己也明白这样下去不行,但是懒得动,起身仿佛千斤重。

一天徐总跑到扬子的房间,跟她商量让出那间屋的一半来,给新来的张老太住。扬子一听就摇头,这怎么可以,老季才走,就住新的人?

“现在老人公寓床位紧张,你帮帮张老太我这个老姐姐怎么样?也省了你一半的房租了,你也有个伴,有人说说话打打岔不是挺好吗?”

扬子直摇头,说不用,“我挺喜欢安静的,想说话我自己下楼跟大家聊天,不需要室友。”

徐总换了一个思路,继续说:“现在这个时间,不比隆冬入九,一场感冒老年人就顶不住了。冬天空出来的房间多。现在春夏是老人健康的时间,没有人死,没有空床位,床位特别紧张。好不好啊?张老太是我老乡,以前帮过我好多次哎……”徐总说话的声音很大,说到“没有人死”也不忌讳。老人公寓的住户大多耳朵背,反应迟钝,再私密的话被他们听到都没有什么反应,徐总什么话都敢说,“不碍事!”

徐总看扬子不作声,以为金钱诱惑有戏,提高条件:“再减免半年的伙食费,怎么样?她家里有难处,我现在是帮朋友,不收她一分钱的,倒贴。”房间里都是徐总的声音,朗朗的,理直气壮的,听上去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扬子还是不点头。她说让我想想。她一时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理由拒绝,就想拖一下。结果徐总理解成扬子对她提议的那些优惠条件心动了,道:“好啊,劉老师请你尽快决定哈,张老太过两天就要搬来了,她家里过不下去了。”说到这里,徐总意识到说漏了嘴,突然刹住,然后告辞,“我去忙别的事,明天一早再来,谢谢你,刘老师。”说完走出门。徐总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六合口音,每次都把刘老师念成“刘牢丝”。

徐总走后,扬子心里发慌,顾不得时差,立刻掏出手机给虹冰留了一个语音留言。不多久虹冰语音回复,简短直接:“不同意!”接着虹冰又打来电话,说:“你要减免什么伙食费啊!你银行里存了那些钱,干吗还贪图徐总的小利!”扬子嗯嗯地答应,我跟你爸爸都是这么想,话到嘴边,变成我自己就是这么想。

扬子舍不得让人住进来,老季的那个床位,即便空了也永远属于老季。空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哪一天谁的床不都得空吗?人来过,又走了,空也就不空了。况且她交一整间房间的费用,并没有少付了钱。这么想想,她心里就硬气了。她得坚持住不让旁人住进来。照片里的老季默然不语,像所有逝去的人那样,他在这个世界里只剩下元素随风而逝,但却把安慰和信心留给扬子,让这个住了两年的房间变成扬子的家。扬子必须把照片举着贴到脸上,才能看到老季的样子,那姿势好像亲吻。

第二天早饭后,徐总又上楼来。扬子把昨天跟虹冰电话里彩排过的话重复一遍,说完又说了一遍。徐总吃惊地看着面前这个半盲的小老太太,说:“你真的不答应啊?那么好的条件你也不肯?”扬子使劲摇头。

徐总知道她主意已定,气哼哼地说了四个字:“好吧,随你!”说完就离开了扬子的房间,关门的手加了一点力气,扬子听得出来。徐总回到一楼开始调兵遣将,高声喊:“小刘!小田!歪歪!出来打扫卫生。”这三个都是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护工,从老人公寓第一天起就开始在这里工作,属于资深员工,平时小事不会动用这个强悍三人组。要打扫的是一楼食堂边的储藏间,没有窗户,门外不远就是食堂的垃圾桶。这地方按老人公寓住房要求是不能当作标准间出租的,也从来没有被租出去过。但既然徐总下令说打扫,这三人不多问,打扫得特别卖力,不一会儿就把储藏间清空,并把垃圾桶往离门远的角落推了推。

然后开始搬家具,一床,一柜,一桌子,一椅,徐总扫了一眼,命令把会议室的沙发搬一张过来,张老太腰不好。三人组又立刻去会议室搬沙发,摆得整整齐齐了,小刘看得很满意,唯一觉得缺了什么,看来看去,哎!这房间没有浴室呢,洗漱洗澡得去一楼的水房。徐总刚刚松口气,这么一提醒,心里再次升起对扬子的不满,硬着嗓子高声说:“有浴室的房间住不进去,那能怎么办?!不住这里张老太也没的地方去……”扬子在楼上听得真真的,心里更是过意不去。她唯一不明白的,张老太六十出头,年纪轻轻,不聋不瞎不瘫,一儿一女都在南京,儿子还做生意,在小火瓦巷有一个三居室的大套房子,怎么突然要住到这里来呢?

过了一天,张老太悄无声息地搬了进来。扬子下楼去食堂吃饭,每次都会从她门口经过。要是张老太正在房间里,门就关着。那扇漆成黑色的铝合金门好像紧板着的脸,冷冰冰,拒人千里。扬子讪讪的,总感觉做了亏心事,多吃多占了。她在食堂草草吃饭,回到自己的“宿舍”,也赶紧关起门来,闭门思过。她问照片里的老季,我做的有什么错吗?我应该帮张老太一把吗?老季在遗像里,笑眯眯并不回答。他一如往常地神采奕奕——戴着时髦的黑框眼镜,花白头发是新理的,T恤衫是美国买的,双色,咖啡色的衣服加一对白领子,领子挺挺地竖着。这张照片是他70岁身份证升级换代时拍的,放大,后来用作追悼会上的遗像。

现在它成了这间宿舍里扬子最喜欢的物件。老季生前用过的其他的东西,一只女儿工作后送他的精工表、他的眼镜,都随着骨灰盒葬进戴山墓地。其他的贵重一点的东西,比如大衣、带毛领的皮夹克,在老季瘫痪后就送人了,其他的衣服都成捆地送掉了。旧照片分给儿女,旧书什么的连着装书的书架都卖掉,轮椅、喝水的茶杯、脚盆,能送则送,能扔则扔……将无尽里的房子清空,委托给地产中介卖掉。

最舍不得的东西,还是这张大照片。扬子把照片挂在床头正对着的墙上,让它陪着自己。有一天楼上房间装修,使了电钻,墙面震动,老季就落了下来。扬子觉得不吉利,再也不肯把他挂回到墙上。于是老季就被摆在书桌上,跟一个杨木雕的“八仙过海”小摆件放在一起。从挂在墙上,到摆在桌上,从供奉的神像变成下凡到人间的谪仙:每天与照片相伴的,有秋香从外面收回来的晾干的衣服,洗干净的饭盒,偶尔有老同事的女儿送来的点心水果,网购送上门的快递包裹,统一打印的收费通知。要是扬子不去食堂吃饭,秋香把饭打上来,这饭也就摆在老季的照片前,与他共享。老季重新跟扬子生活在一起了,看着她吃饭,喝萝卜汤。晚上扬子打开电视,老季也是这么从镜框里往外看新闻联播。

偶尔扬子会对老季说话,但老季从来没有答话。扬子心里不好过,老季就在那里陪她,说不说话都没有关系。如果再住进来一个外人,房间里等于有三个人,她和老季的空间就没有了。

想到这里,扬子心里对张奶奶说,对不起了,我真的不能请你进来同住,以后我请你吃饭吧。

2

说起来张老太比扬子来老人公寓的时间还长。自从五年前丈夫中風去世,她就一直在养老院搭伙吃饭。她住在小火瓦巷,离扬子原来住的无尽里,走路只要半个小时。张老太和她老伴退休前都在秦淮区法院,老伴是法官,她任档案处的秘书,退休前她已经升到办公室主任。

第一次见到扬子,那时老季还活着。张老太吃晚饭时正好坐在扬子旁边。一个高大的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的中老年,对她说,刘老师您好啊!扬子没有反应,秋香过来,拉过扬子的手,递到中老年的手里,“刘牢丝,这是张阿姨。”

“张阿姨你好!”扬子打了普通话的腔调问好,她那时正发愁老季的病,没有心思社交,随口说:“您贵姓?”说完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刚刚称呼人家“张阿姨”吗?

