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坚守与奋进:全媒体时代编辑工作的“不变与求变”

时间:2024-05-04

向钧

摘要:编辑身处出版业的核心环节、从事中心工作。编辑的转型,是全媒体时代的迫切要求,各出版单位必须深入审视角色定位、创新理念,提升能力,自觉强化编辑意识、工作方式和业务能力,才能在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编辑转型 编辑理念

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猛烈冲击着传统媒体。2017年4月18日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O%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传统出版生态的低迷现状,“本领恐慌”“能力危机”的编辑生存状态,以及数字出版转型之路的负重前行,都使得传统出版业的前景不甚明朗。毋庸讳言,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艰难的群体是身处核心环节、从事中心工作的编辑。面对全媒体时代,编辑只有深入审视角色定位、创新理念、提升能力,自觉强化编辑意识、工作方式和业务能力调整,才能适应全媒体传播时代,在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继续推动出版工作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和知识传播的时代使命。

***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尽管出版工作与新闻舆论工作存在着某些区别,但现阶段,作为传播方式与手段的出版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一样,都只能在创新中寻求机遇、主动中把握传播、转型中体现价值面,从而在夯实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有所作为。

两个“不变”:坚守文化,坚持导向

不变的是文化的坚守与社会责任的坚持。编辑作为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和知识传播的直接承担者,无论时代如何發展,这一社会价值使命不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上要求编辑以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播为己任,充分发挥提供文化资源,涵养公民道德、品行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就出版而言,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不媚俗、不低俗,仅仅是坚守文化本位的最基本要求,要持续焕发编辑创造的活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引领社会风尚。学习出版社自2003年以来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从《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到《理论热点18题》,从《七个怎么看》到《辩证看务实办》,从《改革热点面对面》到《全面从严治党面对面》……对群众关切的把握越来越及时,对热点难点的解答越来越深入,文风、语言也更为朴实、更为鲜活,逐步形成了“理论热点面对面”大众品牌。精心打造以“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为代表的通俗理论读物,成为推动理论工作创新的有效载体,成为理论走向大众的沟通桥梁,成为展示理论自觉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巩固主流思想舆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变的是编辑敢于言新论、发新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出版导向坚持。就编辑的社会职责、岗位功能而言,必须坚守社会责任意识,创造性开展编辑活动。编辑的水平直接影响内容信息的质量,编辑的文化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文化选择,影响传播的效果,传统传播方式是这样,在网络世界中更是如此。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可以影响大众所关注的领域以及相应的思考逻辑,议程设置理论开启了传媒强大效果论的理论范式,即编辑对内容议程的设置决定着内容传播的效果,而编辑则在工作中实质上影响着媒体具体在哪个环节上进行议程设置。从这个角度出发,是编辑决定了受众的信息接触,编辑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信息传播过程。编辑既是信息的采集者,也是信息的把关人;而从出版的角度看,编辑依然承担着内容的把关人、阅读的引路人的职责定位。面对这样的环境,编辑工作面临的形势比传统编辑更为复杂和严峻,故坚持导向的责任越发重要,对编辑的导向要求也就越高。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学习出版社近年来的数字出版转型,依然主要聚焦在党的理论普及与大众传播上,这些项目既探索了融媒体出版的新模式,也开辟了传统出版向全媒体领域转型的新载体新渠道新阵地。着力掌握融媒体的传播特点,找准数字出版和新闻传播之间的不同定位、受众、规律,把出版成果通过媒体传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防止短传播和浅阅读,不能单纯地求快、好看,还要提升受众的阅读能力、水平和效果,引领风尚,培育健康阅读习惯,要滋养民众心灵。

三个“求变”:积极应对,敢于创新

编辑要向多面手、设计师角色转换。在传统出版中,编辑是策划、组织、加工内容的专业人员,业务多局限于稿件组织、审读、加工、出版等方面,即围绕图书稿件开展工作。数字化时代,由于信息来源缺乏权威性、可靠性,会引起信息与知识的泛滥,让很多人无所适从。每天浏览大量社交媒体、网页、电子阅读、各类书报,大脑被各类信息塞满,却难以挑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在海量信息面前难以找到自己适用的信息。因此,作为传播的出版工作的核心能力不是提供纸张或数字介质,而是提供内容和价值。如何选取最有价值的思想内容,如何用最合适的编辑语言加工信息,如何用最有效的传播途径传递信息,都是一个合格编辑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由此,编辑的角色定位,使其由书稿整理者、规范加工者和广泛传播者,更多地向内容筛选者、多媒体多介质传播者和定向、精准传播者的多面手转变。

从案头编辑到媒介设计师。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版业市场化的洗礼已逐渐把编辑们从宁静的书屋里推向了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催生了大批由单纯编辑加工整理文字的所谓“案头编辑”向集策划、组织、编辑、出版、推广等于一体的“策划全能编辑”转型。在全媒体时代,广大编辑肩负着将内容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加工和推动多媒体、多终端分发的生产流程,即编辑不再局限于单一传播方式——纸质图书,而是向多个终端发布——网络、手机客户端、多媒体数字产品、微博、微信等。因此,编辑除了内容创新、学术价值、思想启迪的专业判断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在多种载体上针对这些载体的不同受众分配相关内容,包括选择不同的叙事角度、采用不同传播方式、运用不同的传播技术,更重要的还有培育不同的增值产品,成为“媒介设计师”。

编辑要善于学习、敢于创新、转换思路。数字化转型路上的全媒体时代,给编辑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手段和业务技能的更新,更是编辑出版理念的创新和提升。只有让这些观念、意识和理念深入编辑的内心,形成相对固定的出版流程、思考习惯、作业模式,才能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

首要的是强化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新领域、经济新问题、民生新矛盾、科技新前沿层出不穷。编辑是传播的“入口”和“出口”,自己不懂不会不理解,怎么可能为受众提供合适的精神食粮?如何让读者接受并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既是出版参与者,也是出版市场的创造者。这些要求编辑切实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和优化知识结构。传统编辑要加快转型,成为内容的把关人、阅读的引路人。

其次适应网络时代,强化创新意识。现代编辑应学会用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思考,把握网络时代阅读特点、熟练全媒体技能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并不一定带来阅读的增加。读者欢迎不欢迎,编辑的选择路径和表达方式依然是决定因素。因此,编辑要强化“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要与读者一起成长。近几年来,学习出版社除了在传统图书的封底设置“两微一端”的延伸阅读入口外,还尝试出版了类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视频图文版,在书中相关内容处手机扫描二维码可观看相关数字内容链接、视频、音频、图文说明、背景解读、概念含义等,所选素材全部紧扣内容,精彩生动。读者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更深入、生动直观地了解与掌握图书内容。在全媒体时代,各介质媒体的读者需求是不一样的,除了编辑需要新的技能,还需创新智慧、创新策划方法、创新发行手段,以及分众媒体各自与读者建立关系。

纵观历史变迁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出版活动承担的使命职责随时代的进步而越发明确、清晰,那就是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和知识传播的责任更为沉重,编辑工作和编辑角色定位越发经受挑战。如何保证传播的价值追求、文化传承、手段创新,体现时度效,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激发编辑队伍的活力和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切需要业内同仁坚持开拓、持之以恒地探索创新。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