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熊丹瑜
皮埃尔·德·顾拜旦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交流与融合。”他强调要看淡竞争中的冲突矛盾,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互鉴,融合共赢。我们为何要交流融合?因为它能突破认知的局限,粉碎沟通的障碍,打破发展的壁垒,达成多方共识、资源共享的目的,扩宽多姿多彩的多元空间,勾画出波澜壮阔的共赢画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融合,可以让我们突破局限,在借鉴中实现成长,打破个体认知的樊笼,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
为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一部手机的零件、一辆汽车的配置,可能由几十个国家的工厂通力合作而成。人亦如此,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聪明的人考虑再多也会有失误的时候,愚笨的人只要多加考虑也会有收获的时候。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问题,暴露弱点,这时更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激发灵感。生物学家沃森与物理學家克里克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补充观点,最终发现了DNA的结构。以人为镜,与人合作,我们便不再闭门造车,而是拾遗补阙。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流融合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应过于依赖别人、照搬照抄别人的成果,而是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会移用、化用。宋代文人黄庭坚认为只有充分理解杜甫、韩愈等名家的诗文,结合自身的思考,再进行化用和创作,才能构成作品的诗意和境界。于是,他便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理论。此理论在文论史上影响深远。而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创作者则活在前人的阴影中,拾人牙慧,搜索枯肠,鲜有创见。
更令人惊喜的是,各行业各领域的创作者们除了借鉴、化用,以及巧用他人的智慧外,还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会了更为重要的独创,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使得科技与人文、自然等元素之间交流融合,结出创新的硕果。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积极进取,方能为各行各业注入汩汩清泉、不竭活水。“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大胆构思“数字敦煌”,为脆弱的艺术瑰宝融入与时俱进的科技活力,助其焕发新的生机;科研工作者通过观察果蝇复眼,模仿其特性制成了光学元件“蝇眼透镜”,用于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在对蝙蝠回声定位探测方式的借鉴中,雷达才得以诞生。“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世间的各个事物之间不是停滞不前的一潭死水,而是因时而变,不断碰撞出创意的巨浪。正是这种绵延不绝的交流融合,才让各个事物焕发出创新的光彩。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交流互鉴,方能让包容与和谐生根发芽;融合共赢,方能让和合共生枝繁叶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