张阿姨不在意,友好地打着哈哈:“免贵姓张,过去单位人叫我小张,老张,过了五十人家都叫我张奶奶,张老太。我不是新来的,我家老头子去世以后一直在这里搭伙。”

“刘老师,你家季教授身体可好些了?今天没有下来吃饭?”张阿姨关心地问。

扬子忧心地摇摇头。正要说话,身后过来一个人,高声快语:“老姐姐你来啦,吃得好不好啊!”这是徐总,她飞步走过来热络地拉住张奶奶,转脸对扬子说:“张阿姨家在我们六合赫赫有名,红色家庭老革命,家里出过好几个战斗英雄,从抗美援朝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先是大伯父,然后是舅舅,对吧?张阿姨我说得没错吧?”

“对啊对啊,全家光荣!”张阿姨笑的时候,一双锐利的眼睛眯成弯弯的月牙,用手背掩口,笑得又甜蜜又羞涩,黑瘦的脸颊泛出红光。然后话题转到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个主题上——六合三宝,猪头肉,茉莉花,老鹅……两个人说得热热闹闹。张老太太的声音又响又脆,像电视里的播音员。“一听就是干部家庭出来的。”扬子夸奖。张奶奶并不谦虚,自豪地点头道:“我和老头子家都是根正苗红,他原来在六合中学当语文老师,从来都是思想正业务强,直接提拔去法院工作……”张老太家的家族革命史,工作关系,小火瓦巷房子哪年买的,多少钱一平方米,现在值多少钱,赚了多少……这些一生的事迹,第一次见面就能了然。张阿姨就是这么一个热情爽快的人,整天高高兴兴。

奇怪的是,自从她正式入住,却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张奶奶不仅没有以前那么活泼多话,甚至故意躲着人,吃饭的时候都喜欢打了饭回房间吃,不像以前那样在食堂里老姐姐长老姐姐短地嬉笑言谈。白天大部分时间看不到她的影子,她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刷手机,打电话,打电话的时候还把门关上。打完电话,她会走到院子里来散散步,低着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她入住的头两个月就这么不声不响中过去了。除了扬子,整个老人公寓包括徐总在内,都似乎故意忽略张奶奶的存在。

老人公寓里的人,不是眼盲耳聋了,就是痴了,能正常聊天说话的人不到十个。扬子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眼睛瞀,但是耳朵好,话也说得清楚,脑子也灵。扬子有次偶尔在院子里遇到低头不语的张奶奶,主动跟她打招呼,邀请她上楼去她房间喝茶吃点心。

一楼屋檐的阴影里坐着一群老人,昏昏欲睡,阳光照着他们的脚。穿着围裙、戴着护袖的护工,用轮椅推着瘫痪的老人出门透气,轮椅上的老人表情混沌地痴望着前面。这些人都沉默不语,像一群影子。对扬子的热情邀请,张奶奶先是很犹豫,环顾四周,尔后点头说好吧,反正我也没事,我到你那里坐一会儿。

午饭后张奶奶上楼来,扬子拿出美国零食——带蓝莓芯子的黑巧克力、杂粮饼干,泡了壶好茶招待她,又拿出爱派翻出其中的照片给她看……她们一直说了一个下午的话,午睡都省了。这种贵宾规格的接待,让张奶奶跟扬子结成一对闺蜜,以后每天张奶奶都爱上楼来串门。

一天,张老太注意到摊在桌子上的大照片,举起照片问扬子,这是你们家老季年轻时候啊?这么帅气?扬子说是的。张奶奶感叹地摇摇头,真看不出来,他拖到最后半年已经完全不成样子啰,哪里有过这么倜傥精神呢!

扬子低下头,说:“张阿姨,你那时不住这里,也注意到老季了?”

张奶奶说:“当然啦,名教授!前几年我还在电视上看过他讲明清小说,讲唐诗。”说着她把相框翻过来看看背面,说,“你有月饼盒子吧?我帮你做一个搁相框的托儿吧,这样照片可以立起来摆桌上,省得这么摊着。”

两人随即开始在屋里找月饼盒子、剪刀、糨糊、透明胶。材料收集齐了,她坐到桌边,像做手工的小学生一样开始大干起来。张奶奶一边拿剪刀裁纸,一边说:“刘老师你要振作起来。看看我,老伴去世,我就信基督了,特意改了名字,叫‘有时,张有时,是莫愁路教堂的师母取的,从《圣经》上取的字。”

“有时?”

“对,有时,绕口啵?结果人家还是叫我张奶奶。”

“那名字不是白改了吗?”

“不会白改,改了名字就换了一个人,新人。”

“怎么新啊?”扬子问。

“我本来的名字叫张飞,多粗气的名字啊,男人一样。过去法院的同事还有人叫我女张飞的,气我呢!我一直想改一个好名字呢。”张老太心直口快,她这性格真是讨人喜欢。

等做完这个相框托子,她已经把在莫愁路受洗速成班学的内容,飞快地跟扬子复习了一遍。扬子没接触过《圣经》,听得云里雾里。

扬子问了两句教义,把张奶奶问住了,她笑着说:“刘老师你真聪明,干吗不跟我一起去做礼拜呢?”扬子犹豫,回答道:“我这把年纪啦,还能信教?我年轻的时候练过气功,都传练气功对身体有好处。”

“能信就没有早晚。气功我也练过啊,说起来我练过的气功多着呢。”说起往事,张老太眉飞色舞。从气功说起,说到发功时激动地站了起来,在房间中间双脚分开站好,伸出双手,摆出姿势,“年轻哎!”这三个字经她的六合口音说出来,像唱山歌一样,尾音拖得长长的。

张奶奶身材高大,背挺直,先在房间里站桩,然后又摆出白鹤亮翅,再一个金凤朝阳……扬子模糊地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在面前一小方块太阳地里手舞足蹈。张奶奶呼哧呼哧做功、喘着粗气,带动屋里的空气,吹到扬子的脸上,带着一股炒韭菜味儿……房间里回响着张奶奶朗朗的苏北普通话,好像屋子都比以前亮了。扬子好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模糊地看着屋子中间的身影,笑出声来,随即答应星期天陪张奶奶去做礼拜。

