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国学成为青年的一门必修课

时间:2024-05-04

丁肇锋

摘要: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青年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国学素养的提升,对于青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肯定了“国学热”现象的积极意义,指出和分析了“国学热”存在的本质原因。近期,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如何使国学成为青年的一门终生必修课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此从理念、内容、传播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学 青年必修课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文化竞技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爆荧屏,备受好评,累计受众超过10亿人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重新聚焦,国学再次成为阅读热点。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3月份的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上:国学阅读域需求指数为4.714,较之2月份增长1.986,在同类别阅读域指数中一枝独秀,在全部类别阅读域需求指数中也是名列前茅。

“国学热”作为文化现象,广受关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国学热”从本世纪初逐渐进入社会公众领域,成为社会焦点。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得到极大解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同时文化焦虑、道德困惑、信仰危机等问题也日趋严重。这些都促使人们开始要求自己认识和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流、价值意义,形成了一种普遍文化自觉。

在近年的“国学热”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节目一直发挥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从《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对国学经典进行通俗解读,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融传统文化于竞技与趣味之中,再到《见字如面》《朗读者》把传统文化与个人情感经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人文节目在青年中赢得了众多粉丝。在传播的意义上,此类人文节目在吸引青年对国学的关注、激发青年对国学的兴趣、普及国学知识和文化等方面,毫无疑问发挥了积极作用。经历了长期的“国学热”的熏陶,青年已经认识到学习和传承国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认同国学对社会及个人发展的价值和作用,这与当代中国人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普遍心态和强烈愿望是一致的。

但是,与对人文节目兴趣浓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节目之外,青年对国学的态度依然冷淡。一个人文节目或文化事件,虽然可以在某个特定时段内激活人们处于间歇性状态的“国学”神经,国学却始终无法成为持久的阅读热点。究其根本,是由于国学还没有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找到应有的位置,国学阅读域的社会必要消费时间在总阅读域的社会必要消费时问中的比重仍然很低。在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的计算中,社会必要消费时间是衡量青年阅读行为、阅读偏好的重要向量。在不同类别的阅读内容中,青年把宝贵的“消费时间”分配给了哪些阅读域,在哪些阅读域上耗费的“阅读时长”占比大,可以说明青年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哪类内容正在逐渐升温。例如,中国青年阅读指数3月份数据显示,文学阅读域的需求量虽然较2月份下降4.53%,但仍然高达47.91%,几乎占据了总阅读域的半壁江山。这说明,文学阅读域始终是青年最重要的阅读选择。相比而言,青年对国学阅读域的需求量虽然上升较大,但阅读时长相对来说依然偏短,反映出青年对国学的阅读倾向有限,国学在青年阅读中的基础薄弱。所以,国学的“热”其实是一种“虚热”,只有热潮而没有沉淀,往往是热得快,冷得也快,甚至透支了青年关注和学习国学的热情。对于青年来说,意识上的文化自觉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转化为实际有效的阅读行为。习惯于新的媒体传播方式,当代青年往往对晦涩难懂的国学文本望而却步,更愿意通过浅显便宜的视听化方式了解学习国学;社会风气浮躁不安、生存压力日益增加,使得青年很难或者不愿意在没有直接应用价值且需要静心研习的国学上花费太大精力。

让国学成为青年的一门必修课

实际上,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他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国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青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基础。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的高低。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为我国青年发展事业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规划》中强调,要“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青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肩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总体目标,并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作为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纲要》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的改革目标任务,并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因此,让国学成为青年的一門终生必修课十分必要。

第一,在理念上,要积极引领。国学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熏陶、潜移默化、修为体悟的过程,要避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不搞“速成式”学习教育,真正把爱好国学、尊崇国学、研习国学的理念,实实在在地植入青年的内心,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认同,切实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动,不断提高国学阅读域的社会必要消费时间在青年总阅读域的社会必要消费时间中的比重。

第二,在内容上,要回归本源。国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朗读背诵、磕头作揖、唐装汉服这种浅显的学习层面上,要深入到国学精神之中,让青年在感受国学经典微言大义的魅力的同时,更加注重领会国学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哲学智慧的奥妙。出版单位、电视台、网站等内容提供者要有文化担当,坚守文化初心,不把国学当成纯粹的牟利工具,不一味迎合青年受众,不对国学经典进行庸俗化、歪曲化、娱乐化的解读和炒作,为青年提供优秀权威的国学读本、喜闻乐见的国学栏目。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青年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帮助青年塑造独特的中国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

第三,在传播上,要创新手段。既要保持国学传统、严肃的特质,又要改变国学呆板、陈旧的面貌,结合青年阅读兴趣点的变化,应用新技术、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创新表达方式,在传统内容中融入流行现代文化元素,使青年对国学不再敬而远之,而是主动靠近、心向往之。中国青年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鲍鹏山系列”之《论语正音诵读本》,可以通过扫码收听50个孩子诵读《论语》全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尝试。

国学只有不再忽冷忽热,而是保持一种恒温、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青年阅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学的传承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