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成长之路

时间:2024-05-04

陈鹏

不难发现,《红楼梦》里隐藏着一个成长的主题—有关心灵的成长。人们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红楼梦》,去看其中的人物,尤其是贾宝玉。读完《红楼梦》,人们应该尝试唤出自己内心的力量,尝试冲破物质世界的壁垒,求得一份精神上的自由,在这种自由的环境里继续成长。这一点也是值得商榷与深思的。

一、怡红院里黄粱梦

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雨村给他的评价是“将来色鬼无疑了”。宝玉对女子的情感是他骨子里最真实的东西,这种情性也是他最大的特点。贾雨村的评语似乎失之偏颇,但又一语中的。宝玉实在是一个纯正的“色鬼”。他几乎对大观园内所有的女子都有一种真切的情愫。他住在怡红院,自称“怡红公子”,他的一举一动就散发出一种情味。自然而然,宝玉所生活的地方就越来越像一个幻境,像一个唯美的梦。在神游太虚幻境之际,他可能已经对此有所察觉,可他毕竟年纪尚小,哪里会看到不远的未来。宝玉又是一个十足的痴人,痴迷于女子唇上的胭脂,也深深地眷恋着与女子们相处的每一个时刻。若是孤身一人,他就寂寞,想着那些纯洁的少女,彻夜不眠。他的痴,正如他时常呆滞的眼神一样,不可言说。情和痴构成了宝玉性格里的两条线索,交织着,难分彼此,这是他的辛酸人生的第一个阶段。

(一)古今第一情种

说宝玉多情,是有来由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说的是一块石头到人间游历的故事。这块石头本来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废石,可他偏偏动了凡心。情起难收,于是便有了还不清的风流账。自出生以后,宝玉就与那块顽石所化的通灵宝玉形影不离。可以说,在这两者之间,已经分不清你我。甚至可以说,宝玉就是那块石头,那块石头也是宝玉。他们共同历经着起初富贵荣华到最后失魂落魄的生活。这块来自青埂峰的石头,暗示着一个“情”字。宝玉同黛玉初次见面时,他便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回答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稀罕物,岂能人人有的。”他听完就把玉摔了。可能宝玉觉得每个女子都应该同他一样有一块玉,如果没有就和他有很大的分别了。宝玉是有情之人,因此他以为世人,尤其是女子也像他一样有情。摔玉可看作是他一种抒情的表现,这也是他同那块石头之间初次的交锋。这时候,宝玉还不知道那块石头对他来说有多重要。可是他的情,已经是显而易见了。

宝玉的多情更多地表现在他对大观园里女子的态度上。他同袭人是老感情,像姐弟。袭人深知他的性情,总是劝他收敛。书中第三回写道:“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袭人在生活上总是很照顾宝玉,而宝玉对袭人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比如,在第二十一回中,黛玉和寶玉闹别扭,双方都不快,其他人也并不舒心。袭人劝宝玉以后少与姑娘们闹,他却怎么也听不进去,还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袭人就恼了。后来,宝玉主动与袭人说话,生怕袭人不理他。两人和好如初。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就不用多说了,说不清也诉不尽。而他和史湘云、晴雯,甚至是秦钟的暧昧之情也是很明显的。史湘云颇有男子气,可爱非常;晴雯有傲骨,品性与黛玉相近;秦钟的相貌比过宝玉,学识也在宝玉之上,为人清真,深得宝玉喜爱。

作为一个情种,宝玉是名副其实的。但是,这颗情种刚开始发芽的时候,就埋下了一个伏笔。情种总要成长的,而在怡红院那种梦境里,情种的根何在呢?他是飘然的,再逍遥又怎么比得过老庄呢?

(二)天下无双痴人

宝玉的痴在两件事上很突出。其一,宝玉和秦钟的友谊。按理说像宝玉这种把男子比作泥的人是不会和任何一个男子结交的,秦钟是一个例外。宝玉很欣赏秦钟,一方面是因为秦钟和他很像,另一方面是因为秦钟的性格。他们基本上处于一类人,而秦钟稍显柔弱的性格也使宝玉有了一种大哥的感觉。在第九回中,宝玉为秦钟大打出手,兄弟之情可见一斑。秦钟生病期间,宝玉天天往他那里跑,问长问短,关切之情尽显。秦钟死时,书中这样写道:“话说秦钟既死,宝玉痛哭不已,李贵等好容易劝解半日方住,归时犹是凄恻哀痛。”这样的情感,在同性之间算是很深了。其二,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木石前盟暂且不说,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也不用再论。黛玉为宝玉垂泪,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宝玉为黛玉神魂颠倒,性情更无常,时而欢欢喜喜,吃了蜜一样,时而又疯疯癫癫,不知所云。黛玉也痴情,可她的痴被无尽的眼泪覆盖了,她哭泣也许更多是因为感叹身世的凄凉。宝玉的痴是发自内心的,深入骨髓的,黛玉的一颦一蹙都在他的心里,黛玉的一举一动逃不过他的眼睛。关于他的痴,在书中的第五十七回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宝玉去找黛玉,被紫鹃一席话说得呆了半晌。紫鹃开了一个玩笑,说黛玉要回老家。结果,“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紫鹃看他怎样回答,等了半日,见他只不作声”。然后接连几天,他像着了魔一样,神志不清。如果不是贾母编了一个幌子,说不定他就一命呜呼了。这种痴,在今天看来,有点儿过头了。

另外,晴雯死后,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里也有一份痴情。如果不痴,写不出这样一篇富有真情实意的文章。他的痴让他陷在情网中无法自拔,在那样一个梦境里,他又是悲哀的。

