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孙若曦
英美新批评派是20世纪西方文学最重要的一个批评文学流派。它的出现,意味着西方文艺界从强调作品和作家关系、作品和社会关系的研究,转变为向作品本身的研究,着重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字、语言、结构等内部件,重点是要突出文学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
新批评一词,最初是由美国文艺批评家约翰·克娄·兰色姆在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提出的。在这本书中,“新批评”这三个字代指的是艾略特、瑞恰兹和温斯特这三位著名文学批评家。自这本书后,“新批评”这个名称便渐渐流传起来,最终成了这一文学派别的转称。
“新批评”一词虽是由批评家兰色姆提出,但究其根源,必须注意到艾略特和瑞恰兹这两位批评家对英美新批评派的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艾略特提出的“非个性论”是构成新批评派理念的一个重要基础,而瑞恰兹则为英美新批评派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自此开始,西方文学批评才由作者本人转向了作品本身,将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了作品的语言之上。
英美新批评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诞生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它发端于20世纪的英国,发展于30年代的美国,最终于四五十年代在西方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可以说,新批评派的发展是一波三折,经过艾略特、瑞恰兹的奠定期,兰色姆等南方批评派的发展期,最终进入成熟期。其发展过程饱含着时代赋予它的巨大能量,才能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给文学界带来巨大影响。
可以说,英美批评派自诞生之初就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20年代,英美新批评派刚刚萌芽之初,各类新批评文学作品就被译传到中国,通过五四学者们在中国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开来。但是,由于英美新批评派自诞生时起,就遭受到了强烈的批评和反对,所以即使“新批评”这一概念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也并没有对中国文学批评界产生巨大且积极的影响。从当时国内的相关评论者对英美新批评做出的评价来看,英美新批评在中国被看作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文论的认知,它单纯地将作品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解读,割裂作品与作者本人、社会以及读者的联系,仅仅关注作品本身的语言、文字和结构。虽然中国文学家们对英美新批评的认知相对来说十分片面,具有很明显的偏见,但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对于英美新批评的实际印象。
而英美新批评能够真正被中国文学界正视和接受,就不得不提到被赵萝蕤称为“少爷风度”的叶公超。甚至可以说,中国早期新批评的传播,就是以叶公超为中心的。在叶公超任职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期间,英美新批评派奠基者艾略特的诗歌理论第一次被叶公超介绍给国人。并且,最难能可贵的就在于叶公超能够以辩证的眼光正视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和观点。自叶公超起,中国文学界一步一步开始接受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汲取了大量英美新批评派的各种观点,并进而形成一套具有中国文学特色的文学新批评理论体系。
英美新批评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从象征派出发,借鉴其美学观点,将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着重分析作品的语言、文字及结构,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避开文学批评过分看重文学作品的作者本人而可能会导致的一些问题。英美新批评派认为文学的本质上实际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就是要对作品中的文字进行研读和分析,这是英美新批评派独创的“字义分析”理论。
综上所述,英美新批评派虽然在诞生之初饱受批评和反对,也并没有对中国文学批评界产生巨大且积极的影响,但其中一些很好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还是十分值得我国文学批评界学习和借鉴的。英美新批评文学为我国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批评方向,譬如其自已分析法、细读法等等,对于当前我国文学批评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英美新批评派的核心观念之一的“细读法”,它在实质上就是隔离开作者本身,甚至隔离开社会、读者与作品的联系,进而对文学作品的字进行一种文本中心式的批评,这种批评方式从作品本身出发,能够对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等进行详细且深入的多方位解读。而对于文学批评而言,详细、深入且多方位的解读正是文学批评最需要的。此外,我们要明白,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传播都是有曲折的历程的,因此在看待事物的发展时,我们一定要采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样才能及时吸取优秀的经验,不断促进事物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