张奶奶来了,时间过得好快啊,一下午都没想起老季来,扬子想。

3

扬子坐在莫愁路教堂内门小厅的长木椅上。进来时赶上早上那场雷阵雨,现在雨停了。小厅里一东一西两头各有一个长条状带靠背和扶手的木椅。大堂的门口摆一盆绿植,旁边一个小木桌,上面摆着一叠印着敬拜日程的通知。绿植栽在砖红色仿陶的塑料盆里,盆下垫着控水的盘子,盘子边汪着浅绿色的水,一只蚊子嗡嗡地从绿植的阔叶里飞起来。扬子眼睛看不清,但耳朵敏锐,立刻听到那蚊子在空中盘旋,赶紧摇摇手里的绢扇来挡蚊子的进攻。

教堂对着马路的拱门没有关严,雨后夏天的风带着水汽从门缝吹进来,和主堂里的闷热之气形成一个小小的对流,带着蜡烛的气味,以及合唱的歌声。扬子坐在那里,沐浴在这股和风里,刚才在暴雨里淋湿的府绸衬衫和裤子飘飘的,她的心也飘飘的,比刚才凉快多了。

莫愁路教堂是苏南地区有名的老教堂,会众多,星期天的敬拜完全满园,迟到的只能站在后面。扬子从来没有受过洗,《圣经》都没摸过两次,连慕道友都算不上。她不想进堂里坐着占人家一个座位,很安心地坐在门厅侧面的椅子上。“过一个小时我就出来,时间不长的。”张老太把扬子带到椅子边时说。扬子说不急,你跟朋友说话吧,不要管我。

之后每一次来,扬子都坐在同样的位置上。厅里的脚步声、众人交谈的声音慢慢静了下来,主堂里响起信徒齐声朗诵的“主祷文”。

扬子默默揣摩她听到的每一个字。教堂外车水马龙的喧嚣归于寂静,她抬起眼睛。门厅里灯光跟刚才不一样了,她看到老季坐在她的身边,还有她的两个孩子。老季那时还年轻,坐在书房里,手里捧着一本书,旁边书桌上玻璃杯里是新泡的明前绿茶。孩子也小呢,妈妈抱着弟弟,在客厅里转来转去,在哄他睡觉。妈妈轻声细语哼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跑调了,但还是自顾自唱下去,“小船儿推开波浪”……厨房的炉子上炖着牛肉汤,肉香飘散在整个屋子。孩子身上爽身粉的味道混合着婴儿身上特有的甜蜜的气息,阳台上晒着的洗干净的尿片依然存在一丝骚味儿……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又像隔着一层玫瑰色的薄幕。

然而时间并没有停止,倒回到更年轻的时候。烈日当空,遮天蔽日的热带阔叶林中透过的阳光带着辛辣,树之间的红土路火烫。茂盛的灌木在高树下生长,像一团一团绿色火焰。远处传来拖拉机的马达的轰鸣声,但四下看不到一个人。扬子心里掠过一阵惊恐,她知道有一只尾随着她的野兽,随时随地会从绿色的烟雾里窜出来,拦住她的去路,想在她返身奔逃的一瞬间把她扑倒,把她压住……

人不是慢慢长大的,人是瞬间长大的。

扬子情不自禁摸了摸腰上挂的砍刀,那是她向房东借的,走夜路自卫用的,借刀的时候她说“防土狼”。在把刀递给她之前,房东端起刀演示给她看,怎么抡刀最省力,打击哪个部位最狠,关键是你一刀下去看到血千万不要犹豫,赶快抡第二刀、第三刀……扬子默记着他的话。扬子不敢告诉房东她第一次的遭遇,只敢说“土狼”。“土狼把你上衣都撕破了,裤腰都扯脱了?”房东觉得很奇怪,“海南岛的土狼只比狼狗大一点点,吃小动物,不攻击人的,你确定吗?”扬子点点头。

“土狼”倒下,血洇在地上,好像落下一只红色的蝴蝶。蝴蝶扑扇着翅膀,在红土地上像一朵绽开的牡丹花。在花开到最盛的时刻,飞来一只黑色的乌鸦,从天而降,落在蝴蝶的身上,三口两口把蝴蝶吃掉了。吃完蝴蝶,乌鸦的身体迅速长大,三尺高,四尺,五尺,六尺!还在继续长,直到高过扬子的头顶。它像巨人一样立在扬子的面前,俯视着扬子。扬子可以闻到它泛着赤光的黑羽上的腥臭,它拉出的屎像一摊稀泥,它伸出黄色的巨爪拨弄着扬子,去撕她的衣服。

周围安静得出奇,午后的阳光是一片刺目的白光,她在丛林里奔跑着,心里越怕跑得越快,跑不了多久就发现前面没有路了,野树参天,树下的灌木密不透风,躲都躲不開的。很快扬子的脸上、手上、腿上火辣辣地疼,痒。赤脚医生说她的眼睛被那条路上的漆树的毒汁感染,她先天弱视,也从来没有治疗过,这下看东西只剩下明晃晃的影子……

扬子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呼吸把她带回到现在,远离红蝴蝶和乌鸦。她坐在莫愁路教堂的门厅里,遥远的过去浮上脑际,无法停止不想……她低头掏出手机,手机保护屏上应该是外孙的高中毕业照,黑色的学生冠下是长满青春痘的国字脸——瘦一点了,英俊很多,两道剑眉,穿着绛红色的毕业典礼袍,朝气蓬勃,那么近,那么远……

睡意袭上来,扬子觉得头很重。

主堂里传来一支新歌,伴奏是录音好的,现场有一架钢琴演奏出婉转旋律的前奏,女声部慢慢唱起: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

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

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

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

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唱到最后,男声加入,众声合唱。整首歌从低吟浅唱开始,忽然改变了节奏,每一个字像雷霆,像烟花,直冲云霄,将人的精神带到主厅的顶端,在那里缭绕盘旋,像久久不去的海潮云音,仿佛永不止歇,命运的铁律不可避免。

合唱队反反复复地唱着“有时”两个字,扬子忽然明白张奶奶的名字里那两个字是从哪里来的。两个简单的汉字组合,代表时间流逝,生命有时,永生无时……真好啊!

门厅里的电子蚊香飘出除虫菊的气味,她的眼睛比刚才进来时好些,能看清周围了。两个迟到的会众推开大门,朝扬子这边看看,三步并作两步往主堂的门口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跟着唱敬拜的歌。他们奇怪地看着不远处身材瘦小的老太太,她静静地坐在那里侧耳倾听,脸上似笑非笑,天窗里一束阳光照到她满头白发上,像白色的火苗。

从主堂忽然出来一个人,风风火火,挤开门口站着的教友,直奔扬子这里,说:“刘牢丝,我们走吧,快!我不想听了。”张奶奶喘着气,压低声音说,好像怕被什么人听到,她伸手半拉半扶把扬子从椅子上拽起来。

扬子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有时”这么快就回来了,真是突变啊——刚刚心潮起伏,平安喜乐,下一刻忽然拔腿就走,而且要“快”——张奶奶不一般的惊慌,让扬子预感到事情不妙,她听话地拎起手袋起身跟上张奶奶的步伐,其实她还真的想多听一会儿呢。

