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鲍坚
散文写的是作者的心境、意境和情境。一篇好的散文,会把读者带进作者的心、意、情之中,去感悟作者,然后感动自己。散文的感悟与感动具有现实性,而不是虚构性。现实性体现在,不论是散文中所叙述的人、事或者物,还是作为叙述主体的作者本人或者借代的他人所表达出来的心境、意境、情境,都是真实的——或是事实存在,或是真心感受,或是真实拟想。一种文本,如果不是这样的源自现实,而是建立在虚构基础之上的叙述并以此去实现感悟和感动的目的,它可以是文学作品,但不是散文。
既然是现实的,就应当是真实的,真实是散文存在并且追求优秀乃至完美的必要条件。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真实的,它描述的是作者的自然生活,以及超越生活之上的心灵思考。王勃的《滕王阁序》是真实的,它描述的是作者所体会的人文意象和他所观察的自然景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学想象——这种想象仍然是他心绪的真实反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向我们展示真实的景象,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意境空间。余秋雨的《长者》是散文不是小说,因为他不仅讲述了真实的故事,还使这个故事蕴含了真实而丰富的心境和情境,它们在文中,还有更多的是在我们心中。
有真实,就有不真实。
叙事的虚假是散文创作中最大的不真实。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事实或者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基础,加以虚构和渲染,写得天花乱坠、有模有样,虚张声势、煞有介事。这种文章,哪怕文笔再精彩生动,也失去了散文的灵魂。
还有一种不真实是知识的虚假。在创作中缺乏严谨的精神,无论是生活常识,还是社会知识抑或是历史知识,不是以一知半解作张冠李戴,就是随意取舍兼添油加醋,更有甚者凭空编造而南辕北辙,以此作为文章的论点、论据,误导读者的心、意、情。这种虚假,如果不认为它是有意的欺骗,那么至少可以认为它是出于无知。
更有一种让人反感的不真实,那就是情感的虚假。本来并没有那么多的感动,却偏要做出欣欣然或凄凄然的样子,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强装笑脸,靠一些虚假的情节和煽情的词汇来弥补作者自己感情的缺乏,还要以此催出读者之泪、挠出读者之笑。可是,情感是勉强得来的吗?
散文的真实,需要作者具有展现真实的功底。比如,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积累的阅历,人文关怀的情感,求真唯实的品德,以及任何体裁的文学创作所必须具备的文字表达能力,等等。功底不深,必然导致散文创作中真实的缺失与虚假的掺杂。前述的这些不真实,无一不是因此而起。
然而,并非所有的不真實都是由于功底不深而导致。可以见到的一个现象是,有些功底颇深的作者也热衷于写一些不真实的散文。对他们而言,或许不是为了名或者利,而是因为过于爱或者过于恨。爱或者恨,可以施加于一个人、一个物、一件事,也可以施加于一个群体、一个现象、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但是不论是施加于谁,不能虚假。
散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平淡,有激昂,有愉悦,有伤感,有宏大,有琐屑,它唯一没有的是不真实。真实与否,无关散文的风格,关系的是散文的本质和它的生存质量。不真实,必然不客观、不真挚,必然要失去感动,尤其是读者的感动——无论是对这篇散文的还是对散文作者的感动。在当今这个时代,文学不是作者一个人的文学,它还是读者的文学。一个文学作品,一旦失去了读者,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一个文学门类,一旦失去了它的内在本质,它必然要走向衰微。而一个作者,一旦违背了读者对于作品本质的理解,他也将会失去读者的信任与期待。
因此,散文不可不真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