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阎真《如何是好》:当代女性生活困境的真实图鉴

时间:2024-05-04

刘思怡

阎真是一位写成长与困境的高手,他以真实、直接的笔触揭示现实。在《曾在天涯》中,他展现了留学生高力伟的痛苦与窘迫;在《沧浪之水》中,他剖析了公务员池大为的困顿与挣扎;在《因为女人》中,他刻画了知识女性柳依依的迷茫与惆怅。在《如何是好》新书发布会上,他谈道:“我写小说的特点是贴地而行,生活是什么样子我就怎么写。”表达当下年轻女性的生存状态、发展困境和前进的艰难就是他的写作动机。书中许晶晶的彷徨、困顿、绝望,以及她的拧巴经历,都反映了年轻女性的生活现实,记录了她们奋斗的艰辛和挣扎的痛苦,深深刺痛着读者的心。

一、生存困境:奋力挣扎的他者

在后殖民理论中,“他者”一词往往被西方人解读为主体性的“自我”,而将女性定义为“他者”,这意味着女性并非作为女性本身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于父权社会,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处于被动的地位。小说中女主人公许晶晶的生活便是如此。身为家中长女,她背负着家庭提升一个社会阶层的期望。她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希望,也得抱着希望;没有野心,也得野心勃勃,要活,要改命。”为实现这个目标,她拼全力争取更多的机会。她努力学习考入重点大学,却历经保研失败、校招失利的困境。在好友的帮助下,她才获得电视台的实习机会,但最终未能被录用。后来辗转于民办培训机构时,又因为没有相关的教师证书,她甚至不如专科文凭的有证教师。接着,她又误入电话传销团伙当客服。在多次失业和失败后,她决定报考公务员,每天夜以继日地学习,仿佛希望的火焰再次燃起,然而,她最终因一个名次之差惨被淘汰。

面对现实的冲击,许晶晶感叹道:“我有一千条理由对自己妥协,但不妥协的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妥协就会坠入深渊。”因此,刚进入房地产公司的许晶晶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努力学习销售技巧、实地考察楼盘情况,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供建议,迅速成为行业翘楚,逐渐在公司站稳了脚跟,成功筹集到首付并购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冲劲逐渐减弱,房地产行业的寒冬期突然降临更让她措手不及,最终,由于装修贷款的问题,婚后的她仍然只能蜗居在杂物室。这位曾经被家庭寄予全部希望的人,却未能肩负起家庭的责任,而她的妹妹,一个未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却为父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为何高学历的许晶晶一次次陷入困境?症结在于其自身的认知局限性。一方面,农村出身的她,社会经验尚浅,对很多事情缺乏全面的了解。她在宿舍的一句无心之语遭人举报,从而失去了保研名额,又因青春的荷尔蒙激增和所谓的爱情和心动而迷失自我,大学阶段的她对未来缺乏理性的规划和深度的思考,所以导致她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直处于迷茫、困惑、受挫的境地。另一方面,自身局限性源于其家庭和环境所赋予的视野。长期处于父权话语压迫的环境下,许晶晶内心自由的“本我”早已被磨平,成为“任父母摆弄”的状态。民办教师的父亲因无编制而被淘汰,因此从小就向许晶晶灌输“无编制不工作”的观念,家里的任何事情都不让其插手。父亲曾在家中宣布:“以后家里的事就不要晶晶做了。有一分钟喘气,就把这一分钟拿去读书。”父亲的压迫和束缚,让“编制饭碗”终成许晶晶工作道路上“脱不下的长衫”。相对地,小说中对妹妹许盈盈的经历虽然描述不多,但与姐姐许晶晶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小不喜欢学习、经常让父亲生气的妹妹,自我认知清晰,勇于挑战来自父母和社会的条条框框的桎梏,过着真实而幸福的生活。

