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绘画艺术中的新媒介探索

时间:2024-05-04

隋 静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媒介、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则求常变。绘画艺术接受着来自各个领域艺术形式的冲击,迎接挑战还是墨守成规,是每一位创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让我们走进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绘画世界,感受这位耄耋老人大半个世纪以来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激情,体验他在艺术创作中的艰辛,分享他的快乐。

大卫·霍克尼,1937年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现年82岁。如今被称为“英国艺术教父”的他,早在11岁时就知道自己要当一名艺术家,他26岁时已名声大噪。他的作品风格瑰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他的艺术创作涉及面很广,包括素描、速写、摄影、色彩的各种媒介、舞台布景、环境艺术等等。他不但是西方当代最有影响力、最有成就的造型艺术家之一,还是一位犀利深刻、极富个人见解的艺术思想家。

大卫·霍克尼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学院美术训练,他的基础造型功力得益于此,但他在艺术创作上之所以能很快并持久地发挥潜能,还有另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于一位艺术巨匠来说天分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业精于勤。他在创作过程中从不盲目地模仿,当他接触到历代大师的作品时他边学习边思考,并且形成自己的一套观察学习方式,著有《隐秘的知识》《观看之道》等著作。这些书重现了大卫·霍克尼的探索之旅。他用一件一件的作品说明了自己是怎样发现支持其理论的科学和视觉证据的。永不休止地探索学习成就了这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在世画家。他的作品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识别度的生动图像。他的艺术生涯横跨了多个领域,从20世纪60年代利用摄影技术启发自己进行拼贴创作到歌剧舞台美术设计,从利用传真机制作画作,到深入研究艺术史上的古典名家如何利用“凹面镜”进行创作,并且在有这个发现之后,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停止绘画,寻找一切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发现。他将自己所有的发现整理成一本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大师们失传的技艺》,以独特的视角颠覆了对西方绘画的认知。从这位大师的生平经历来看,青年时期所接受过的专业系统的学院派训练至关重要,这是他之后求变求新的技术支持。

绘画的媒介、材料、制作方式等这些表面看上去属于手工艺和技术层面的内容,大卫·霍克尼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些内容正是影响绘画语言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他的作品也几乎包括所有可以使用到的媒介材料,包括油画、水彩、摄影、印刷版画。他的作品当中一直不缺少时代最前沿的科技参与创作,例如传真机、激光影印机、计算机,以及近年来使用的视频、iPhone手机、iPad等设备。他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喜爱是众所周知的,也经常用作品颠覆对于传统绘画笔触和线条的习惯性表达。2009年,72岁高龄的他还使用iPad为霍金创作了一幅画像。在艺术上颇具野心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各种媒介和技术手段。

新媒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学术名词,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这些传统媒介之后出现的多种媒介统称为新媒介。大卫·霍克尼第一次使用手机作画时,这个在他手里的新的、虚拟的艺术媒介使他兴奋。对光线的追求成了他iPhone画的主题,他在粗粗细细的线条中、柔和的边缘和透明度的变化中找到了这种新媒介的绝妙优势。虽然画面都很小,却在一段时间内像绘画日记一样记录着他的日常生活。当被人问起,为什么选择用这么多不同的手段和媒介做艺术,他回答竟然和他喜欢素描的痕迹有关。和视觉相关的一切都和他有关。而媒介正是那个决定怎么能做出痕迹,又怎么能不做出痕迹的关键。

媒介的选择和画面与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关,根据主题去选择一种或多种媒介来创造画面所需要的痕迹。每一位创作者都会喜欢痕迹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探求发现新的媒介来满足这种多样性的需求。世界上不同的媒介都会对观者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拉斯科洞穴壁画到iPad,从素描线条到多种摄影器材的运用,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想要传达的信息发生了变化,唯独不变的是对艺术与人生的关注,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关注。让我们向这位不断探求拓展和突破的艺术家致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