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孙万源
对外汉语作为一个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学科,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研究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其中包括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笔者在学习和实习期间,通过学习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程,发现在对外汉语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有声的语言,同时还需要教师运用更丰富的面部表情、手势、肢体语言等体态语进行辅助教学。
指由头部发出的一系列体态动作,其中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眉毛、唇语、整个脑袋以颈椎为支点的整体运动。比如在课堂面带微笑表示同意、赞许;提出问题时带有疑惑的眼神;眉毛上挑表示得到认可;点头表示正确,摇头表示错误等。
指由上肢发出的一系列体态动作,包括手势语和身势语,其中手势语又包括手掌势语、手指势语、臂腕势语、身势语,其中身势语又包括躯干语和站立语。手掌势语如手掌掌心向上表示欢迎,掌心向下表示停下;手指势语如手指指向人物对象表示你、我、他;臂腕势语如臂腕交叉抱拢表示停下思考或者不满;身势语如微微前倾表示倾听,后倾表示拒绝等。
指由下肢发出的一系列动作,包括由腰部以下的腿、膝、足的互相配合。比如双腿交叉表示紧张,双腿分开与肩同宽时表示自然、轻松状态,膝盖弯曲、脚尖踮起表示对事物的期待,膝盖弯曲脚后跟着地、身体重心往下降表示失望或者疲惫等。
指头部、上下肢交相协同发出动作以达到表情达意目的的动作。比如全身反应教学法里运用的“洗你的手”,就包含了手指势语指向说话对象和指向对象的手,也包含了目光语注视对象的眼睛表示请求或肯定等。
阴平声音很高但不发生变化,可以将手平直地抬在前面,然后平直地画一条直线表现出该发音又高又平稳没有升降变化,也可以随意摆放手势的位置,只要能够表达调值和升降即可。例如“天”“机”等。
阳平发音由中音到高音不断上升,准备时手放置在身体前稍低的位置,手向上提升,高值最好与阴平接近。例如“明”“钱”等。
上声发音是先降后升,从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高到半高音。将手平放于面前做好准备动作,起始手势先向下划再转折向上划出一个V形,最终手的位置停在胸前,表现出从上到下变化最后再上的过程。例如“好”“打”等。
去声从高音降到低音,是整体下降的调式。先将手置于面前将手迅速地斜向下划,表现出音调从高到低的直线下滑。例如“下”“课”等。
声调教学也可以通过头部、手指等体态语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双手做出手势来模拟发音器官进行教学。例如在教“Z、C、S”和“zh、ch、sh”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左手的拇指代表下颌,另外四指代表上颌,可以像张口闭口一样做开合的动作,另一只手的四指代表舌头并拢放置在左手张开的位置中间。发“Z、C、S”三个平舌音的时候,左手拇指尖与其他四指接触表示上下牙并拢,右手的四指尖接触左手的接触部位,表示舌尖与牙齿的接触,同时发声“Z、C、S”;左手两部分稍微张开表示上下牙不接触,右手代表的舌头向里弯曲表示舌头向后卷曲,同时发声“zh、ch、sh”。
清浊音是根据声带是否震动来区分。声母中的浊音有“m、n、l、r”,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四指尖触碰自己的声带以此来感受声带是否震动,发出这四个音的时候如果感受到声带震动就是准确发出浊音。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分相对简单,用张开和闭合两种手势就可区分。
教师还可以使用手势进行韵母教学。例如韵母中的单韵母“a、o、e”,教师可以用手势来代表发音的嘴形,发“a”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嘴巴张开的幅度不够会导致发音不标准,教师张开五指表示嘴形要一直保持张大的状态下发音;发“o”音的时候需要学生保持固定的圆形嘴唇,教师可以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做出的圆圈手势表示嘴形发音。
韵母中的复韵母等复合元音并不是两个元音或三个元音的简单相加,而是变成了一种新的固定音组,因此在发音时开口度、舌位、唇形都有变化。比如在发“ai”音时,发音是“a、e、i”三个音的结合,教师用张开再闭合的手势表示开口度的变化由大到小;用两只手掌张开,一只表示下颌,另一只代表舌头放在手掌上向前移动展示舌位由后向前直到触碰到牙齿的动程;用五指张开到四指与拇指接触并成一条线展示唇形由张开到闭合的过程。
教师体态语的运用在目前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都被忽视,但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运用价值又远超过普通课堂,所以在未来的对外汉语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教师体态语运用方面的研究与经验积累,让体态语能更好地辅助对外汉语教学,进而提高教师教学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