这两个老人急匆匆离开了教堂,走到了莫愁路大街上。人行道上的积水在太阳照射下,蒸发到空中,空气湿得可以拧出水来。梧桐树上蝉鸣声刮着人的耳膜,街上的店已经开门,店里的冷气随着顾客进出店门,被带到街上。离她们不远的是自行车道,穿梭来往的电瓶车嘟嘟地响着。一个农妇挑着一担桃子,坐在梧桐树边的路牙上。

扬子很快走出一身的汗,她眼睛不行,怕跌倒,走不快。张奶奶大步流星走了几分钟,已经甩了扬子好远。等她脱单了,回头发现扬子落在后面,于是折返又往扬子那边走。

等到第二次张奶奶折返时,扬子站定了,拉住她不许她再急行军,说:“张奶奶,你是看到什么不想看到的啦?我请你喝杯饮料吧,你定定心,慢慢说。我好久不出门了,现在不想回去,想找个地方坐下来。”她指指不远的环亚购物中心,“去那里吧,有中央空调,凉快,可以喝點东西,可以吃中饭。”那是城南居民都熟悉的消费中心。

张奶奶被她这么一拉,只能慢下来,说:“好吧,我跟你去,不过很不好意思,我没有钱请你吃饭。”

扬子摆摆手,说:“不用你请我,我提议的,应该我来请你吃饭喝茶。你得慢慢走,我眼睛看不清路,走快了怕跌倒。”

在一楼的星巴克,扬子买了两杯热奶茶、三块点心,坐了下来。张奶奶喝着茶,许久不作声,扬子也不作声。星巴克里的音响系统放着低低的摇滚乐,好像一个人嘴里含着一块肉在咬另外一块肉。

喝了一口热茶,张奶奶情绪放松下来。她伸手取了面前的桃子派,放进口中吃了一口,又吃了一口,居然一口气把它吃完。

扬子说:“好吃吧?我也是特别喜欢这个桃子派,不甜,过去每次来都要买。你再尝尝这个鸡子饼,咸的。”说着把另外一碟点心推到张奶奶面前。

张奶奶谢了谢,取了鸡子饼吃,默默地嚼着,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我刚才看到我们原来的老邻居,我儿子投资做生意时,我向他们借了很多钱,他们家把打钉巷旧房的拆迁费都借给我了,小一百万呢。”

扬子:“你怕他们现在找你麻烦?”

张奶奶说:“不是,他们不会对我凶,他们从来都本分老实。”

张奶奶不说了。头顶天花板上的开口吹下冷气,并不太凉,温吞水一样的风毛毛地在脸上摸过去。张奶奶的嘴巴撇了撇,要哭的样子,然后她忍住了,静一静,才开口道,声音干燥:“他们家当家的老庚得了肺癌,已经不行了,今天教友们在给他祈祷。老庚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却得了肺癌,真是不公平!他省得不得了,对自己特别抠门,买一双袜子都要想几天,却把那么多钱借给我!”

扬子:“天下事就是这样……”

张奶奶抹一抹眼角,声音低弱,道:“我平时不想,今天突然看到他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我赶快躲了出来。”

扬子想不出来用什么话可以安慰张奶奶。她和老季也参加过类似的朋友介绍的投资项目。除了投资初的两个月,以后几年都没有收到过事前说好的百分之三十的回报。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几万块钱打水漂,她知道有比他们惨得多的老人,投资了上百万块钱,无声无息蒸发掉。扬子恨死这种以理财为名义的投资诈骗了。她绝对想不到,过了几年,她会跟这种借钱不还的骗子的母亲住在同一个养老院里,还成了好朋友。

扬子愣愣地看着座位对面模糊的身影,过了一会儿,没头没脑地问:“凉快了吧?我们要不要吃绿波浪?上海菜,有名的。我们去那里吃午饭。”

张奶奶:“不用吃午饭了,我坐这里,哪里都不去。房子也没了,给那败家子拿出去抵押贷款,叫法院收走了,现在好了,我分文没有,全靠朋友接济。女儿也跟我不对付,仇人一样。”

扬子:“女儿干吗恨你?”

张奶奶:“因为小火瓦巷的房子,本来有她一份,现在都打水漂了。”

扬子:“我们还是在这里解决午饭吧,午饭是一天最重要的饭。”

张奶奶:“多活一天都是多受一天的罪,最可怕的是良心上受不了。”

扬子又问:“会有人到老人公寓来找你麻烦吗?”

张奶奶点点头:“现在还不会,还没有人知道我住这里。”说着她四下张望,然后继续道,“吃午饭吧,我要吃一天最重要的饭。”

扬子点点头,说;“到绿波浪去。”

4

老董,董殿埙老师,是老人公寓里的老革命,这个地方级别最高的退休干部。年轻时他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从战场回到部队,到某军区做政委秘书。自从老伴去世以后,换了几个保姆都不满意,女儿小董疑神疑鬼,觉得这些保姆都心术不正,不是想偷钱偷东西,就是懒,拿老人的钱去买廉价外卖给他吃。后来新闻里传出广东保姆连杀重病老人的新闻,小董立刻决定把爸爸送到老人公寓来。她是孝女,隔三岔五送菜,送换洗衣服。

老董是多少老年女性的濮存昕啊!高大,头发浓密,行伍出身的他年事已高却能身板挺直;做秘书的他练得一手好字,写春联、编黑板报、写安全标语都随时上手;喜欢唱歌,可以茶余饭后带着老年人唱歌。最重要的,老董八十高龄,目力还可以读报,口齿清晰还可以念报。每周念报纸讲时事是他从部队里带来的老习惯,他退休以后周围没有人听他讲。现在不同,周围都是闲着没事干的老人,于是念报纸这个老习惯又回来了。老董很开心。

张奶奶做得一手好针线,会改衣服,会打毛线。她跟老董的友谊,就是从这个本事开始的。她帮老董把一件舍不得扔掉的旧夹克,改成了一件相当时髦的马甲,胸襟上下有好些口袋,像时髦的摄影大叔穿的那种。马甲配上一件烟灰色的羊毛衫或者白衬衫,成为老董最心爱的衣服,是他时事讲学的演出服。老董穿着这身衣服,坐在会议室讲台的皮椅子后面,手里拿着《人民日报》,低着头用带宝应口音的普通话念社论,他的灰白但是依然浓密的头发从报纸的上端出现。

“看看老董,派头多正啊!”老人院的老太太们坐在第二排窃窃私语。老董念报纸,她们是每次必到的热心的听众,甚至想参加互动,担起会前端水、会后打扫的任务。若不是徐总看到,立刻制止这些年过八旬、走路高一脚低一脚的老人做重活,尤其是绝对不允许她们颤颤巍巍地做端起刚刚烧开的电热水壶这种事,她们会一直服务下去。每一次,老董讲时事,徐总都会到会议室转转,制止老太太们过分热情。

这一天又是读报时间。在会议室门口,已经站了好几个老太太,都是老董的粉丝。徐总没想到张奶奶也在里面。“你没去教会?”徐总问。张奶奶住进来以后,总与扬子结伴去莫愁路教堂。过了两个月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停了,星期天她再也不去礼拜。现在张奶奶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衣服也是新换的,前襟很干净,没有污渍,脸洗得干干净净。她朝徐总点点头,心领神会地笑了一下,但徐总不知道那笑是什么意思。张奶奶迅速从一神论转回无神论,因为老董的个人魅力吧。老董入座后清了清嗓子,立刻带出时事讲学的严肃气氛,让那帮叽叽喳喳的看热闹的老太太们也正儿八经起来,她们很安静地坐下了。

