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间收藏纪事

时间:2024-05-04

刘益善

收藏声音摞起来

孟保安是我的文友,我们曾同时入选武汉出版社的“金黄鹤文丛”,各自出版一本散文集。我们还一起参加过不少文学界的活动。他出版了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集八部,发表作品三百余万字。

他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981年进入《长江日报》文艺部当记者,1984年进入武汉电视台做新闻。曾担任过武汉电视台深圳记者站站长、北京记者站站长,著名电视栏目《科技之光》总监、编审,《都市写真》《电视问政》的策划人。在电视媒体这个行业,他可以冠以“资深”二字。

文学只是孟保安的业余爱好之一。

孟保安的另一个爱好是收藏老唱片,用他的话说就是收藏声音。几千年前的屈原的声音谁听过?几百年前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声音谁听过?都没有人听过,也没留下来,那时世界上还没有唱片与留声机。当世界上有了留声机和唱片之后,就能将一些伟人的声音保留下来,就能将一些音乐大家戏剧大师的动听的声音与唱腔艺术保留下来。

孟保安收藏老唱片,就是要收藏声音,把那些有历史意义有不朽的审美功用的声音保留下来。

这是如何开始的呢?他便说起少年时的一些情况。孟保安有个哥哥,在长江航运公司当船员。哥哥的轮船跑上海,有一次从上海回武汉,抱了一部留声机回家。

哥哥把留声机摆在家里吃饭的桌子上,用摇把把留声机的发条上足,拿出一张唱片放在留声机中,再把装有针头的像小孩手臂一样的东西放在唱片上,留声机立时唱起了歌曲、戏剧,还有相声和湖北大鼓等曲艺节目。哥哥有几张唱片,每张唱片都装着不同的声音。这可是个稀奇好玩得不得了的机器,只有七八岁的他被哥哥的留声机迷住了,不断要哥哥放音乐戏曲给他听。手摇留声机唱一会儿,又要人用摇把上发条。哥哥不耐烦,说我摇得好累呢,你自己去弄吧。

孟保安从那时就开始喜欢上了那装着声音的唱片和能使唱片发出声音来的留声机。

1970年,十二岁的孟保安考上了湖北省艺术学校的汉剧学员班,学习唱汉剧。那时全国大唱样板戏,艺校汉剧学员班的老师教他们唱样板戏,京剧汉剧都学。老师教学时,放唱片给大家听,唱片唱机是教学工具。京、汉、楚,各种唱腔那唱片里都能放出来,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孟保安想,我将来一定要买很多的唱片,那些优美好听的声音我都要收藏起来,细细地听。当然,那得等到他有了工资收入之后了,当时他是学员,还没钱买唱片。

孟保安在湖北省汉剧团当过一段时间的演员,后来他到武汉电视台当记者,这一入行就是三十多年。他有了工资收入之后,就开始收藏老唱片,各种老唱片都收,还有各种型号的留声机电唱机,以及与唱片有关的各种书籍资料。

孟保安在他租来的六十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收藏室里,接待了我。这间收藏室里,摆满高高低低的柜子抽屉,柜子抽屉里装的都是一摞摞的老唱片。除老唱片外,屋子里还叠着高的低的方的圆的留声机,还有几个大铜喇叭亮闪闪的分外夸张。客厅摆了东西,两个房间、卫生间、厨房,连阳台上都塞满了东西。

在孟保安的收藏室,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他的藏品,拿出他觉得比较特别的老唱片,一一介绍这些唱片的内容、来历和意义。我问些问题,他就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随手拿出收藏的唱片,深情地抚摩它们,激情地介绍它们。

武汉的7月,天气很热,孟保安的收藏室里更是闷热。我脑子里突然想到大街上摆着的解暑的西瓜,想到我乡下的瓜地。我觉得孟保安很像西瓜地的老农,对人介绍他一地的西瓜,每只西瓜都是红瓤甘甜的,充满了自信与骄傲。孟保安的每张老唱片都像是他的西瓜。

这套六十多平方米面积的房子里,收藏有各类老唱片一万余张。这是孟保安几十年来节衣缩食,从他有限的工资和稿费中挤出钱来四处购买淘来的,有些老唱片还是从国外通过朋友帮助弄到手的。

