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何少川,福建泉州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一年。1983年始在党政机关工作,历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已出版过九部散文集和理论专著。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文学家张孟阳作诗《登成都楼》就吟道:“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因此,明代程百二编撰的《品茶要录补》,其中一章的标题,即“芳茶可娱”。
茶在中国发现后,长期上至王公下及林野,不仅是用作饮料和保健品,而且成为休闲娱乐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中介物。把茶一物多用到如此极致,除了说明中华民族的聪明才识智慧非凡外,显示出茶叶本身所具有不同一般的优良的独特品质。我以为,茶的优良独特品质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决定了它的“可娱”功能:一是实惠性。茶对人体有益无害(喝过量或不当另当别论),并有可贵的保健作用,还能去腥去膻,除烦消腻,又甘甜爽口。唐陆羽《茶经》曰:“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因此,茶为人们所喜爱,使“可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辨析性。茶有一种特殊的可比较性能。宋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茶为物之至精。”“精”在生长的地理位置、土壤气候,采摘的季节时辰、撷取手法,制作的运度细节、操作技艺,煮泡的水质火候、器皿选择等等,稍有不同,茶品的优劣能够辨别。明显存在的这种可比性,也就使得茶有了可娱乐的兴奋点。三是鉴赏性。茶有色、香、味三大表象,可供品尝鉴赏。色清养眼,气香舒心,味甘润口,都是怡人性情的事。“色胜雪白,味比露甘,香逸兰薰。”(清余怀《茶史补》)美轮美奂,难怪苏东坡要把佳茗比喻为佳人。茶是天地造化为人们贡献出可把玩的尤物。
在中国,茶由实用发展到“可娱”,年代十分久远。以茶为娱的鼎盛时期,大致在唐、宋两个朝代。唐代封演曾撰写《封氏闻见记》,记载提及“开元中”(公元713~741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因此,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茶人,如李白、杜甫、皎然、温庭筠、陆羽、刘禹锡、卢仝、杜牧、张又新等。宋代也是嗜茶成风,玩茶的兴趣和花样比唐代有过之无不及,其中还出现了一个品茶高手的皇帝——宋微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赵佶治国无能,却多才多艺,讲起茶来头头是道,精于茶艺,多次亲自为臣下点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赵佶撰《大观茶论》,共二十篇,其中点茶一篇详细纪录了宋代这种代表性的茶艺。宋代著名茶人排列成串十分可观,如丁谓、范仲淹、梅尧臣、文彦博、欧阳修、蔡襄、黄儒、沈括、吕惠卿、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杨万里、朱熹等,都留有茶论或茶诗。当时,不仅是士大夫阶层以茶为娱,民间习俗也是如此。范仲淹写《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这样咏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豪雄先斗美。”可见当时斗茶的盛况。
以茶作为中介物的娱乐项目繁多,较为常见的有荼道、斗茶、茶艺、茶歌、茶戏、吟诗、作画、法书等。
茶道品物娱心。人们在极其清悠的环境中,备好茗品茶具,依照一定的程序,精工细作而后慢品细啜,逐渐进入陶醉状态,以达到清和、超脱、俭道、真关的境界。唐代诗僧皎然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茶道有利修身养性,是一种健康而高雅的休闲方式,值得推广和提倡。
斗茶趣味横生。斗茶是比试煮泡后显现茗品品质优劣高下,裁决胜负的活动,带有竞争性,情趣盎然。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制茶者之间产品的竞赛,一切都由多位品茶高手操作评判;第二种,与上一种的比赛方法相同,区别在于参加赛事的茶品不一定是持茶者本人的产品;第三种,参加斗茶的茶人亲自操作,不仅比试拥有茶品的优劣,而且,比试煮泡的技艺。北宋江休夏《嘉祜杂志》记载一则轶闻:“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斗茶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斗法,花样不断翻新,标准也有别。现代流行的茶王赛,应该是古时斗茶的延续。