张奶奶是董粉们羡慕嫉妒的对象,也丰富了她们的想象。她们立刻把张奶奶叫作老董的女朋友。即便眼神不济,也要时刻盯着这对鸳鸯的一举一动。张奶奶很快有了“离不开男人”这样一个绰号。

张奶奶住进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先是心事重重,躲着大家。慢慢地她和扬子交上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张奶奶渐渐恢复了以前的开朗。白天闲着没事,她开始帮护工们做点手工活。她不擅长家务,喜欢打毛线,做针线。她很快就独揽了缝补窗帘的工作。

老人公寓的窗帘,是南京一家民营布业老板捐助的,厚重高级的提花装饰布帘,规格也像星级酒店那样从天花板垂直到地。这个敬老院的老板实心眼,真心想做好事。但豪华窗帘唯一缺点是很容易被扯脱架。缝补窗帘成为这里的常事。张奶奶喜欢针线活,眼睛好,可以准确地踩缝纫机,缝补窗帘变成她的拿手活。窗帘改完改被褥,一番拆洗一番新。最后她开始帮着院里的人改衣服,改来改去,改到了老董的一件旧夹克上。旧夹克的两个胳膊肘的部位都磨烂了,但腰身前襟却完好如新,连扣子都是原配的,没有脱落过一粒,也不知道这衣服是怎么穿的。张奶奶卸下两个烂了的袖子不算,还拿眼睛估摸着老董。老董近年来人瘦了,腰身尺寸变小,于是她把旧夹克的腰给收了一下。嘿!这件马甲送到老董那里他都认不出了,直夸张奶奶手艺,还请她来喝茶,第二天女儿小董送家里的小菜来,也立刻有了张奶奶的一份。就这样,老董成为张奶奶在这里的第二个好朋友。

这引起董粉们议论纷纷。张奶奶借针线活勾引老董,多么有心计的女人啊!而且她还年轻,不到七十吧!他俩是老少配!无论张奶奶怎么辩解,改旧夹克是勾引的实证吧?改完衣服后上门喝茶,喝了茶一聊聊好久,這也是真的吧?陪老董在窗边坐着是事实吧?那个初春雨后的黄昏,张奶奶穿着花布衫,头发梳得一丝不乱,一动不动地坐在老董房间的窗边,表情严肃,他们在说什么?那么专注,连窗外漫天橙红色绚丽的晚霞转成深蓝的夜色都没有注意到。那不是你吗?张奶奶?那就是你啊!你跟老董好上了你还不承认!

“那不是我!”

“不是你,那是谁?”

“我怎么知道是谁!我是清明以后才搬进来住的。”

“清明以后搬进来的就不可能跟老董好了?”

张奶奶百口莫辩。她自己其实也挺喜欢老董的,每一次这个名字从她嘴唇上滚过,她心里都有一阵舒心的安慰。这一点,她跟其他的粉丝老太太们相同。但是她们不这样认为。她们要跟她区别开来。比如老董过生日,大家凑份子到外面订蛋糕,叫牛肉锅贴外卖,那么张奶奶必须单独点,不许跟她们合在一起,生日卡也得单独买,不许跟她们合签同一张。

这件事张奶奶跟扬子每次提起,都眼泪汪汪。扬子眯着眼睛,面前不远处是张奶奶脸的轮廓,棱角分明的瘦脸,含泪的声音,她不知道怎么安慰闺蜜。最后她问:“老董真的那么帅气吗?除非贴到脸上,我看不清哎。”

“你还想贴到脸上?!我帮他改了一件夹克就搞成这样。”张奶奶气得笑出声来。说完她叹口气,接着说:“老董的女儿也不是省油的灯,喜欢来事,她现在每次来看她爸爸,见到我都是吹胡子瞪眼的,也不知道她听到什么闲话。”

“老董的女儿就是那个民政局的小组长?”

“对!她认识好多人,南京城没有她不认识的。”

老董的女儿小董对徐总治理下的老人公寓印象很好,照顾她爸爸的护工勤奋肯干,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食堂的菜也不错,至少打到老董碗里的那份质量上乘,肉的分量很足。老董入住后很快调到三楼一间最大的单人间,朝南。老董的入住费却从来没有涨过。每次小董收到涨价通知的短信,去问管财务的副院长小葛,小葛都满脸堆笑地说那个短信发错了,大姐你不用管。每次她来,徐总都是亲自出来跟她打招呼,笑脸相迎,出门前还会给她打包一些食堂做的包子,腌的辣白菜。南京这么多间老人公寓,这间绝对可以评得上市先进单位,信得过的南京百家民营企业之一——仅这一项荣誉,就让徐总的弟弟到银行贷款方便得多了。

唯一让小董不开心的,就是老人公寓里那些围着老董的老太太们。老董的女人缘是贯穿了他一辈子的红线。但张老太太是怎么回事?还把那件旧夹克改成了马甲,老董还当宝贝一样穿着!小董给他买的衣服,妈妈生前给他置的衣服还少吗?哪里需要改旧衣服穿!装模作样地暗中调情……小董最看不惯的是张老太太的年纪,65岁都不到吧?就这么混到老人公寓里来勾引男人。

慢慢地,關于张老太的房子因为欠债不还,被法院收走的闲话,就开始在老人公寓传开了。甚至有人开始说张老太的儿子是老赖,张老太的绰号就变成“那个老赖的妈”。这种闲话很快传到小董耳朵里,更引起她的厌恶和疑心。她本来就痛恨社会上那些做生意发财的人,对生意失败的也丝毫不同情,这些人活该!想挣大钱,哪里有那么容易的?爬得高跌得重。

自从知道张奶奶的家世后,小董见到她就没好脸色。每周来送菜,本来会多带上一份,另放在小饭盒里,送给张奶奶,现在也没有这个待遇了。她甚至觉得张老太太帮老董改马甲是因为有事相求。张老太太帮老董织的毛线帽子,小董拿回去洗,再也没有拿回来,“毛线质量不好,下了水就散了。”这是她对老董说的,她拿出从苏果超市买的天蓝色格绒短毛帽,替父亲戴上。新帽子的正面印着一对卡通化的大白兔的眼睛,眼睛上绣出几根忽闪忽闪的长睫毛。老董把这帽子拿在手里,伸直了手臂端详它,可能是因为他眼花了,老觉得那双眼睛睁大了忽闪忽闪地回看他。这帽子是女儿给的紧箍咒,老董心想。但他怕着凉,不敢不戴。

5

老人公寓里的日历比外面的简单,五一,

十一,元旦,春节。什么中秋啊清明啊都自动省略,就跟没有发生一样。如果子女因为过节给老人送礼送美食,徐总会嘱咐他们不要张扬,别人可能没有子女前来一起过节。徐总会在这些节日多加一个菜,或者包一顿三鲜饺子,或者荠菜馄饨……反正都是吃一顿好饭,然后这个节就算过去了。但清明、中元、冬至是绝对不过的。老人公寓的围墙范围内不可以烧纸钱,也不可以摆花圈。如果老人坚持要烧纸钱,那得子女带着出了门去街上角落烧。