二、百花丛中千千结

大观园里有很多“花”,而“花”多了就会出现问题。姑娘们的矛盾和摩擦随之而来。宝玉的烦扰也不可避免。比起“少年维特的烦恼”,他的更胜一筹。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实在的,是可以触摸的;而宝玉的烦恼是莫名的,游离不定的,连他自己也猜不透。那么,宝玉的心结谁可以解开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只能靠他自己了。这个过程实属不易。这是宝玉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一)粉黛多疑惹愁绪—多情难免遭人妒

在宝玉的感情世界里,诸多女子同台唱戏。袭人在丫鬟之中是比较有见识的一个,但她毕竟是女人。宝玉出去找其他的姑娘玩耍,她的心里也不好受。宝玉回来,他就劝宝玉少和姑娘们厮混,让他多看书写文章,然后考功名。其实,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实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她对宝玉之情属于居中型。晴雯略有不同,她模样姣好,性格里有几分刚烈,自视甚高,对宝玉的感情属于内隐型,一般情况下是不予透露的,只是耍耍嘴皮子;但也偶有爆发,比如在第三十一回写到袭人同晴雯拌嘴。宝玉处处护着袭人,让晴雯反感。“袭人听了这话,又是恼,又是愧,待要说几句话,又见宝玉已经气得黄了脸,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推晴雯道:‘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他说‘我们两个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其中的火药味已经弥散开来了。在这里,晴雯也表现出她的多疑。最典型的还是黛玉。她常常因小事而错怪宝玉。宝玉与宝钗走得近,她也吃醋;黛玉去找宝玉被丫鬟拒之门外,她生了半天的闷气,疑心宝玉不待见她。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宝玉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百花丛中使人愁。宝玉气愤、无奈,无法自持,却又实在是手足无措。袭人的劝告他听不进去,黛玉的衷情他很难割舍。他矛盾着,挣扎着,就像一条毛毛虫长满了毒刺,碰到他的人都会受伤。他又等待着成长,然而他能化蝶吗?

(二)花事将尽揶凡心—深思自然为己伤

他的烦恼数不清,这倒不是重点,重点在烦恼之外。当年的亨利·戴维·梭罗之所以选择隐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想找寻烦恼之外的东西。他在瓦尔登湖畔写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里涌动着来自他血管里的年轻的血。这时的宝玉渐渐察觉到了什么,可还是捉摸不定。他知道眼前的光景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而这些女子也会随风而逝。可他就是参不透其中的奥秘。在第二十二回中,他听戏文好像有了想法,写了“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的禅偈。他自以为有所悟,可被黛玉等人一问,却什么也答不上来。

也许是经历的问题,经历得不多,如何能客观地看待世间的一切呢?昔日释迦牟尼成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选择放弃王位云游四海之前,他已经有了娇妻和孩子,本可以过一段幸福的生活,而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普度众生的路,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胸襟。宝玉在他面前自是不值一提。但宝玉为自己作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不像他的父辈一样,被封建的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有自己的理想,尽管这个理想是不切实际的,是缥缈的。

三、辛酸路上幡然悟

对眼前的生活有所理解之后,宝玉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宝玉度过了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光。他的通灵宝玉丢失,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和黛玉悲惨的结局。他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与宝钗完成婚礼,还以为新娘是他朝思暮想的黛玉妹妹。就在他成婚之际,黛玉香消玉殒。悲哀的是,他并不知道。当他好不容易清醒过来,要见黛玉已经变成痴想。悲恸又如何,撕心裂肺又如何?一切皆已为往事。不久,贾府被抄,贾家迅速衰落。狱神庙就是他最后的安身之地。世事难料,从前富可敌国、不可一世的贾家,竟也走到了这步田地。宝玉该何去何从呢?如果放在今天,很多人可能会自甘堕落,自此一蹶不振,更有甚者,会选择自尽。而宝玉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质变,那个大观园,那个梦境被他看清,他反而获得了几分释然。

(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痛定思痛得真意

早在第二十二回,宝玉就道出了自己的对人生的看法,他说:“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词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宝玉在那个时候可能还充满疑惑,对于黛玉不冷不热的态度,最为不解。为什么他一片赤诚,而黛玉却从来不曾知道?为什么丫鬟们死的死、嫁的嫁?为什么父母要为自己规划人生?他的这些疑问和现在的孩子们的疑问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一个人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无疑已经在慢慢成长了。这种成长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这就难怪宝玉总是会隐约感到某种与现实的疏离感,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胡话”已经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他的精神所向往的,是肉体上根本无法触及的。

(二)轻悠悠得失有定夺—悲消颂悲获新生

从花团锦簇的大观园,到冷寂凄凉的狱神庙,遭受如此大的变故,宝玉才深刻地体会什么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先前的生活不过是昙花一现。宝玉失去的是外在的世界,是大观园里梦幻的世界,但他得到了一个内部的精神世界。在《紅楼梦》一书的结尾,宝玉和那一僧一道飘然而去,只留下一首歌:“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看来,宝玉是找到了他的自由。他的成长也由此达到了新的境界。

综上所述,贾宝玉的成长过程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第一个部分是一个由头,即贾宝玉成长的出发点;第二个部分是矛盾的产生,贾宝玉逐渐意识到大观园以外的世界,对自身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第三个部分则是矛盾的激化,贾宝玉同现实斗争,也同自己斗争。总体而言,贾宝玉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他的身体被大观园,被封建礼教所束缚,但他的精神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经历过人生的苦难才获得的。可以说,成长的主题贯穿了整部《红楼梦》,其中描写到的每一个人物无一不是在不断的成长中将自己展示出来的。贾宝玉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从他那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种处于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作者所偏爱的、叛逆的、乖张的个性,还可以从他的生活的脉络里看见一种勃发的精神力量。或许,这一点也会对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现状有一些启示。这,可能也是贾宝玉这个人物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