为了收藏这些老唱片,孟保安可说是费尽心力。他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到那里的古玩市场去闲逛。凭着自己的一双慧眼,从一堆堆的旧物中觅得他的宝贝。有时他收藏的一套老唱片缺一张,而在另一个城市的旧货市场淘到缺失的那张老唱片,他便如获至宝收入囊中。

孟保安收藏的万余张老唱片中,最大的唱片直徑近一米,那是张英国唱片,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录的是英国歌曲。最小的唱片直径只有八厘米。唱片的材质有蜡、虫胶、纸、木、金、铜、铁、塑料。唱片最厚的有一厘米,最薄的像蝉翼。唱片的门类有讲话、朗诵、音乐歌曲、曲艺和各种戏曲如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豫剧、昆曲、越剧、粤剧,还有话剧。

除了上述那些外,孟保安收藏的唱片在时间的跨度上,几乎跨越了整个唱片发展的历史过程,而发行的公司有百代、大中华、高亭、胜利、蓓开、丽歌、宝仪、长城等各大唱片公司。在他收藏的京剧唱片中,有京剧的各大流派名角的唱腔,如谭派、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马派老生、梅派青衣等。

天气太热,我们从他的唱片收藏室出来后去了他的家。孟保安的家与他的收藏室在同一栋楼,还都是武汉电视台当年分的福利房,年代早点,居汉口闹市,也是两室一厅,面积都不大。

孟保安告诉我,家人偶尔说说,花那么多钱买那些破破烂烂的唱片,有什么用?如果把这些钱买套大些的房子,现在增值可大了。

我笑着对他说:“你的这些老唱片,这些收藏起来的历史声音,那不是房子可比的,那是价值连城的文化宝贝啊!其实家人只是说说而已,你收藏几十年了,他们并没有反对,这其实就是支持啊!”

孟保安对我谈起了唱片与留声机的起源。

美国人爱迪生在发明了电灯、电话、电影后,于1877年用钢针在锡箔纸上划动,从而发明了留住声音和放出声音的唱片和留声机。1877年8月15日,按照爱迪生的图纸,第一台由大圆筒、曲柄、两根金属小管和模板组成的机器诞生了。就是这台机器,先贮存了爱迪生唱的一首儿歌,然后就放出来,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留声机。

当时的声音是贮存在由蜡制作的圆筒上的,为叙述方便,我们就称其为蜡筒唱片。十年后的1887年,由另一位科学家爱弥尔·柏林纳制造了一种新型留声机,用圆盘形的唱片代替了蜡筒。圆盘形的唱片用虫胶制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流行得很多的黑胶唱片。endprint

黑胶唱片后来被塑料唱片,再后来被磁带及激光数码技术代替。各种声音的留下与放出来,再也不需要唱片了,唱片就成了历史,不被再生产的产品。

孟保安的收藏,既是收藏声音,也是收藏历史。

孟保安把这些历史声音收藏之后,把它们一摞摞地保存起来。他的那套租来的房子,可以说是历史声音存放处。我想过,如果把这些唱片,放在许多留声机上一起放出来,那是一种什么场面?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声音混响?

在孟保安的收藏中,有几件特别重要。

在一次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时,大家在一只保安措施严密的展柜里,看到一张黑胶唱片,唱片上已有裂纹。纪念馆的馆长对大家说,这张唱片录制了孙中山先生的声音,粤语,在全国是孤本,是他们的镇馆之宝。

孟保安笑了笑,没有吭声,他知道镇长说的不是事实。也许馆长不了解情况,因为孟保安手上就收藏有孙中山先生的国语、粤语演讲唱片。事后,孟保安对纪念馆馆长说了自己的收藏,馆长惊讶得“哇哇”直叫,这可是国宝级的文物啊!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年11月出版的《当代中国》画报以《记录伟人声音 再现时代绝响——孙中山讲话唱片惊现武汉》的标题报道了孟保安的收藏。

孟保安收藏的唱片名为《中山先生国语粤语演讲》,品相很好,一套三张六面,分两辑,一辑为《勉励国民》,一辑为《告诫同志》。随唱片一起出版的附件显示,孙中山的演讲录音于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

当时为这套唱片进行鉴定的武汉一批专家,听了孟保安用留声机播放了这套唱片。因为唱片年代较久,每播放一次,都会给唱片带来损坏,孟保安不轻易放给人听。

“我们大家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等强国。那个时候,正所谓千邦来贡,万国来朝。而现在的中国却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因为近几百年来我们的国民睡着了……今天中国的安危存亡全在中国的国民!睡,还是醒?