老人们去世,叫来紧急救护的车,进门时都把呼啸而响的警报的声音停了,顶上闪烁的紧急灯熄了。车子悄无声息地进来,像一个白色的影子。少了一个人,多了一张空床,然后叫小田打电话通知排队入住的新老人前来交钱,一天以后就可以入住,饭堂里换一只碗一双筷子而已。来和去,新与旧,在与不在,这时与下一时,无缝对接,就像什么事也都没有发生,用文艺的话说是“岁月无痕”。

徐总护士学校毕业,她对这点心理把握得相当准确,这里是养老的地方,不是死亡的地方。她不能让哭哭啼啼、悲悲切切的情绪在老人们中像感冒一样传染!这些人七老八十,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或者几种慢性疾病,哀悼的情绪甚至比流感还要有毁灭性。为了阻止这种情绪的蔓延,这里的住户不过清明,没有冬至,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人世间的牵挂。如果儿女在春天要带老人们去戴山上坟,这是他们自己的事,跟她无关。

在她进老人院工作的第一年,清明后的一个晚上,她一个人在值班,近半夜,隐隐约约听到呼叫的声音,只一声,然后就没有了。她侧耳细听,并没有更多的动静。她觉得没事,也不想把值班的护工叫醒。后来觉得走廊上一阵脚步声,像老鼠在跑过,徐总想,不是刚刚灭过老鼠嘛,还得了市卫生先进单位的锦旗呢,怎么又跑出来老鼠了呢?她好奇地披上衣服出门去。发现地上有个像老鼠一样的黑影,那东西走走停停,总在她前面跑。徐总脱下一只鞋,攥在手里,随时准备赶上去给那东西狠狠来一击。

走走停停,很快就来到103房间门口,老鼠消失了,房间的门关着,门下透出灯光,门里传出下雨一样的轻响,不像老鼠,而且门明明关着。103房间住着老臧一个人,徐总至今记得这个人的姓。那天一早老臧的儿女就开车来带他去给老伴上坟,并告诉徐总他会回来得晚,让门房留着门。结果老臧并没有晚回,下午5点就回来了,也不吃饭,一个人闷在房间里。

她握住门把手,把门推开。开门的那刻,迎面来的什么东西,糊了她一脸,温热的,湿的,腥的。

血从老臧的脖子的颈动脉喷出来,也从他的嘴里、鼻子里流下来。血喷到天花板上,床上,地上,墙上,像自动喷水机在给草地洒水。她做过护士,还算镇定,立刻扯了一条毛巾走上前去,想用毛巾去堵那个血磅礴而出的颈动脉伤口。

更多的血流出来,像失掉压力后的水龙头,喷洒的速度慢了。老臧举起左手,抹了一下自己的脸,他吃惊地看着手上的血,然后像溺水的人那样紧紧抓住徐总的双手。他的生命,随着那红色的液体离开了他的身体,他整个身体随之缩小。

徐总过去护理过临终的人,也处理过被汽车撞死的车祸现场,但从来没有看过颈动脉出血的情景。她至今记得老臧的手花了多长时间才慢慢松下来,冷下来。“你能想象吗?这么一个瘦小的干瘪老头子身体里储藏了这么多的血,他还有癌症呢!”过了很久她才对老公说起那天晚上的心情。老臧在生命的最后15分钟握紧她的手,然后像被一条看不见的航船离岸带走一样,这只手慢慢地松开,她生命的微小的一部分都被这个认识不到半年的老人带走了,而他的消失的生命的一部分,又留在她这里。

真正让她害怕和心痛的,是第二天早上,她再进老臧的房间,护工们正在打扫,用肥皂水清洗地面。老臧四五双旧鞋子被乱七八糟地扫到门口。鞋子歪歪塌塌,鞋后帮被踩得耷拉下来,胡乱地扔在地上,东一只西一只,原先的配对都打乱了,乍一看好像满地都是鞋子——式样各异,休闲的,正装穿的,但无一例外都是廉价的人造材料,即便是皮革也是粗糙的猪皮,暗淡的灰扑扑的不黑不棕的颜色,断了以后勉强捆上的鞋带,开了线露出白色塑料填充料的鞋帮。面对这些像没有断气的爬虫蛤蟆一样的丑陋的旧鞋子,徐总忽然悲从中来,号啕大哭,护工在一边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小田机智,对旁边的护工说:“徐总受刺激啦,伤心啦。”说着伸手把她抱住,半拽半搂地往办公室那里走。

人要有一个善终,一个自然而然的死,这就是好死。但像世间所有的好一样,好死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徐总抽抽搭搭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小田帮她倒了一杯热茶,让她坐安稳了,喝一口茶,压压惊。窗外的阳光晒着疲惫的尚未完全发芽的草地,一阵长风吹动徐总办公室外的樱花树,纤小的粉红色的花瓣离开枝头,在空气中打着微小的旋,落到草地上,草地边的塑料玩具车上,阴沟里,晴天晒到外面的被子上。一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花猫,躺在水泥路边,一双淡黄色的大眼睛警觉地注视着她。

老臧是在上坟的时候被老伴的魂给缠上了,才会在老伴去世一年后自杀——这是老人公寓的护工之间私下流传的迷信。怎么破解这个局面呢?打赏,给打扫房间的,给老臧最后换被褥的护工几千块赏钱。徐总觉得有道理,花钱消灾嘛。从那次后,她每次都给料理后事的护工一个红包。这些苏北来的勇敢的农妇,能在一个小时内,飞快地给死人洗澡,给他们穿寿衣,换被褥,把一切遗留的东西都搬出房间。这是养老院里最吓人也最赚钱的工作,死掉的老人的亲人都会给护工打赏,很大的红包。为了挣这份钱,护工排了一个日程,下次料理善后的肥缺该轮到谁做了……徐总自己要等到护工把房间彻底打扫了,把死者的东西彻底清理出去——尤其是鞋子,一定得清空——她才肯踏进那间房间。不管天多冷,窗户必须开足一个星期,过了头七,才可以关门窗。

6

老人公寓的食堂,总是有人来搭伙,这是徐总很得意的一笔生意——供应一天三顿饭,食堂反正永远在转,多一个吃饭,就能多收一笔钱,这叫规模效应。先是民政局送来的单亲家庭的小孩子。父母吸毒被抓,“进去了”,家里孩子没有人管,民政局花钱送到这里来照顾。接着是老董的报纸学习班,居然引得師大的学生前来,听老革命讲时事,每周固定一次,二三十个人来。喝喝茶,嗑嗑瓜子,谈谈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午去食堂吃蛋饺炖青菜、老鸭煲、凉拌洋花萝卜、菠菜豆腐。最后老董指挥唱一首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我们的军队向太阳,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样的客人永远欢迎啊!

