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时间:2024-05-04

叶逢平

流,必向远方——

或方,或长。或急,或缓。它姿态独特,变化多端,却从没中断。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有的透明,有的火红,内含泥沙与乳汁。

它从大地深处来,从历史的港湾起航。它有它的方向,有引力。

流,越远,越长。这让我想起家乡的薯藤,“在时间之中,与海岸线来连接……将昨天连接成今日……几根薯藤能编织成一条大地的血脉……”而一根粗粗的麻绳,是怎样与英溪的水流并肩?怎样与海岸线连接?又是怎样溯回英溪家乡,龙行在英都镇的大街小巷?

开 源

英都“拔拔灯”民俗活动,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办,是全国九大灯会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火朝天的“拔拔灯”民俗活动是从敬天开始的。

天公生是福建、台湾等地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本来从初一到初十分别是鸡狗猪羊牛马、人谷天地的生日,每个日子都有一系列礼仪要遵循,有一些习俗要照办。词语中“六畜兴旺”的“六畜”包含了马牛羊猪狗鸡,这些人类驯养的动物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出于对大自然的赐予表达一种感恩之情,于是人们赋予它们重要的日子——生日纪念;人是女娲神创造的,初七是人生日;谷、天、地,对于蒙昧的人类来说是多么的神圣!在一年开头的最初十日,是隆重纪念的日子,把该办的事办了,把该表达的表达了,做完天公生,忙碌的人们便纷纷出门,安心营生去了。

天公生这一天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其中寄托了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初九天公生作为民间信仰里面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呢。

人们摆供敬天公,天公在哪?只要是露天的地方,天公便高高端坐在人的头顶之上,所谓的“人在做,天在看”就是这么来的吧。生活在英溪两岸的古代船夫特别敬畏天,认为敬天是敬畏自然。英溪贯穿南安西部全境,注入晋江西溪,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内河驿渡之一。溪边有一小角落名为“陈厝”,宋代时为陈姓船夫聚居之所。拉纤是一项胆大心细的体力活,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劳动人民很多时候是要“靠天吃饭”,人们便在每年正月初九做“天公生”,祈求风调雨顺,添丁进财。

做天公生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时辰,只要天一亮就可以开始了。因此勤快的家庭主妇们都在暗暗比早。往往是天刚蒙蒙亮,鞭炮便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各家各户早早地做完“天公生”,然后敬神,把供品挑到昭惠庙供奉仁福王诸神。

敬完神,各灯阵开始着手准备“拔拔灯”各项事宜。首先是缚灯,用一条粗大的绳索,上面悬挂灯笼。每到游灯会即将开始前,村民都会事先备好特制的数条粗大的长缆大麻绳,再由各家各户自己带来各式灯笼,挂在大绳上,每条可悬挂数十盏甚至100多盏,如此称为“一阵”。数条连成数阵,再选择一名体形剽悍的男子为首,前头打起两把大火把,并排行进。

流 向

宋元时期,当时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英溪水九曲十八弯,船工只能用驳船航运,把英都的粮食、丝绸、薪炭、茶叶、笋干等通过水路运送到泉州。顺风行船叫“放船”,而逆风行驶则要“拔船”,每年夏冬雨季,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员都率领外国番商使者,在九日山下昭惠庙举行隆重的祈风仪式,拜祀海神。“拔拔灯”活动再现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内河驿渡英溪商运情景,“灯龙”象征着英溪潺潺的流水,而拔灯的村民则象征纤夫。

夜幕降临,“拔拔灯”热闹隆重地开始了。大伙扯长了脖子,想把这长长的灯阵一眼望到头,再一眼望到尾呢。近百米长的粗大麻绳上悬挂着数十乃至上百盏红灯笼,组成20多阵“灯龙”。每阵由一剽悍男子领头,他用婴儿背巾斜缚一根扁担,扁担上缠绕粗大麻绳,负重弓身前行,状如拉纤行船。身后,男女老少紧扶灯绳“护灯”,伴随着整齐响亮的“号子”与不绝于耳的鞭炮声缓慢前行。拔头男子必须是新婚男子,所谓新婚就是去年正月初九至今年正月初九结婚的男子,在去年的“拔拔灯”活动第十个环节“报灯”环节中定下的,灯首要在仁福王神座前掷信杯决定,这样一来,大家争也没用,还要看仁福王同不同意呢。仁福王啊,他是和事佬,是爱心大使,无时不在调节一方人间的安宁祥和。所以,无形中大家都觉得仁福王是值得尊敬的。

在灯阵里,既有七八十歲的老头老太,也有两三岁牙牙学语的孩童,他们手握粗绳,提起灯笼,缓缓前行……一根粗粗的麻绳,在正月初九这一天,握住了多少洪氏族人的手哟,不论亲疏,不论远近,也不论曾经见面与否,更不论是隔着台湾海峡还是隔着太平洋,血脉在麻绳扭转的结之间流淌,浇灌了系在同一条麻绳上的精神图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个时期的“拔拔灯”活动不断有新鲜的元素加进来。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为祈求顺风,船夫们从古南安县治丰州九日山昭惠庙,请来海神福佑帝君的佐神“仁福王”分灵立庙,也叫“昭惠庙”,俗呼“董山宫”。明弘治中叶(1489—1506年),“拔拔灯”增加车鼓舞、大鼓吹、刣狮等演唱及武术表演项目。传承了500多年的“拔拔灯”,曾因特殊历史时期而停办,如今不断壮大规模,形式也不断创新,曾经点烛巡街,如今节能LED上阵。

说到这,我就担心“拔拔灯”粗粗的缆绳以及缚在灯首身上的扁担会不会因为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逐渐用其他更便捷的替代品。曾经看到某地传统“红酒”的制作,用塑料大桶作为发酵容器,这个细节的出现使我对魅惑无限的地方美酒的欲望瞬间瓦崩。而我上街购买端午粽子的时候,几乎很难找到用粽叶或笋衣细条绑的正宗粽子了,几乎清一色的白色塑料带子!唉,这样的粽子还叫作“粽子”吗?