“我们要走哪条路来救中国?就是这个三民主义,中国不久也可以变成一个富强的国家……”

孙中山先生的演讲长达二十多分钟,唱片中传出八十七年前的伟人的声音,清晰地穿过历史岁月时空隧道来到大家的面前,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武汉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皮明庥,是国内著名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专家,听了唱片后,对孟保安说:“这套唱片非常珍贵,非常罕见。我们过去对孙中山的研究,看文字资料比较多,其次是孙中山的影像、照片,再就是他的墨宝,包括手书和题词。但是我们很少能听到孙中山本人的声音。今天我看到孟先生提供的三张唱片是上海的中国晚报社录制的,这太难得了。”

武汉收藏家联谊会副会长沙乐云,做收藏五十余年,出身收藏世家,七十二岁。沙乐云仔细看了唱片后说:“是孤品,这在中国现代可以说是孤品,珍贵的藏品很难得呀!”

专家们说,这套唱片录制于1924年,版权属于《中国晚报》。当时报社为了扩大影响,找到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戴季陶,让他们引荐到孙中山那儿,说了报社想录制发表孙中山的讲话。孙中山很快同意录制讲话,他知道舆论宣传对于革命是非常重要的。

1924年5月30日,孙中山做了两个讲话录音,一个是《告诫同志》,一个是《勉励国民》,一共录了三张唱片。

武汉文史研究馆馆员徐明庭说:“上海宋庆龄旧居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这样重量级的文博单位,也没有全套唱片,只有残缺的单张。1925年孙中山不幸去世,他一生演讲无数,却没有留下完整的声音,是中国近代史的遗憾。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这套唱片是伟人真实声音的唯一完整的记录,是极其珍贵不可复制的时代绝唱。”

孟保安跟我谈起这套唱片的收藏经过。他无意中在美国《侨报》一篇纪念孙中山的文章里看到,旧金山有一位老华侨收藏了一套孙中山讲话的原版录音唱片。孟保安通过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朋友找到了《侨报》写这篇文章的记者,再通过记者与那位老华侨取得了联系,表示自己愿意收藏这套唱片。但老华侨却不愿意转让,他告诉孟保安,他家世代与孙中山家是朋友,他对孙中山也非常有感情,所以一直把这套唱片保存在身边,准备传给后代。

孟保安却不放弃,他多次与老华侨通越洋电话,反复说明这套唱片保存在辛亥首义之地武汉的意义。他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感动了老华侨,孟保安最后得到了这套唱片。虽说花费较大,但他的全部唱片收藏因为有了孙中山的这套唱片,档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缘于孟保安收藏的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裕仁天皇及著名歌唱家周小燕的原声唱片,武汉电视台特地开办了“抗战原声”专栏,讲抗战故事,再现抗战时的声音和抗战时的歌曲,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电视台播出的原声,全来自于孟保安收藏的唱片。

孟保安所收藏的万余张唱片,蕴藏着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是醇厚和丰富的,他接着又给我讲了几个故事。

孟保安拿出一张名叫《五花洞》的唱片,这张唱片1932年由德国人投资的长城公司出品。因为唱片是由当时京剧界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四人的唱腔灌制,世称“四五花洞”。京剧四大名旦能够聚到一起,分别饰演剧中的四个潘金莲,梅兰芳饰真潘金莲,尚小云饰假潘金莲,荀慧生饰真潘金莲,程砚秋饰假潘金莲,四人同白,然后一人唱一句,共同完成一张唱片,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一段佳话,也为世人留下了一张京剧的稀奇珍品唱片。

