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葛雨欣 蔡玉卿
9月30日,又是金秋时节,《长津湖》在全国火爆上映。
该片聚焦“七连”这个英雄连队及兄弟部队,对历史进行“切片”,以征战长津湖的行动为主线,诉说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七连是一个走过抗日烽火的钢铁连队。一群穿越解放战争狼烟的热血青年,映照出那年那月无数年轻志愿军战士的身影。71年前,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同七连战士一样,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走进长津湖,保家卫国,将青春、热血化作守护家国的钢铁长城。
1950年,朝鲜长津湖,一个寒冷的冬天。
《长津湖》将历史定格在这个不平凡的冬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酷寒中奋勇作战,东线作战部队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追击美军,力挽狂澜,打出了军威与国威。71年后,《长津湖》以抗美援朝电影的审美形态走进我们这代人的眼中和心中,以数字化的光影“镜像”还原出战争的真相。
《长津湖》再现当年的战场,是对历史的回眸,也是对生活的艺术化重构。七连将士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江南水乡的安宁是千万志愿将士出征前的心境。奈何疆土咫尺外,战火烧得正熊熊;军列待发处,七连重聚起,持剑再出征。七连的战场在长津湖,但并不止于此,只因为青春处处有战场。这是天时,不遂人愿。志愿军战士要以坚韧和勇气与严寒的天斗。以单薄的棉衣御寒,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冷。一个连的战士在发动攻击前已被严寒化作冰雕,壮烈殉国。宁愿以战斗的姿态牺牲,也不愿放弃阵地而活着。中国军队以落后的武器装备对抗美军的现代化装备,只能凭血肉之躯冲破坦克飞机织就的枪林弹雨。总攻发起,这是近在咫尺的战斗,那么惨烈,如此艰难。坦克横冲直撞,吐出枪弹,青春的生命相继倒下,志愿军要以血肉之躯炸毁冰冷的坦克。雷公因移走烟幕弹,身负重伤而牺牲。战士们围到雷公的身边哭泣,伍千里躲在一旁,掏出本子,用笔沉重地将雷公的名字移去,边哭边画下了一个圈。每一个圈都象征着一个青春的远去,都是千行泪。那一下子涌出的泪,淹没长津湖的水,打湿共和国的巍巍丰碑。每一个镜头都在铺陈,每一个情节都在召唤: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都应铭记那些为共和国而牺牲的先烈,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应该追的“星”。七连的青春回荡着英雄气,气贯长虹;一寸热土几寸血,座座青山是英灵。他们用溢彩流光的青春书写出无比壮美的奇迹,打破了美军陆战队一师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出气壮山河的抗美援朝精神。
如今已是繁华盛世,恰如你所愿。新时代的大学生走进《长津湖》,是一次时空跨越;而走出镜头,是一次自我超越。我在寻找自己的“长津湖”,以青春触摸没有硝烟的战场,感悟知识织就的谱系。愿以青春来奋斗,“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1950年,长津湖战役,有情有义的七连。
《长津湖》将镜头对准一个情义无价的连队。七连是对志愿军将士进行艺术简约的符号,其“所指”是参加长津湖战役的部队,其“能指”则超越了整个朝鲜战争的参战志愿军将士,将电影叙事和情感触角拉出来,赋予新时代的气息。七连是历史真实的投射,比这种投射更真实的却是七连的情感。家国情牵着战友情,连着兄弟情,铸就七连的壮志豪情。电影叙事中,七连整编为150人,而最后一个入伍的伍万里是第677个兵,这意味着整个连队曾牺牲了527人。这数字的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深情凝望着故国家园。伍千里刚回家,板凳还没坐热,军令已到耳边。归队是国家的召唤,是青春的誓言;面对双亲的爱恋,伍千里说,打完这一仗,就回家。这是七连的亲情,守着大义牵着亲情。军列行进途中伍万里因为军纪,罚站到天亮。心存一点不服气,用力打开车门,映入眼帘的是巍巍长城和远在天际的万道霞光。初冬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里,连同那绵延不断的长城就是七连将士的情。七连所在的军列装满了青春的豪情,是血肉之躯的长城。《长津湖》以大写意的手笔,诉说七连的出征情。看见的与看不见的都在光影里流转,看见的是这个寒冬的战火,看不见的是历史的硝烟。不是今天才热恋着万里河山,而是家国情怀一直就在七连的心间。一句告白,都让家国情怀浓得化不开、放不下,不仅有“为让后代生活在和平时代,选择把自己的生命交付战场”的深情大义,而且有“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的手足情深,更有并肩作战砥砺前行的战友情谊。一声霹雳一把剑,猛虎下山是七连;钢铁的意志钢铁汉,铁血卫国保家园;攻必克守必坚,踏敌尸骨唱凯旋。这是七连的军人情。
1950年,交战中的中美军人,一次价值观的检视。
所有的较量都是意志的碰撞,所有的对抗都写满价值观的指向。《长津湖》通过铺陈中美军人生死较量的大场面,渲染和展现战争的惨烈,同时以艺术手法,融入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中美双方的将士置于国家利益和尊严的天平上,以温婉细腻的人物,让志愿军的雷公和美军的史密斯丰满起来。相对于志愿军,敌人的战斗力并不全来自现代化的科技和武器,他们并非一群胆小怕死的少爷兵。在战斗中,美军与志愿军一样,都有着不顾一切地决心和谋略。美国将智慧科技用于战争,那现代化的优势也无法抵挡志愿军的抵抗。美军的智慧是真实的,但虚伪的价值观让其智慧蒙羞,生生将真实变成虚伪。以至于其价值观下尚存的那一丝人性的亮光,本来是中美友好的起点,却在美国的狂轰滥炸中荡然无存。特别是雷公的牺牲撕下了美国文明的遮羞布。雷公弥留之际,哼着《沂蒙山小调》离去。那悠然传来的旋律,演绎着无限的忧伤和对故国山河的眷恋,如同纤纤手指撩拨着青春的六弦琴。而这一音乐令美国的《圣诞节快乐》相形见绌。雷公弥留之际的那一声声“疼”,也是历史的疼。也许中美两国人民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乏人性美的共识,两种文明可以互鉴。但以美国价值观践踏其他价值观,人性充盈的青春就难以承受生命之重。长津湖的美军至死都没有读懂志愿军,今日的美国也依然不懂华夏文明和中国心。这是《长津湖》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回声;不能忘却的是历史,不可背叛的是英雄。
让我们回到长津湖吧,“从不同的方向!告诉我是谁在轻声地召唤,那声音飘过千年的时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