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书业内外

时间:2024-05-04

京多家版权交易中心挂牌同质竞争引重复建设疑问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北京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成立以后,分别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人大版权交易中心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的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也于近日投入运行,至此,北京一个地区已经出现三家版权交易中心。

业内人士对近期相继成立的多个版权交易中心的发展前景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重复建设和政策变更风险,为这些版权交易中心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在相近时间和地域内成立的三家版权交易中心在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定位,并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良性竞争,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法律部主任汤兆志则表示,版权交易中心的建设是一种市场行为,同时政府也应该有相关引导。

蔡武:扭转文化产业“纽扣现象”

据《人民日报》报道: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率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四督查组,在天津督查时说: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大量呈现“为他人做嫁衣”的“纽扣现象”。

在文化领域向多种所有制开放的条件下,公有制文化单位如果不积极面向市场。不仅难以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而且可能被逐渐边缘化,影响文化自身发展,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不集中,相当分散。

在一些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新兴业态中,也大量地呈现“为他人做嫁衣”的“纽扣现象”,为国外做代工、做贴牌的情况广泛存在,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收益率低,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状况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图书搭车影视现“谍战热”影视反哺文学已成趋势

今年以来,《风声》、《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图书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而迅速蹿红,读者争相购买相关图书成为时尚话题。出版界和文学界不约而同发出这样的疑问:文学与出版搭车影视。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新客船”?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谢有顺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们的出版和影视已经开始出现腾飞的势头,这是很好的事,一大批人才集聚在出版和影视业中。”文学和图书这张‘旧船票要靠影视这艘‘新客船来搭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影视和网络这样强势的媒体‘反哺文学已成趋势,也表明网络时代和影视时代后,文学并非即将消亡。传统阅读式微,越来越多的文化热点需要网络和影视这类强势媒体来策动,经典阅读正渐渐消退,“浅”阅读、快餐阅读取而代之,成为流行潮流。

“一个人的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空壳化现象透视

近日,因出版低俗音像制品、买卖版号等违规事实,新闻出版总署依法吊销了贵州音像教材出版社的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国文化报》发表白炜的文章说:近几年,受盗版、网络等冲击,光碟这种载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音像出版数量大幅下降,音像市场急剧萎缩,“空壳化现象”比较严重。

贵州音像教材出版社就是一个典型的“空壳化”出版社。该社的主要收入就是所谓“合作出版”收取的版号费。对方需要发票的,就将版号费交到出版社的账号上;对方不需要发票的,就直接将版号费打人赵学明的个人银行卡。这就是音像出版长期存在的“体制之惑”——有实力的制作单位没有出版权,而有出版权的出版社又没有制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必要保留这么多音像出版社吗?

金庸需要作协,还是作协需要金庸?

日前,中国作协官方网站上公布409位新会员名单,其中包括查良镛(金庸)。《三秦都市报》发表周轻言的评论说:在笔者看来,这是双方相互取悦、相互娱乐的行为。对中国作协来说,金庸的加入,自然有了提升吸引力的筹码;对金庸来说,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否需要,能加入作协,并且通过相关的程序当上作协名誉副主席,想必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此以来,有人投桃,自然也就有人报李了。不过,通过网友对该事件关注的考察,笔者以为,对某个人加入作协的过度解读或许并不必要,但是,当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几成娱乐事件的时候,发生什么样的解读恐怕都不奇怪。当你发现,网友舍弃对加入作协条件的观察,而转之关注金庸先生本人,在笔者看来,无论如何都是个错位。在这样的前提下,不知道是作协需要金庸先生,还是金庸先生需要作协?

全媒体出版形式引发热议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今年1月,在冯小刚《非诚勿扰》新书发布会上,主办方打出全媒体出版的口号,即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同步出版。这一新生事物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随后,更多图书开始跟进,涉足全媒体出版,影视同期书《我的兄弟叫顺溜》近日也宣布采取全媒体出版形式。该书策划方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勇称,全媒体出版是一个新方向,需要出版方更多的支持和尝试。但并不是所有图书都适合全媒体出版,娱乐气息较浓的图书比较适合进行全媒体推广,而那种较为高端、艰深的学术类图书就不太适宜。但是,由于全媒体出版这一概念在图书宣传时被过多强调,且没有看到此形式给出版界带来更多的实际意义,有资深出版家质疑全媒体出版的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对此,王勇表示,对此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全媒体出版目前尚属“拓荒期”,出版方应该给予支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