火红的灯笼组成的8000多米长的游灯队伍,让寂静的英都镇区变得热闹不凡。灯阵徐徐前行,花灯前后晃动,摇曳生姿。在灯阵中,写在灯笼上的“进财”“添丁”“兴旺”等字眼借着红光,热情洋溢地照在人们脸上,人们的脸上一派喜气洋洋。endprint

人多,灯长,场面壮阔!

各项事宜却有条不紊:开路的,拔头的,护灯的,扯尾的;抬佛轿的,表演的,放烟花的;有的分发矿泉水,有的拍摄……大家按照灯首的安排,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机构,最高领导是族长,各房头也都有个头,各家各户对族里分派的任务是二话不说,不折不扣。而族里分摊的任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与祖厝家庙相关的祖宗神灵祭拜,二是与神庙宫庙相关的民间宗教活动。

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民间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与祖宗神灵信仰也是分不开的。闽南民间一般认为人死后的最终归宿便是家族祖厝,古来“事死如事生”,各时各类家祭不敢怠慢,并奉献各式娱乐活动,南音、高甲戏、木偶戏等民间艺术活动久兴不衰,并在传承中不断创造。看那灯阵如一条条长龙环行在英都镇区,舞龙舞狮、大鼓吹、唱南音等各种富有闽南特色的表演穿插其中。民间艺术伴随着祖宗神灵时风时雨,且歌且舞。

几百年来,洪姓族人在英溪流域繁衍,向海内外迁徙,分布于台湾地区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一年一度的“拔拔灯”活动,成了联结亲缘族缘的纽带,海内外乡亲不远万里回归故里,沟通乡谊,共叙亲情……

在“拔拔灯”的洪流中,我仿佛也成了一盏灯笼,那么火热地红着。我知道我成不了灯首,也成不了护灯的丁,但是我作为一个外乡人,有幸亲身感受到“拔拔灯”的热闹与不凡,在这红色的灯流中,仿佛逆溯到“海丝”的源头,在豪迈乐观的劳动号子中穿行,看到了他们这种一呼百应、砥砺前行的势头一年年被点燃,引领着“海丝”路上一代代开拓者,随着时代的洪流流向世界各地。

流 芳

洪氏家族裔居英都10個村,繁衍生息,至今已历760多年,传十八世,8万多人。除聚居在英都10个行政村外,还派衍分布于省内外、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拔拔灯”,拔的是“丁”。在古代,男子才算得上丁,女子可不叫丁。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耕社会里,男子是主要劳动力,“添丁”就意味着“进才”,是家族的共同追求。我们且用被灯火映红的双眼来看洪氏之“丁”吧。

据《翁山族谱》记载:宋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自立堂号“翁山”。

“拔拔灯”民俗活动的第七个环节是“谒祖”。灯阵向洪氏家庙挺进,绕洪氏家庙巡游一环,在家庙门前大放鞭炮,表演各种游艺节目,意为与祖先同乐。闽南人有浓厚的家族观念。闽南人“重乡崇祖”的思维主要体现在这种家族观念上,其核心正是“尊宗敬祖”。这种“尊宗敬祖观”的形成和不断传承,尽管有着多种要素在起作用,但是,就其底蕴而言,离不开对祖宗神灵的敬畏,相信祖宗神灵无时无刻不在荫祐着他的子孙后代。

翁山洪氏大宗祠,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两落。东西轩建筑,为面阔五间三进式建筑。供奉着翁山洪氏各世考妣神主。

洪氏家庙不仅建筑宏伟精美,且人文内涵更是不可小觑。

英都洪氏先世族贤,重视教育,置田兴学,培育英才,因而英才辈出。据《翁山谱志》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16人,举人65人,贡生63人,经府试、院试秀才570人。任朝廷官员21人,省司官员14人,州府官员37人,县邑官员44人。因此,英都自古被誉为“人文荟萃之乡,藏龙卧虎之地”。

在闽南,祖厝、家庙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展厅,上面精心布置了家族的荣誉室,写满了家族兴衰史。洪氏家庙四处高挂的众多匾额,有“光禄大夫”“通奉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尚书”“侍郎”“监察御史”“布政”“会元”“博学”“奇谋匡国”“见义勇为”“少将”等等,无不昭示着英都洪氏历代先人非凡的伟绩和辉煌。众多名人也为翁山洪氏宗祠、家庙题写匾额,如洪学智的“振兴英都”、杨成武的“大展宏图”、洪潘的“我族之光”等。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拔拔灯”延续了500年?我更想知道的是,九曲十八弯的英溪两岸缘何能流出这许多英豪贤杰?就像潺潺不息的英溪水往外流……

走在灯阵中的每个洪氏之“丁”,手握粗粗的缆绳,握住的是一条家族血脉、民间信仰及祖宗神灵崇拜编织而成的缆绳,沿着繁华街道走向质朴的历史传承,沿着英溪走向刺桐港,沿着“海丝之路”走向世界各地。

灯流,溪流,衍派流芳,摇曳生姿,且有明确的方向。它们成群相携,拥抱着,翻滚着,只知道有远方。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