促成这件美事的是上海著名剧评家梅花馆館主郑子褒,他担任过《半月戏剧》《戏剧画报》等多种戏剧刊物的主笔,又在长城唱片公司当经理,主持灌制过梅兰芳、杨小楼、郝寿臣等人的《霸王别姬》《连环套》等唱片。1931年6月,上海闻人杜月笙的杜氏祠堂落成,全国京剧名伶云集上海,四大名旦与雪艳琴、高庆奎、金少山合演的《五花洞》是杜祠堂会最精彩的节目。堂会结束后,长城唱片公司决定请四大名旦灌制《五花洞》唱片。梅花馆馆主郑子褒与众多名伶都有深交,他来出面斡旋,虽说磨难重重,但最终还是大功告成。四人都是名角,共同灌制唱片,唱同一出戏,其难有三:第一难为词腔处理,最终定为每人独唱一句,唱词各异,唱腔自谱。第二难是名字之排列,梅兰芳众望所归,居首无疑,后三人,谁居二三四,摆不平,梅花馆馆主匠心独具,制成轮轴形名牌,此事方平。第三难为演唱之先后,谁唱第一句谁唱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为演唱顺序,此事几乎告吹。梅花馆馆主再次斡旋,终于如愿以偿。稀世珍品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中国京剧界的四大名旦在同一张唱片中留下了声音,“四五花洞”唱片之佳音永存。孟保安能收藏有这么一张,实在难得。endprint

孟保安收藏了一套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的唱片,共四张。这四张唱片制作于1952年,为白版红字,属于非卖品。这套唱片的珍贵处在于它可能是灌制的母本,后来公开出版的唱片以此为据,用书刊出版界的话说,这就是清样。只有主编把这清样审查通过了,才可正式大量印刷出版。在孟保安后来见到的陈伯华的许多汉剧唱腔唱片中,没有见到过他收藏的这套白版红字唱片。

我在前面写到,孟保安十二岁入湖北省艺校学汉剧,在湖北省汉剧团待过,陈伯华是汉剧行业的大师,是他的师父的师父,他对汉剧的尊重、对陈伯华的敬重是可想而知的。孟保安多次拜访过陈伯华,与陈伯华进行交谈,他以记者的敏锐、作家的文笔、对汉剧艺术和汉剧大师的崇敬,写出三十八万字的《汉剧大师陈伯华评传》,2012年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传记用艺术的笔触、诗意的语言,以汉剧大师陈伯华的成长足迹为脉络,再现了汉剧的兴衰,集中展现了汉派文化的博大精深。

孟保安与汉剧大师陈伯华成了莫逆之交。陈伯华于2015年1月30日11时40分在武汉去世,这位在汉剧艺术舞台上度过了八十八年的大师,享年九十五岁。而在陈伯华去世前夕,那是2014年的冬季,孟保安提着留声机,抱着他收藏的白版红字的录有陈伯华唱腔的唱片,到武汉同济医院看望住院的陈伯华。在病房里,孟保安用留声机给陈伯华老人放了老人灌制的唱片。那是《宇宙锋》《断桥》等唱段,是陈伯华年轻时的唱腔,珠圆玉润,绕梁缱绻,声动屋宇。病房里,老人激动了,热泪流过那张在舞台上不知迷过多少人的脸庞。

老人拉着孟保安的手说:“小孟啊,我那时唱得真好啊!我在东湖宾馆给毛主席唱过汉剧哩!那天唱的是《断桥》,我饰的是白娘子,毛主席看得很入迷哩,演完了后,还和我们在一起照过相哩!唉,如今老了,岁月不再,年轻真好啊!”

临告别时,老人再次拉着孟保安的手,谢谢他收藏了她的唱片,把她的声音保存下来,她现在虽然不能再上舞台再唱汉剧,但是爱好汉剧的人们还能通过这些唱片来欣赏她的唱腔,她很高兴。

孟保安的万余张唱片中,最早的当然要算蜡筒唱片了。这就是17世纪时,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最早用蜡筒灌制声音的唱片。到了用虫胶为原料制造成圆盘形唱片时,蜡筒唱片就不再生产了。孟保安收藏的蜡筒唱片是十分的宝贵了。

武汉的《长江日报》有个记者余熙,写作画画,结交了许多外国的文化朋友和文化官员,被人称为民间文化大使。孟保安与余熙是朋友,两人常有交往。有一天,希腊有几个文化友人到余熙家中交流拜访,余熙就请孟保安到家中作陪。孟保安想在交谈中有话说,就带了一只蜡筒唱片。

到访的希腊客人中有一位国家的文化官员,听余熙介绍孟保安收藏老唱片,并看了孟保安带去的蜡筒唱片之后,大吃一惊,表示由衷的敬佩。希腊朋友说,像这蜡筒唱片,要是在希腊的博物馆里,即是镇馆之宝。而在中国,你们民间收藏家都能收藏有这样的宝贝,真是了不得,了不得,了不得啊!