这么过了一个夏天,到了8月底学校开学。徐总心里满怀希望,想着师大的人再来跟她联系,继续上学习班。但是师大没有消息。

过了9月1日,还是没有任何消息。9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秋老虎,热得跟三伏天一样。老董坐在传达室里,读完《人民日报》再读《文汇报》,喝了两杯茶,手机没响,学生也没露面。传达室的空调不灵光,早上穿的衬衫背上已经汗湿了。老董忍不住给师大的老战友儿子打手机,手机处于关闭状态。老董扫兴地回自己的房间休息。

徐总出现,院子只听到一两声鸟叫,老太太们坐在太阳外的绿荫地里,漠然地看着她。徐总朝她们摆摆手。

老人公寓下午是午休时间,连门房的老田都关门睡午觉。送快递和外卖的都知道这个习惯,东西如果一定要在午休时间送,就放在大门外,不需要叫醒门房。下午2点到4点,老人公寓门前冷落。

这天等午休过了,老田从迷糊中醒来,忽然闻到一股奇臭,好像下水道堵了,污水回泛到房间里,或者是化粪池的水进了屋。开始他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后来屎尿臭味越来越强烈,屋里已经飞进了好些绿头苍蝇,嗡嗡作响。这下他知道是真的,赶快起身开门。

打开大门,地上黄绿色一片,绿头苍蝇飞得到处都是,是大粪!粪水里还漂着无数肉滚滚的白蛆。大门上,大门两边的墙壁上,赫然用红漆写了血淋淋的字:

“张老太,欠债还钱!”

“不还钱,不得好死!”

“张老太死儿子死孙子!”

“张老太”这三个字斗大,还用黑漆打上黑叉。

写标语的墙上,用透明胶布贴着十几个用过的卫生巾,上面挂着可疑的黑红色的污迹,爬满了苍蝇。

这时门口已经站了几个护工,在指指戳戳,窃窃私语。

“看什么啊,好看吗?!还不去拿漂白水打扫!留这些脏东西在这里干什么,办展览啊?好玩啊?”不远处传来徐总一声声怒吼,随即人也到了。她刚刚午睡起来,披头散发,穿着粉色睡衣裤,七分裤长到膝盖,裤口和领口滚着荷叶边,脚穿一双绣花拖鞋。她大声叫来护工打扫,然后返身回去换衣服,那双绣花鞋已经在污水里踩脏了。

张奶奶房间的门紧紧关着,没有任何声息。老人们小心地议论着,互通消息,迟钝的脑子慢慢回忆起来,从今天早上吃早饭就没有看到张奶奶出来打饭,她也不在等待政治学习的董粉当中,午饭时间她也没有出现。

张奶奶好像预先得到了消息,闭门不出。

他们去敲扬子的门,扬子来开门,说不知道,张奶奶已经好几天没有上楼来过了。

大家这才紧张起来,不安像风一样刮过老人公寓的院子。窃窃私语变成互相询问。

张奶奶呢?

张奶奶在哪里?

张奶奶会不会出事情了?

徐总去敲张奶奶的门,她后面站着小田和小刘,在这三人后面站着老人们,老董也伸着头站在老人中间看。小田手里拎着老人院的一串钥匙。张奶奶不开门。小田上前把房门打开,狐假虎威地高声说:“张奶奶,你好啊,我们进来啦。”

房间里没有开灯,唯一的光源来自于门外,但并没有什么异样。张奶奶睡在床上,被子盖得好好的,有呼吸,但不作声。她的手机放在枕头边,手机已经关了。

徐总伸手推推张奶奶,张奶奶睁开眼,扫了面前这三个一眼,又把眼睛闭上了。徐总松口气,说:“老姐姐啊,你吓死我啦!你知道不?外面已经闹翻天啦!”

张奶奶瓮声瓮气地说,知道。

徐总说:“你知道什么事闹翻天吗?”

张奶奶道:“高利贷讨债上门的,我知道,手机已经打爆了!要来扒我的皮抽我的筋。”

徐总问:“你欠了这家高利贷多少钱?”

张奶奶回答:“三十几万吧。”

徐总道:“那你还钱不?”

张奶奶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不作声。又过了一会儿,还是不作声。徐总站在那里,敞开的门里传来前门口打扫的几个护工的声音,“脏死了脏死了!”

张奶奶突然冷冷地说:“一个亿都没还,一百万也没还,这三十几万怎么可能还?笑话!”

徐总眉头紧皱,道:“他们会不会每天来倒粪水,刷大字报?”

张奶奶又不作声了。徐总道:“饿吗?我让厨房给你做碗面条?饿是不行的哎,你老了,身体顶不住。”这句话,像快刀切豆腐,张奶奶大哭出来,哭到坐了起来,拼命地咳嗽,连喘带抽泣。徐总走过去抱住她,像哄孩子一样上下拍着她的背。

徐总离开房间前最后一句话是,我已经报警了,叫老田在门口装上大灯。

7

第二天一早起来,老人们都紧张地聚到门口,老田神色凝重地打开了大门,却发现门外很安静,粪的臭味还隐约飘在空气里,用漂白剂反复喷洒冲洗过的柏油地上却是干干净净,只有几滴鸟粪,一张别处飘来的《现代快报》旧报纸。昨天为了把围墙上的脏字盖掉,老田特意去买了跟红色墙砖颜色相近的深色的油漆,刷在墙上。隔了一夜,油漆几乎干了,那些骂人的标语中的字像浮雕一样从油漆后面凸显出来。并不完整,“……太……钱……好”,仿佛时髦的拼字游戏。

墙上没有新的涂鸦。

老田还是不放心,走出大门,走到门外的南礼拜寺巷里。他还不放心,一直走到小巷的尽头,上了罗廊巷。初秋的阳光照着街两边整齐高大的梧桐树,树下吹着早晨的微风,比昨天凉快一点了,麻雀在树上叫着。树下来来往往骑车的人没有人注意老田,电瓶车驰过他身边,嘟嘟地响着喇叭,一辆马自达改装的小货车载着一堆褪了毛的光鸭,在狭窄的车道里穿行。老田放心地折回头。

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没事。张奶奶不出现,徐总让小田敲门送饭进去,似乎也没事。

张奶奶好几天没有上门聊天了,扬子又自己独自待在房间里。她问老季:“张奶奶会出事吗?她熬得过去吗?”老季在照片里笑微微地,沉默不语。扬子没有心思跟老季说话,她想念张奶奶的大嗓门、苏北口音以及走路一阵风的精神头。出门一趟吧,去侯家桥,交手机费,再到菜市场去买点藕圆子。

侯家桥在老人公寓的200米外,街中心位置是一家三甲大医院的住院区的正门。街上集中了各种各样为病人服务的小店——卖睡衣、塑料盆、草纸、尿不湿的杂货店,安徽人开的馄饨店和烧饼店,杨健烤鸭,酸菜鱼,火烧和包子铺,四季时鲜水果,外贸尾货时尚……扬子手里拎着一个布袋子,出了南礼拜寺巷,向右拐上罗廊巷,小心地迈着步子朝侯家桥走,这一路她非常熟悉。

街道上的小店越来越多。连着几家卖二手电瓶车的铺子,擦洗一新的电瓶车一辆辆摆在人行道上,三四十辆挤挤挨挨,中间仅留下一尺宽的空间供行人走路。一个30岁出头的壮汉,推着一辆新买的电瓶车从店铺里出来,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跟在他后面。待电瓶车停下,壮汉跨坐上去,小男孩随即身手熟练地爬上后座,紧紧抓着面前的横档把手。“抓紧了哈,爸爸马上就要上路了。”男子偏转头对后面的小男孩儿说。

