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毛文思
继2014年的“互联网思维”概念大热,2015年“互联网+”成为热门词汇,涌入人们视野,乃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更是让这一概念的热度几近沸腾。由此将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更加深远的作用与影响。
所谓“互联网+”,并非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实现信息化、数据化、在线化,由此带来传统行业的换代升级。
互联网进入我国迄今已长达21年。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近6.5亿,互联网普及率近50%。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已然成为国家建设的基础设施得以广泛普及,由此为各行各业与互联网接轨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也是实现“互联网+”的必要前提。“互联网+传统产业”可以挖掘和拓宽经济增长点,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当前,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不断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各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断加深,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下实现重构,步入了创新驱动的快车道。“互联网+金融”,让第三方支付得以迅猛发展,让互联网理财产品备受追捧,同时涌现出众筹平台、网络微贷等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零售业”,实现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大大降低销售成本、提升交易效率、释放消费潜力;“互联网+教育”,带来在线教育的崛起,O2O教育模式成为现代教育模式的新趋势,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让教育资源均衡化成为现实。
而互联网对于出版业的影响同样是颠覆性的,与任何一个传统行业一样,出版业对于互联网是难以抗拒,也是无力抗拒的。经过多年的转型,与最初的无所适从相比,出版业现今正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其实任何一种影响,如果用积极正面的心态来面对,那么它就有可能是机会,反之如果消极躲避,则必定是冲击。正是因为已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为出版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与冲击,更多的是机遇。“融合发展”是2014年出版业的关键词,其与“互联网+”的理念是一致的。出版业如果想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技术、新媒介、新渠道。互联网催生了“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业态,出版业与互联网的关系,经历了共生共存、并行发展,到融合发展、相互依存。出版业从营销的互联网化,再到发布渠道的互联网化,乃至产品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已成为出版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对于包括出版在内的文化产业的渗透不断深入,通过频繁并购,实现文化产业布局,与传统出版单位的合作也日益加深,出版业与互联网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那么“互联网+出版”为出版业带来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互联网打破了出版业的原有边界,拓展了出版业的服务范畴,给出版企业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一切皆为数据,一切皆为信息,一切可传播的信息皆可成为出版产品。出版单位的天地广了,视野宽了,选择也多了。出版的定义得以重新诠释,向大出版、大文化方向拓展,出版单位亦实现了从内容生产者到信息服务供应者的角色蜕变,由此推动出版业真正实现从“行业”向“产业”的迈进。
互联网让出版业的服务对象从读者转变为用户,出版物转变为产品。互联网是多变的,用户的需求同样是多变而多元的,这就需要传统出版企业的思维也是灵活、敏感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洞察互联网的变化,洞察用户需求的变化,同时具有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才能形成有效的创新力,扩大信息传播力,重塑自身竞争力。
互联网为出版企业的内容生产和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源源动力,同时也要求出版企业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下所形成的惰性思维,重新寻求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自我定位,要求出版企业紧跟互联网的发展步伐,把握互联网的发展脉搏,遵循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尊重用户需求。
互联网为出版企业提供的机会是均等的,要看出版业自身如何把握这一新发展阶段赋予的新机遇。“互联网+出版”绝不是将传统的出版模式生搬硬套在互联网上,而是要运用互联网的平台与技术,对思维、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套新的出版生态系统,把互联网和出版业自身优势结合,并发挥到最大化。对于互联网,出版业不仅要用,还要会用。运用得好,就是“互联网+”,运用失当,就是“互联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