当我告别孟保安的家和他的那藏有万余张唱片和几十部留声机的收藏室时,脑中出现的是那一摞摞的旧唱片,那唱片里装着的是声音,是几十年前一百多年前的声音。孟保安是个收藏声音的人,他几十年业余时间做这件事,节衣缩食,不是为了转手卖大价钱,不是为了发财。

那他是为了什么呢?

我想他是为了保存文化,收藏历史,为时代提供发展的佐证。他在默默地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想到那一摞摞的老唱片,此文的题目立即从脑子中蹦出来:“收藏声音摞起来。”

我想这肯定是个很别致贴切的题目。

汤礼春的集邮及其他

认识汤礼春多年了,我们都是老三届初中生,他是1968届的。汤礼春后来从武汉下放到当时的光化县,现在叫老河口市,从他后来讲到他爷爷的事来看,老河口应该是他的祖籍。汤礼春在光化的一个水泥厂上班,不久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喜欢写小小说和散文,我在《长江文艺》工作期间,发过他的文学作品。他的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表各类作品两千余篇,经常在一些文学征文活动中获奖,被转载的作品也很多。

我知道汤礼春集邮与收藏是从他发表在《知音文化》上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因为我正在写民间收藏的小书,就打电话与他联系上了。他已退休回武汉居住,因为是熟人,他就给我讲了他的几个收藏小故事。

1966年,汤礼春初中才上了半年,就失学了。他喜欢阅读,就到处寻找文学书籍看。但那时想找到一本可读之书,还真不容易。

有一天,汤礼春听说他的小学母校武汉洞庭小学里,有一间专门存放被封存物资的屋子墙壁破了个洞,有几个小学生把那墙壁上的砖抽掉,钻进屋去找连环画看。汤礼春听后十分兴奋,背着书包赶去,他也要找一包书回来看。

汤礼春跟别人从墙洞里钻进去一看,顿时惊呆了,那屋里堆满了书,还有唱片、书画卷轴、邮册等等。汤礼春那时只有十三岁,只想找书读,对其他的东西不懂。他只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装了一书包就趕忙跑了,对其他有价值的书画和邮册不感兴趣。

后来,汤礼春作为知青下放到农村,再从农村招工到工厂,他从小屋里偷的那一包书成了他最好的伙伴。汤礼春偷出的这包书中,有一本压缩本《红楼梦》。他当时拿到这本书时,知道自己读不懂。但他知道这是一本文学名著,而且在翻这本书时,见书中夹了一张邮票,邮票上有两个唱戏的人,是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他见这邮票比一般邮票大一些,觉得比较好玩,便连书一起塞在书包里。此后,他读《红楼梦》时,这张邮票就当作了书签。

后来,汤礼春从资料上看到,他无意中得到的那张《贵妃醉酒》叫小型张邮票,是发行量不大的邮票,比较珍贵。从此,他开始集邮。21世纪后,他还当上了市集邮协会的副会长。

2008年,在巿里举办的一次邮展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站在汤礼春展出的那张《贵妃醉酒》小型张前凝视了很久,眼睛有些湿润,引起了汤礼春的注意。汤礼春便上前询问。endprint

老先生擦了擦眼角,说:“这张邮票与我原先珍藏的一张邮票十分相似,因为我对那张邮票十分珍爱,经常看它,所以十分熟悉它的特征。后来我把那张《贵妃醉酒》夹在一本书里,书被抄走了,从此不知下落。”

汤礼春听后心里一咯噔,莫非这位老先生就是这张邮票的真正主人?如果他是,我就把这张邮票还给他。汤礼春接着问老先生尊姓大名,老先生说他叫古鸿儒,以前在洞庭小学当过老师。

汤礼春立刻记起,他当年拿到的《红楼梦》书上,写的名字正是“古鸿儒”三字,看来,自己收藏的这张邮票就是老先生的了。

汤礼春说:“古老师,这张邮票是您的,我要把这张邮票还给您。”

老先生听得有点莫名其妙。汤礼春就把他得到这张邮票的来龙去脉说清。

老先生听了感慨万千,连说:“幸运!幸运!”