他们骑过扬子的身边。小男孩虎头虎脑的后脑勺扁扁的,脖颈细细的,脖子上套着一个挂生辰锁的银项圈。他穿着海蓝色凉鞋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后座下的大杠上。上身是浅黄色的圆领恤衫,外面套了一件藏青色尼龙夹克。出了堂子街街口,电瓶车开始提速行驶。风把小男孩的敞开的夹克下角吹起来,像一对翅膀。

等这对父子走远了,扬子才继续往前走。街上的小饭馆外堆着垃圾,小龙虾店外的垃圾飘出复杂的气味,垃圾跟以前一样多。早市菜贩子送来的菜堆在饭馆的门口,那是为今天的生意送的货——水产箱里的鱼和小龙虾都是游水的,蔬菜筐里除了常见的上海青、芥蓝、牛角椒、朝天椒,一盒一盒剥了皮的大蒜,洗得清清爽爽、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葱,还有地瓜藤、鸡毛菜、芦芽和豌豆叶子这些时令蔬菜。扬子小心地迈着步子,怕一脚踏进人家的黄鳝笼里。这个地方她住了快三年了。

扬子心情好起来,决定再走远一点,到仓巷的回民区,吃一碗牛肉馄饨。

走到七家湾的时候,巷子变得很窄。前面有两个女人在吵架,声声入耳。这两个人的声音都像张奶奶,但一个是中年,一个老很多,都是苏北口音。

其中年轻的说:“你把房子都抵押了借钱给老大做生意,你从来就没关心过我!我下岗你也不管,老爸生病你也不管,我现在没有钱给你,也没有房子让你住……”

年老的:“小英,我对不起你,我知道,但是我那里实在混不下去了。看在母女情分上,你幫我一回吧,我知道你在卡子门还有一个小套。”

年轻的:“打卡子门的房子的主意?!想都不要想!小明子马上要结婚,我把城里房子给他,我们自己住到卡子门去。”

年老的:“小英,求你哎!”

年轻的:“不要想!”

……

扬子既紧张又好奇,快步近前想看清楚是不是真是张老太母女在吵架。可惜等到她靠近,年轻的那个已经骑了电瓶车绝尘而去。剩下的那个年老的,站在路边,脸对着墙在哭。背襟上的衣服皱皱巴巴,随着她的哭泣背脊一颤一颤的。她比张奶奶胖,一头乱糟糟花白的头发,很久没有理发了,发梢支棱着,她的后脑勺看着特别荒凉。

扬子走过她的身边,确定这人不是张奶奶,她心里好过一点。这里已经可以闻到牛肉锅贴那温软的甜香,扬子咽了口口水。

仓巷的里桥锅贴店还是挤满了顾客。扬子买了一客干切牛肉,一碗牛肉馄饨。这家店的服务员只负责收碗,不管上菜。所有的饭菜,顾客必须根据小票上的号自己到窗口去领。扬子交完钱,特意跟收银处的小伙子说她眼睛不行,端不了碗。小伙子点点头,说明白,大妈你坐下不用管了,馄饨好了我端给你。

热汤上飘着细细的葱花和芫荽叶子,其中浮着十几个馄饨。吃里桥馄饨真是人生至乐,扬子用小塑料勺连汤舀出一颗,对着它吹了口气,然后送进嘴里。

吃着吃着,周围脚步响动,一会儿店里空了,食客们都站在店的门口。他们仰头望着高处,眯着眼睛,手里指指点点,嘴里念念有词。扬子直觉出了大事,而且绝对不是好事——要么是外星人入侵的飞船登陆,要么就是大医院的主楼塌了。她顾不得碗里还剩下两三个馄饨,放下勺子,站了起来。身下的椅子被她突然站起的动作带倒,合金制的椅腿在地上磨出尖锐刺耳的响声。站在门口的看客们没有一个人被这声音惊到,他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

扬子挤到人群的最前面,目力所及,只看到不远处一座毫无特色的四层楼轮廓。右边一个老南京大叔耐心地解释:“大妈你看到了吗?顶楼上站一个人,要跳楼啦!吓人……”

扬子看不到那么小的细节,正午的阳光白花花地顶头照下来,比刚才热多了。她问老南京,天台上的人是男是女?左边一个安徽人说是男的,右边的老南京说是女的。两个人争论起来,各自举出证据。头发——黑色,花白头,长发?平头板寸?衣服——上班穿的白衬衫,黑色西裤;白色罩衫,九分裤;身材——高大,胖,瘦小,看不出来……扬子听听左边的人说,又听听右边的人说。她努力想把这两个人自相矛盾的举证用排除法筛选,然后跟记忆中的张奶奶的样子对上,好像对得上。

扬子掏出手机,给徐总打电话,徐总眼睛好,看得见,她能救!结果徐总的手机占线。再拨,还是占线,“请给该用户的语音信箱留言。”这个机器录制的声音传来,扬子更急,还能给谁电话?老董?但是她没有老董的手机号。扬子把手机收起来。周围看热闹的人七嘴八舌的聲音更高了,快看,快看,要跳了!哎,怎么还不跳呢?

急得满头大汗,仿佛整个事件的重量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扬子心想,怎么身边跟我好的人,好一个死一个?老季走了,难道张老太也要……她不敢往下想,不管楼顶上的那个到底是不是张老太,拼尽力气大声对着那个方向喊:“张奶奶,别跳啊!你跟我同住,我不嫌弃你,你不用付钱!”说完她又后悔了,她还是不想跟人同住。

她旁边的安徽人和老南京一听面前这个老太太认识天台上的人,更加兴奋,跟着大喊起来,别跳!别跳!不值得!他们回头夸道:“大妈你人真好!救人一命,积德哎!”扬子被他们夸得心下惭愧,尴尬地对着左右两人笑了一下,转头继续呆呆地望着街对面四层楼的模糊轮廓,远远地传来警车和救护车的汽笛声。

楼顶上的人,站在天台的边缘,热风从街上吹来,带来街上那些饭馆的厨房里葱姜起油锅的香味儿,让人饥肠辘辘。这人犹豫地望着人间,咽了一口口水,一阵阵的眩晕感从天台之下包围上来。这人双腿瑟瑟发抖,手心出汗,勉强保持着平衡。

街上的交通已经停止了,锅贴店门口,站着一群人,其中几个面朝天高声喊话,有时听得清,有时听不清,只有“同住”和“跳”这两个字词飘进耳朵。仓巷白花花的柏油地上,落下一只彤红的蝴蝶,慢慢变得越来越大。

盯着那团红色看久了,想飞身跃起去看个究竟。风猛烈地拍打着脸,说来吧,到这里来。这人迟疑了,听见自己胸膛里心脏咚咚地跳着,那么有力,那么健康。这人举起双手,哭了。

一辆警车鸣着刺耳的警笛开来,停在楼的下面,警笛停了,警车顶的蓝灯无声地闪着,盖住了红蝴蝶落地的那一点。

责任编辑杨静南

作家简介

凌岚,生于江苏南京,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居美国。近年开始文学创作,中短篇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江南》《北京文学》《山花》等,曾被《小说月报》《思南文学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转载,入选年度短篇小说排行榜和年选。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离岸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