茶艺悦目神驰。古时提到茶艺,与茶道有些混同。近代所说的茶艺与茶道,似乎应该有一定的区分,茶道注重自我鉴赏自我体验,茶艺带有浓郁的表演成分。茶艺有演示人员,有一定数量的观赏者,所以一般称为茶艺表演。茶艺表演五花八门,各地均无定式,重在宣示怡人。我看过大碗茶的冲泡技艺表演,娴熟高超的手段令人叫绝。看过七星茶的表演,高高举起的圆盘托上塔型叠杯,充满险象近似耍杂。至于,比较常见的乌龙茶茶艺表演,设计的程序细致流畅,一道道并赋予好听的名字,什么“白鹤沐浴”、“鸟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梦里寻芳”、“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把它艺术化了。
茶歌悠扬动听。可以说有茶必有歌,在茶区民间茶歌流传广泛。茶农创作的茶歌,用来缓解劳作的疲累和孤寂,赞颂茶的优良品质,以及抒发内心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一种劳动中宣泄性的娱乐方式。除了歌还有其他艺术形式表达,历代文人墨客把茶和茶事,作为诗、书、画、联、戏重要内容的不胜枚举。西晋以来,几乎是一些名诗赋家、名书画家、名戏剧家都有这方面的作品,产生难以计数的优秀茶诗赋、茶法书、茶画卷、茶楹联、茶戏剧。他们以茶为题材享受创作的乐趣,同时给赏读者审美的欢欣,愉悦人们的性情。
中国茶文化积淀深厚,内涵十分丰富,茶道、斗茶、茶艺、茶歌和茶诗、书、画、联、戏等,属其中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对此,我们要百倍珍惜,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使其为充实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起更大的作用!
魂归成陵
鄂尔多斯有闻名海内外的羊绒衫,但那仅是一个商品的品牌;而真正给这座城市巨大吸引力的,是大漠中的那座成吉思汗陵寝。因为,作为大元帝国的奠基者,成吉思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及逝世后魂归何处弥漫着迷雾,这对于人们有无穷的魅力。其实。鄂尔多斯一词在古突厥语中,正意为汗的殿宇、陵寝之地。
我们千里迢迢前往鄂尔多斯,为的是探寻成吉思汗史迹,拜谒成陵。鄂尔多斯是一座绿树成阴、生机勃勃的美丽城市,成吉思汗陵园坐落在其西南方向的伊金霍洛旗。时值中秋季节,高原上已有些寒意,我们乘坐的汽车虽然是在现代的高速公路上驰骋,但是周边人烟稀少的广袤大漠,以及路树在寒风中飒飒抖动的丛叶,显露出一片阴冷萧索的景象,使我能够想象得出八百多年前,成
吉思汗率领的那支行进在这里的浩浩荡荡大军,雷鸣般的脚步、铁蹄和马嘶声传向四方,一定非常悠远绵长,十分的壮烈。
汽车近一个小时的行驶,成吉思汗陵园已在我们的眼前。它高高地耸立在甘德利敖包山上,一座座仿蒙古包式样的建筑,朗朗大气,既壮丽又赋有民族风格。走进陵园广场,迎面被参天般的圆柱基座托起的成吉思汗塑像,令人仰望。我久久地凝视着成吉思汗骑在马背上的威武形象,悠然神思这“一代天骄”征战大江南北的赫赫战绩。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年),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部索儿只斤氏族。12世纪末13世纪初,他统一蒙古诸部落,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汗国。即位后,他不断往外征战,1211年和1215年两次向金大肆进攻,直至占领中都(今北京)。接着又发动第一次西征,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打西夏,对西夏的党项族实行灭绝政策,次年在西夏病逝。元朝建立后,被忽必烈追尊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一直被誉为蒙古民族的灵魂,是蒙古民族恭奉的精神领袖。
塑像上成吉思汗手持的“苏勒德”,是象征无往不胜的军徽“镇远神矛”。它的来历,有个神话般的故事。传说,有一次,成吉思汗战争失利后,取下马鞍朝天举棒,跪拜长生天,大声痰呼:“长生天啊父亲,救救我吧!”突然,空中一声巨响,降下一柄神矛,落在枝叶横生的大树上。成吉思汗命大将木华黎取了下来,许下诺言说:“准备一千鸟纳(驿马)、一万全羊供奉!”遂剪下九九八十一匹黑公马的鬃,编成缨子,装饰起神矛。从此,成吉思汗百战百胜,横扫欧亚大陆。
古今中外历代霸主,都有永不满足的贪婪习性和凶恶残忍的杀戮暴行。成吉思汗在不间断的争战中,也留下了这方面的诟病。但是,他所向披靡骁勇善战,不愧是位“一代天骄”的顶天立地英雄。在历史上,他为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疆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敬仰!