鲁迅先生曾在《野草》中提出“无物之阵”,指分明被敌方势力环绕,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壁垒”,但它们似乎又“无形”,无实质下难以察觉—这就是“无物之阵”。人们一方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权威和家庭的束缚,寻找独立和自由,另一方面卻因早已丢失掉“本我”而失去另谋出路的勇气和能力。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同许晶晶一样的“她们”渴望冲出家庭束缚,却又深陷社会枷锁而苦苦挣扎,为了保持这种状态,她们必须坚守“乖孩子”的身份,压抑自身的想法和诉求。家庭局限性视角的影响,让她们的思维认知始终受到限制,无法在具备自我话语权的空间内实现自我价值。

二、婚恋困境:畸形交换的产品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心理学家常借助社会交换理论来研究爱情和婚姻。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认为,人类互动的所有行为皆可被视为一种交换行为,个体为了获得某些物质与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换。这种交换行为同样适用于情感价值,个体对于爱情关系的感受和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方是否符合其预期的条件,一旦评估后确定对方符合预期,个体便会投入该关系中。书中许晶晶的初恋男友在权益的衡量下娶了所谓的县城千金,而许晶晶结交过的男性—电台实习期间的组长范哥,利用工作之便猎艳、以权谋私;培训机构的刘老板、学生家长彭先生,他们以少奋斗十年和二十万的报酬为诱饵,让许晶晶与其结婚生子;通过社交群聊结识的比熊,也是一个以征服为由,对待异性毫不尊重的人……这些男性表面上追求所谓的纯粹感情,但实质上他们将情、性、权、名等作为婚恋交易的价值筹码。现实婚恋逐渐转变为一种畸形的社会交换,成为男女之间交换价值的载体,因此,从一开始,女性就难以获得美满幸福的婚姻。

许晶晶的形象可以被视为中国农村女性典型的缩影,她自幼受到的教育强调她要安分守己、守规矩,这也使她缺乏处理两性关系的适应能力。理智与情感的交锋使得她一次次陷入困境,许晶晶对章伟的爱源于他尽情展现出的男性魅力,而她对同学李亦明的拒绝则是出于对外貌和行为的本能排斥。而许晶晶将自己的利益、幸福、未来都绑定在章伟身上,殊不知这是一场黄粱梦,最终,章伟因乡村的一个股长职位而抛弃了许晶晶。小说中另有一段叙述许晶晶在分手后开始注重自身装扮的情节,许晶晶在镜子前审视自己的容貌,产生了迫切的变美欲望和容貌焦虑,所以她开始打扮自己,正如好友秦芳说:“给自己看,那是假的,给别人看才是真的。给女人看,那基本上也是假的,给男人看,那才是真的。”这种从被他人物化到自我物化的行为,深刻地展现了女性在情感层面的孤独和虚无。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提到:“一个女人之所以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在传统文化中,对女性人权自由的淡化和否定,导致女性长期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文化意识形态下形成对男性的依附心理。这种被动的依附心理不仅在传统女性身上表现出来,即使是像许晶晶这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未能摆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枷锁。许晶晶企图将自我实现寄托在他人身上,随意地交出自己的身体,终换来谈婚论嫁时因自己不是处女而被拒绝。这种处境导致许晶晶陷入情感窘境,难以逃离社会性别视域的牢笼,规训于传统价值下而无力挣扎。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她们开始被鼓励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但在社会潜意识中,家庭责任被普遍归属于女性,“尽早结婚生子,工作不必过度投入”,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女性行为认知具有强烈的规范,高学历并不能完全得到自身能力的认可,女性的生育能力往往被视为繁衍后代的工具,以及生育高质量后代的保障。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一书中指出:“作为人类的女性,应当享有与男性相同的教育权和其他基本权利,而不应被视作社会的装饰品或婚姻交易中的财产。”然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环境、文化、他人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对她们进行驯化。情感关系破裂后,女性往往会遭受淫荡指责,生育后兼顾家庭和事业,社会也对女性存在着过高的价值评判,而这些行为都试图将女性的道德标准拔高。社会中男性对女性设置的藩篱,让女性成为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思想傀儡,把女性推向附属地位,进一步培养女性的耻感心理,最终导致女性陷入婚恋困境。