集邮展览是最后一天,参展者当天可以撤展。汤礼春从自己的展柜里小心翼翼地取下那张《贵妃醉酒》小型张,郑重地还给老先生。

“您是这张邮票的真正主人,我必须还给您,否则我就不是真正的集邮人。”

老先生再三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谁知第二天一早,老先生就找到汤礼春家,非要送给汤礼春一枚大龙邮票,说是不为回报,而是作为交友的信物。

从此,汤礼春与老先生的友谊就一直持续着。

汤礼春回忆,在爱好集邮前,他曾做过一件蠢事。

那是一位熟人向他索要邮票,他便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亲友们寄给他的一箱子信翻了出来,将信封上的邮票一一撕了下来,给熟人寄了过去。

汤礼春开始爱上集邮后,才懂得“实寄封”比单纯一张邮票更有收藏的意义,因为可以从信封、邮票到信的内容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一位集邮老师就曾给他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20世纪60年代,集邮老师曾听说某乡里有一个村民家里保存着一封清末的“实寄封”,便三番五次上门去做工作,要求收购,最后终于感动主人,以一百元人民币收购到手。如今这清末“实寄封”可是宝贝了。

2000年,汤礼春应聘到广州的一家文化公司,担任《快活林》杂志的编辑,那是本月刊,但实际上从主编到编辑,就他一人。所以,每天凡是给《快活林》杂志投稿的信件都会送到汤礼春手里,每天他都会收到几十封来稿来信。当他看到那信封上贴的各色纪念邮票后,很是兴奋,心想:这正是集邮的好机会呀!那天,他正要将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来,可拿起剪子,他突然想起那位集邮老师的故事,便放下了剪刀,决定将那些贴有纪念邮票的“实寄封”收藏起来。

有一天,公司的勤杂工将一摞来信交给他时,看到一封来自香港的信,便要汤礼春将信封上的邮票撕下来给她,汤礼春拿过信后放进抽屉里,然后又翻出平时集下来的几张外国邮票送给她。这封来自香港的“实寄封”才得以保存下来。

进入到2002年时,在每天的來信中,汤礼春发现有不少信封上贴着《纪念五十六个民族》的邮票,这种邮票共五十六枚,每一枚上的画面反映着一种民族特有的服饰,并注明是某某族。汤礼春当即便生出一个愿望,一定要将这五十六套实寄封收齐。他觉得这样才有集邮的意义。到这年年底时,他将所收藏的《纪念五十六个民族》的实寄封开始按编序一一分捡出来,这一分捡,捡出一种遗憾,虽说有《纪念五十六个民族》邮票的实寄封达到几百封,但拼成一套却还缺了一枚“56-16”哈尼族的。缺一枚,这套实寄封就不完整,收藏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思来想去,汤礼春决定去邮局买一版《纪念五十六个民族》的邮票。可当时这套邮票已经发行了一年多,还买不买得到呢?自此,每逢休息日,汤礼春就往广州的各个邮局跑,可几乎跑遍广州的邮局,也未能买到这版邮票。直到2003年6月,公司派他到佛山出差,办完事后,他正好看到对面有一个邮局,赶紧进去打听《纪念五十六个民族》邮票有没有卖。一个工作人员告诉他,零散的没有了,但如果买一本年册,上面就都会有。汤礼春毫不犹豫,当时就掏出钱来买下了那本年册。回到家里,汤礼春小心翼翼取下那枚“56-16哈尼族”的邮票,贴在了寄给自己的一封信上。就这样,汤礼春终于完成了一套“实寄封”的收藏。

因为来之不易,退休回武汉后,汤礼春经常将这套“实寄封”翻出来看,时间长了,他便对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特点都记在了心上。后来在一个报刊举办的“读书知识”竞赛中,正好有几个有关少数民族的题目,汤礼春全答对了,获得了竞赛一等奖。