跟随导游,我们走过一条寂静的步道,来到“铁马金帐”景区,它生动地展示当年成吉思汗大军出征的场景。导游小姐告诉我们,“铁马金帐”是根据《蒙古秘史》记载的布局,设计制作而成,反映的景象比较真实。它大致可以分解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由五组铁铸群像组合起巨大的行军方阵,其前沿为先锋大军,随后是后勤大营。一大四小的军阵大帐和五顶车载黄金大帐,分别住有成吉思汗的家眷和他的将领。这些都次序井然地分布在满地的杂草和灌木之中;后半部分牛马车阵,由数十头悍牛拖拉起带有车轮的金色蒙古包大帐。它是最高统帅成吉思汗的住所,藉以运筹帷幄的战地指挥部。据介绍,大帐在行军中,白天马拉晚上牛拖,轮流交替保护畜力。我浏览“铁马金帐”,仿佛看到遮天蔽日的黄沙滚滚,听到一阵雷鸣般的呐喊声,感觉到强烈的地动山摇,备受震撼!我以为,将士的勇猛强悍,阵容的严谨有序,气势的磅礴浩荡,如此这般的军队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尤其是成吉思汗统帅亲临指挥,身先士卒的榜样,定然会成为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可靠保障。这就是成吉思汗,这就是他的大军!
陵园的主体建筑是成吉思汗陵寝,突兀在松柏丛林和茵茵草地之中。三座蒙古包式的寝宫,保持一定距离地并列着,其间由一排长长的平屋相互连接,整体建筑物呈一个山字形,象征着成吉思汗犹如一座挺拔巍峨的大山,别致而壮观。鄂尔多斯既非成吉思汗出生之地,又非其死亡之地,为什么要在此处建造成陵呢?原来,当年成吉思汗出征路过这里,称赞鄂尔多斯的美丽富饶,并告诉部下死后要安眠在这片土地上。成吉思汗死后,他忠诚的卫戍部队“达拉特”将士,最终把寄托英灵的“八白室”运到他所向往的鄂尔多斯。其实,寝宫里并没有成吉思汗的遗体或骨灰,供奉的是他生前的一些遗物。这些已有八百多年的用品也弥足珍贵。对于成吉思汗的遗体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蒙古民族崇尚灵魂而非肉体,因此古时人死后肉体一般是就地焚烧就地埋葬,不留纹丝痕迹;另一种认为遗体另有埋葬之地,因此目前引起西方一些考古学家寻找,企图让其重见天日。不管实情如何,成吉思汗魂归鄂尔多斯的成陵是不争的事实。
在成陵的寝宫里,我们遇见几位穿着蒙古民族特殊服饰的“八白室”护卫者,正在长明灯下往香炉里添燃香木,神情十分虔诚。“八白室”护卫制度历史悠久,护卫者世世代代从鄂尔多斯部的达尔扈特人中挑选,自成吉思汗死后至今没有间断,是历代帝王唯一享受到的殊荣。“八白室”护卫者,拥有不纳捐税、不服兵役的权利,并且允许以祭奠成吉思汗的名义征募祭祀用品。当今。依然世袭的“八白室”护卫者,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自豪地继承了祖先留下的神圣使命。他们坚信,祖祖辈辈护卫的是成吉思汗不朽的英灵!
责任编辑贾秀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