三、精神困境:矛盾交织的个体

作为女性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精神家园,是实现自我价值意义的不可或缺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特质和地位,并尝试通过在女性主体意识下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因为只有“当你欣赏自己、爱上自己的那一刻,你的生活才算真正开始”(王慧玲《基层女性》)。所谓女性主体意识,就是处在客观世界中的女性,为实现作为“人”的独立发展而发挥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各种活动。然而,现实中女性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会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消解之间产生二重矛盾,从而陷入重重困境。这种困境导致了女性内心的不安感,进而产生了精神困境。

一方面,精神层面的不独立,以及依附于他者的奴化心理。在内在與外在、有形与无形的双重对抗中,女性难以在客观世界中获得认同感,进而对追求个人主体意识的想法产生怀疑,最终选择顺应现实以使自己过得更为轻松。大部分普通女性认为,只有那些生活无忧的富人才有时间去思考和作出选择,而贫困者为了生存已经竭尽全力,所以他们缺乏进取心、判断力,以及思考能力,只是一味被动接受现实,如同牛犊一样因循守旧。对于许晶晶的好友秦芳而言,嫁得好比自力更生更为重要。因此,尽管许晶晶讲述追求自己的豪门子弟在容貌和行为方面如何不堪入目,秦芳都觉得可以忍受。在许晶晶随后的恋爱经历中,她也或多或少地被这种想法所缠绕,那秦芳的想法有错吗?没有错,阶层和阅历的不同,导致处世原则和态度也有所不同,而许晶晶将自己紧紧束缚在他人的“信息茧房”中,用他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层层限制。

另一方面,女性在面对突破现状的无力感时,往往会产生自我认知与行为选择的冲突,这使得她们在精神层面上陷入困境。以许晶晶为例,她所代表的女性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她们坚信自己必须有所作为,以满足社会期望、道德约束,以及个人价值观。许晶晶拼命考上重点大学,只是为了在大城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她认为找工作应该向高处看,一旦向下就难以再爬起来。面对超市服务员这样的工作她感到无法接受,却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传销公司做客服,这说明她的面子观念仅存在于被他人所看见的地方。面对好友秦芳的考公建议,许晶晶又认为“两年?没条件呢”“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深层次的剖析下会发现,许晶晶过度的自尊心导致她时常被自卑和羞耻所裹挟,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便感到自卑和不安,进而陷入自我否定和怀疑之中。当许晶晶失去保研名额时,面对吴老师的帮助,她选择了退缩,认为“是很难,算了”,“我看着地上自己的影子,觉得那也是一个倒霉的可怜人。我跨出一步去踩它,又跨一步去踩它,这也是一个背运到极点的人,再添加一点,又怎么样?”这反映了她内心的极度敏感和脆弱,自怨自艾,逃避现实。“算了”这两个字犹如病毒般无法从许晶晶的心中剥离,也成为她无法挣脱的枷锁。许晶晶的过于执着和坚守自我,最终也没能让她获得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婚姻,反而因为眼高手低,只能承受求而不得的痛苦,同时又常常陷入习惯性的悲观思维,自卑地认为自己配不上一切,所以在一次次降低自我期待中陷入迷茫和困境,这种精神上的困扰和挣扎使她陷入更深的泥潭。

在《如何是好》这本书里,阎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许晶晶这一角色,诠释当代年轻女性深陷内外和身心的多重困境,展示了当代女性生活困境的真实图鉴。通过解构以许晶晶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小说揭示出女性在男权社会和消费主义下所面临的生存和婚恋困境,以及深陷自身价值认同真实性的怀疑精神困境。为了重塑女性的独立自由空间,女性只有摆脱“父权”“男权”视角和社会规训,进行自我救赎,建立真正的“自我”,才能突破重重困境。未来女性探索自我实现之大道尚未彻底迎来光明坦途,当下的我们应持续深刻思考女性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困境,并为之发展谋求新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