汤礼春本是武汉人,但他的工作单位是老河口市群众艺术馆,其间留职停薪到广东编杂志三年。汤礼春从群艺馆退休后,全家回了武汉,过着写作、收藏的晚年生活,既悠闲又充实。

我去他家拜访,也算是朋友之间的拜会。

我看了他的一些收藏。在他家里的收藏柜上,摆放着一块青幽幽的青砖,这块青砖比普通的红砖约大一倍。一看这青砖就知道有来历。

我问:“这是一块什么年代的砖?古色古香。”

汤礼春说:“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砖,而是汉代的砖,其检验办法,就是用手敲敲后听声音。”

我便拱起指背去敲,青砖果然发出一种罄声。汤礼春说,青砖敲出这种声音就能证明这是一块汉砖。

我又敲了几下青砖,听那声音幽远而清脆,果然不是一般砖瓦敲出来的声音。我便问这汉砖身价如何,汤礼春说汉砖如果刻有花纹和图案,价值就较高,像这种平面普通的汉砖既有价值又无价值,就看它身处何处。

我听了不甚明白,汤礼春就给我就讲了如下故事:

“我原在湖北老河口市群艺馆工作,有一天,市博物馆的馆长到我家玩,闲聊中,他谈起有台湾人到博物馆参观,看到博物馆堆放那么多的汉砖,便愿用一块金砖换一块汉砖,但要求博物馆开出能携带出境的证明。博物馆馆长自然不能用汉砖换金砖,也不能开具出境的证明来。

“听了馆长的话,我很好奇,便问汉砖是什么样子,馆长便向我比画了一下大小,并说用手敲敲会发出幽远的罄声。常说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正在一旁帮我家砌围墙的一个女民工听了说,哦!你们说的这砖,我们那里多得很,家家都用它来砌猪圈。endprint

“我不信,就叫那位女民工第二天带一块给我看。第二天那女民工就带了一块来,我叫博物馆馆长来看,果然是块汉砖。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砖,就是女民工送给我的。

“馆长告诉我,老河口民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汉砖呢?那是因为萧何帮刘邦出谋划策,打下江山,建立了汉朝。汉高祖刘邦奖赏有功之臣,封萧何为酂阳侯,老河口古称酂阳,是萧何的封地。萧何的后代及部属子子孙孙都生活在老河口,所以老河口的汉墓无数,至于平常用的青砖那就更不计其数了。因为汉砖十分结实,一般都砸不破,也不易朽烂,所以汉砖至今仍十分普遍地散落在老河口的寻常百姓家了。”

汤礼春的故事让我听得一愣一愣的,假如我有機会去老河口,一定到那农民家的猪圈里弄一块汉砖回来。

汤礼春的家里珍藏着一张蒋中正亲自签名的委任状,是委任一个名叫王良矩的空军少尉的。一个少尉,由国民党的最高统帅签署委任状,还真不多见。

汤礼春的爷爷还没去世时,汤礼春曾问过爷爷:“你为什么在那个年代还敢保存这张委任状?”

爷爷一本正经地跟汤礼春说:“因为这张委任状的主人,曾经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是个抗日英雄。”

后来,爷爷断断续续给汤礼春讲了一些他和王良矩的故事。

爷爷和王良矩都出生在湖北汉水边的一个城市老河口。两人既是街坊,也是同学。中学时代,每逢夏季,放学后,爷爷就会和一帮同学到汉水里去游泳。有一次,爷爷一个猛子下去,一下扎到了一个很深的旋涡里,眼看就要被旋涡旋了进去,在岸边正准备脱衣下水的王良矩见状,来不及脱掉衣服,就一跃跳入了汉江,一个猛子扎到了爷爷身边,将爷爷拽出了旋涡。爷爷因为他的救命之恩,曾硬拽着他行了桃园结义之礼,结拜为兄弟。

可值得留恋的中学时光才过去了两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1939年,由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到了老河口,日本鬼子的飞机对老河口这座小城开始了狂轰滥炸,王良矩家中的商铺不仅都被炸塌了,而且他的奶奶也被炸死了。当时,王良矩曾指着天空,握着拳头说:“我将来一定要当一名飞行员,要把中国人的炸弹扔到日本鬼子的头上!”

