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时间:2024-05-04

张艺莹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古园沉思时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他将个人情感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以不经雕琢的语言为面临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其细腻度远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正因为如此,《我与地坛》这部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给我们以启示。

一、《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有两条线主线:其一是作家与地坛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另一条则是作家对地坛这一生活场景中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前一条可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我与地坛》也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作家生活之中,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动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环境中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二、《我与地坛》细腻的审美表达

1.苦难之美

对史铁生而言,身处险境是一种从未停止的深深折磨。史铁生在21岁时失去了健康的双腿,被限制在轮椅上。他中年时患了严重的肾病,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痛苦的治疗让他大部分时间昏昏欲睡。但他坚持写作,生病时用醒着的几个小时写了无数首动人的诗。面对残酷的生活,史铁生愤怒而挣扎。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毫无痛苦地表达了苦难,歌颂了苦难的美好,从苦难中提取了快乐,用苦难塑造了最伟大的人格。

2.自然景物之美

15年来,地坛成了史铁生的精神伴侣。这是一座历经400多年的古老园林,看似荒芜却不衰败,依然保留着自然的生机。在描述地坛时,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和倒装句式,讲述了地坛的辉煌,也讲述了它由于被剥蚀而变得荒凉和毁灭。这些抑郁的场景并不是随意的描述,而是隐含着作者当时消极颓废的主观感受。史铁生面对古老的花园开始了精神救赎,拥有了发现美的能力。

3.自我实现之美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之后热爱生活。”《我与地坛》将这句话展现得淋漓尽致,传达了唤醒个人意识的美好。瘫痪后,史铁生的生活总是阴沉沉的,他努力找工作却屡屡碰壁。最终,他不得不在街头生产组当临时工,收入微薄,身体上的障碍和精神上的绝望一度使他情绪低落。史铁生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并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让自己灵魂安息的地方,那就是地坛。因此,这些重要的思想命题,如有限性与无限性、命运与意义,都得到了深刻的注释和详细的表述。这是个人自我成就意识的表现,他以不屈的精神态度喊出了生命的呐喊。可以说,史铁生发现了自己,唤醒了自己,这扇窗也慢慢为自己打开了。

三、《我与地坛》的审美价值

《我与地坛》是一部可以进行反思的作品,能有效地感受到史铁生对于生命阐述与特殊的理解含义。作品的写作方式具有张力和表现力,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自由洒脱。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程,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浑然天成,生机盎然。

综上所述,《我与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将多年在地坛的所思所感上升到了对生命的感悟,在无形中展现出自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