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道家渊源

时间:2024-05-04

龚 妍 孙晓欢 王 婷

素有“医学圣经”之称的《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既是自然科学又是人文巨著,其内容涵盖了医学、哲学、天文、气象、历法、算术、伦理等各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蕴含的养生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尤其大量吸收了道家思想的元素。笔者将从《黄帝内经》中主要养生思想的几方面探索其与道家思想的渊源,以揭示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

一、《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与道家思想概述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一部以医学理论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医学巨著。其内容涉及古代养生防病的哲学思想、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等方面,尤其在养生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最基本原则,提出了饮食养生、四时养生、房室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等各方面的理论,为后世养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道家与儒家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道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末期,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合称“老庄”。《道德经》为道家代表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道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衍生万物,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的一切行为活动要符合道。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独特的自然观“道法自然”、人生观“无为而至”有着永恒的价值,渗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相关

1.恬淡虚无与守静笃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指思想要安定清静,排除杂念妄想,体内才能真气和顺。如果精与神都能固守于内,怎会有疾病?这一静心养神的思想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不谋而合。《道德经》有云:“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家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复杂多变,使人们常处于躁动不安。各种刺激躁动必然扰乱脏腑,耗伤气血,伤身害命。唯有致虚极,守静笃,即让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清静无为,不过于劳累,不过伤精神,才可以长命百岁。庄子在《刻意》中也提到要保持恬淡的心境,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

2.顺应四时与道法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夫四时阴阳者,是谓得道。”意指人体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息息相关,因此要顺应四季更替而保养生命,即春夏两季要注意保养阳气,秋冬季节注意保养人体的阴气。在内经的《灵枢》部分也有这类经文提到这一点,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还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这些经文皆强调保养生命要顺应自然,根据四季的特点和变化来养生。而道家思想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意指一切要顺应自然规律,人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不顾道、不顾自然规律恣意妄为。因此主张无为而治,若违背自然规律,就会“莫能终其天年”。人的活动要顺应自然,才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3.志闲而少欲与少私寡欲

黄帝问为什么古之圣人大都能活到百岁而且不显衰老,而现在的人年至半百就衰老了。岐伯答说:“古之圣人懂得养生之道,他们取法天地阴阳,应自然之变化、调和养生方法,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而现代人不知节制,放纵欲望,为了一时之嗜好,违背养生之道,滥饮无度,醉酒行房,以致精气耗散,所以未老先衰了。强调节制欲望对于养生的重要性。老子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意思是如果过分追求物质欲望,就会造成“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二十九章)的后果。所以他提倡“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如此才能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结语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顺应四时”“志闲而少欲”与道家思想中的“守静笃”“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有着共通之处,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医养生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中医养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