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利波
图式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著作中。他把图式视为“原发想象力”的特定形式或规则并由此理解它的范畴。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皮亚杰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描述了人们在获得知识时如何存储知识,以及知识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网络。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以及处理新的信息。口译的理解与记忆是口译实践中的关键环节,本文尝试从图式理论的视角探讨图式在口译理解与记忆力训练中的应用。
记忆在复杂的口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译员的记忆力直接影响着口译的质量。口译中的记忆不是对存储信息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输入信息的主动处理,对编码信息的主动存储和检索。口译记忆包括信息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等活动过程。实验心理学将记忆分为技能记忆和认知记忆。技能记忆是通过学习和重复动作或操作模式获取的。凭借技能记忆,我们的很多动作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凭借认知记忆,我们可以保留、保持、回想往事。口译时认知记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实验心理学还将记忆分为语言记忆和形象记忆。有的信息可以以话语的形式贮存,有的信息可以以形象的形式贮存,有的信息兼而有之。
记忆是一种能力,也可以从时间上分为即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即时记忆即以极其短暂的方式,记住很短的一段话语。短期记忆负责在大脑中保持对事实和事件等的回忆。而长期记忆则长久地保存着我们在生活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口译所需要的认知补充大都来自于长期记忆。短时记忆是一种操作性的暂时记忆,而长时记忆属于储存类的永久记忆。这三种记忆系统不仅在各自保存的信息量和保存时长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处理信息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口译活动就是语言、知识和技巧综合运用的动态交际过程,即译员已有的知识图式和新输入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口译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图式积累才能成功地开展工作。
图式理论对口译过程中的理解和笔记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图式理论,信息处理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自下而上的,另一个是自上而下的。口译理解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过程,其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利用语言图式和非语言图式来解码所接收到的信息。记笔记是一项基本技能,对称职的口译员至关重要。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口译员会以最快的速度记下简单的中文、单词和符号等。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辅助短期记忆,而图式理论在这项活动中有很大的帮助,译员正是从认知系统中提取储存的缩略语和符号图式。例如,当口译员听到“因为”这个词时,符号“∵”是从他的图式中提取的,形式图式帮助译员在笔记中构建清晰的逻辑关系。
图式理论可以应用于口译的记忆能力训练。口译实践中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译员应该有意识地构建及扩充自己的图式系统。图式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日常积累,即存储每天看到、听到、阅读、体验的信息;另一种是积累针对具体口译任务的信息,了解背景,进行专题准备。在接到口译任务后,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讲话的翻译,无论是一般性主题,还是技术性主题,其机制都是一样,即将语言外的知识和语言知识联系起来,再自发地重新表达。准备阶段包括语言图式和非语言图式的积累。这可以帮助译员进行认知补充,熟悉主题,激活可用的图式。所谓认知补充,是指理解发言人的讲话而需要的语言之外的其他知识。一般来说,会议的背景、发言人的总体情况或对有关主题事先进行的准备都可以为译员提供必要的认知补充。因此,口译员应该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构建图式。口译过程中,译员应运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利用主题相关图式对听入的信息进行编码、重组和表达。口译的记忆力训练就是要加强短期记忆中的图式与长期记忆中图式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口译研究。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口译进行了研究,发现图式理论对口译理解和记忆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译实践中,译员应该优化注意力分配模式,建立和激活主题相关图式,快速而准确地解码信息,提高口译的效率和质量。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对口译工作者的口译学习和现场口译工作有所启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