从此,王良矩改变了他一贯贪玩不爱学习的缺点,开始用功读书,每天晚上,都叫汤礼春的爷爷帮他补习功课。在汤礼春爷爷的帮助下,王良矩的学习成绩从一个落后生一跃而成了班上的尖子生。高中毕业后,汤礼春的爷爷和王良矩双双考上了黄埔军校第十八期,而且王良矩硬是靠软磨硬缠分到了飞行分校学习。

1944年,汤礼春的爷爷和王良矩从黄埔军校毕业了,汤礼春的爷爷分到了陆军第27军,而王良矩如愿以偿,分到了位于老河口机场的中美歼击机联队第三大队,正式当上了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王良矩虽然只是一个新来的飞行员,但却强烈要求上战场。一天,他奉命驾机飞到武汉的上空,对停泊在长江上的一艘日寇驱逐舰进行轰炸。可当他投下几枚炸弹后,不幸,一颗高射炮击中了他的驾机,眼看飞机冒着浓烟就要坠落了。但王良矩没有选择跳伞,而是稳住飞机,向日舰俯冲下去,他是想用飞机撞向日舰。就在飞机撞向日舰的那一刹那,王良矩一下跃进了长江里。日舰被他的飞机撞得腾起巨大的硝烟,接连发生爆炸。趁着鬼子慌乱之际,王良矩一个猛子接着一个猛子游到了江对岸的一片芦苇丛里。后来,王良矩被渔民救上了岸,又被新四军帮忙护送回了老河口。

王良矩冒死撞沉日舰的事迹被报纸披露后,王良矩就成了知名的战斗英雄。

抗战胜利后,由于老河口机场的废弃,中美歼击机第三大队被撤销,王良矩调到第四飞行大队。也许因为王良矩是个空军英雄的缘故,蒋中正才亲自签署了他的少尉委任状。

就在王良矩拿到这张委任状的当晚,汤礼春的爷爷赶到武汉和他相聚了。在一个酒吧里,王良矩一边大口地喝着酒,一边对爷爷黯然神伤地说:“老弟,我不想在军队里混了,我不想打内战,我想出国学法律。”

王良矩说着,从怀里拿出那张委任状递到汤礼春爷爷的手中说:“这张委任状我留着也没什么用了,要不你帮我处置了吧!”

汤礼春的爷爷接过委任状说:“不要毁了,如果让特务知道了,只怕你都出不了国!还是我替你保管吧!”

就这样,汤礼春的爷爷留下这张委任状。汤礼春的爷爷深知由于内战烽火的燃起,两人从此会各奔东西,恐怕今生今世都难见面了,就将此委任状保留下来,以此作为对老朋友的一个念想。

就这样,汤礼春的爷爷和王良矩自此天各一方。后来,汤礼春的爷爷因不愿打内战,也从军队解甲到家乡做点小生意。

新中国成立后,汤礼春的爷爷曾多方打听王良矩的下落未果,但他一直放不下,隔一段时间就会将这张委任状拿出来看看,并对着王良矩这个名字自言自语一番。

2005年,汤礼春的爷爷临终之前,把这张委任状交给了汤礼春,要汤礼春帮助继续打听王良矩的消息,说如果王良矩还活着,就把这张委任状亲自交还到他的手上。

又是十多年过去,依然没有王良矩的消息。

在汤礼春家里,我们品茗交谈。谈到收藏,汤礼春说,他收藏绝不是为了卖大钱寻找发财致富的门道,收藏能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品味,他收藏讲究的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机遇一种缘分。

汤礼春讲他在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中,看到专家鉴定出不少的真宝。这些真宝大都是祖传的,或是友人相送的,但都透着一种真情。他看到一个女士手持一只小古瓶,被专家鉴定出是清宫中的御用品,价值一百八十万元。当专家问这位女士是从何处得此宝物时,那位女士声称:是她在英国留学时,她的房东太太在她临回国时赠送给她的。

这让我们不由得会想:这位女士在英国留学期间,一定和她的房东太太关系十分好,而在这好的背后,一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那位女士一定有许多好的表现和善的行动才感动了那位房东太太,她才舍得把那么贵重的收藏物送人。所以,我们无论在平常生活还是在收藏方面,只要真心、诚心、善心为人处世,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和结果。

汤礼春真正理解收藏。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