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里诗外皆深情:《蜀相》新见

时间:2024-05-04

王宜宁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与影响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作被称为“诗史”。诗作《蜀相》诞生于安史之乱后杜甫暂居成都时。与其说本文是在评析杜甫寻访蜀相祠堂时的咏史怀古之作,倒不如说是在聆听杜甫在诗中发出的无声呼喊,在这乱世之中呼唤忠臣报国、圣君贤明,以图挽救这摇摇欲坠的大唐山河。本文通过杜甫与诸葛亮的跨时空对话,挖掘杜甫诗里诗外的深情。《蜀相》全诗深刻凝重、意蕴无穷,将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诗歌之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

杜甫与诸葛亮相距五百余年,各自处于不同时代,却拥有着相似的人生志向与家国情怀,可惜同为英雄泪不同,二人在各自的时空拥有各自的灿烂与遗憾。当五百多年后的杜甫在成都推开武侯祠的那扇门时,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这样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说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的良心,那么杜甫就是中国爱国志士的良心。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与影响力。公元759年,也是安史之乱之后的第四年,杜甫毅然弃官,从华州(今陕西省华县)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最后辗转来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暂居在城西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三国时期的成都曾作为蜀汉的都府,故在城西北有座诸葛亮庙,称“武侯祠”。杜甫入蜀后的第二年的春天,开始寻访古迹武侯祠,并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蜀相》,从此也就使杜甫与诸葛亮、杜甫草堂与武侯祠有了故事,有了呼应,有了诗文的一段传奇。

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他一生仕途坎坷,满腔热血无处施展,尤其在安史之乱后,历经四年的颠沛流离使他看尽了国势艰危、政治黑暗、世态炎凉、百姓疾苦,他心系家国安危却报国无门。于是,心怀对蜀相的崇拜追慕与对当下时局担忧的杜甫踏入武侯祠,宛若跨越时空给我们展开了一场“当日失路诗人与异代无时丞相”的隔空对话: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题“蜀相”所指就是蜀汉的丞相,这一称呼意在突出诸葛亮身份之中的政治属性,此时的诸葛亮不再单独指向其个体的才能、学识、品行,抑或事迹本身了,而是将他和蜀汉这个国家与百姓的前途命运绑定在了一起,被放置在国运兴衰的大潮之中,这是一个充满着家国意味与艰巨责任感的称谓。所以,杜甫寻访蜀相并非出于个人的怀古,而是站在国家的宏观视角:此时,安史之乱的余波尚未结束,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百姓疾苦,生灵涂炭,当朝者不能任贤用能,昏庸无道。与其说杜甫在寻访蜀相祠堂,倒不如说杜甫是在诗中发出的无声呼喊,想要在这乱世之中呼唤忠臣报国、圣君贤明,来挽救这摇摇欲坠的大唐山河。

首联两句自问自答、相互呼应。“丞相祠堂何处寻”之中的“寻”字含义丰富。第一层含义是拜访的迫切之心,这是一次有目的、刻意的、急切的、虔诚的专程寻访,而非偶然路過,表现杜甫对武侯祠的瞻仰之意与对诸葛亮的崇敬与缅怀。第二层含义是铺垫武侯祠的荒芜冷清、人迹罕至,诸葛亮对于成都抑或蜀汉的意义不言而喻,却不知“丞相祠堂何处寻”,可见祠堂鲜少有人来寻拜,杜甫只能在路上独自探寻许久,最后几经辗转到达祠堂,其中荒芜悲凉感尤甚。

杜甫找到祠堂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祠堂,刻意地回避了祠堂中的常见事物,用“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样模糊的定位交代了武侯祠的位置,在祠堂周围的景物一定不只有柏树,可他单单用了这一景物。首先,杜甫用柏树高大挺拔的形象和坚韧、高尚、不朽的品质特征来夸赞蜀相诸葛亮对于蜀汉王朝的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其精神品格如同柏树一样巍然屹立、永垂不朽。其次,唐代卢求在《成都记》中记载:“人云(古柏)诸葛手植。”北宋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载:“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二者均记载了武侯祠堂前的柏树由诸葛亮亲手所植,柏树此刻“森森”挺拔,可种树之人早已离去,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悲凉之意倾泻而出。最后,城外的柏树高大且茂密,树木繁茂之处必定人迹罕至,草木生长越茂盛,祠堂周围越发荒凉,意味着此处鲜见人踪。由此,庞大的荒凉感透过寥寥几笔就扑面而来。

颔联两句杜甫由远及近地走近祠堂,看到了祠堂内部的景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在“碧草”“春色”“黄鹂”“好音”这诸多富有生机活力的意象之中,杜甫嵌进了“自”与“空”,便使祠堂内的氛围完全反转,多了一层新境界。“自”可以解释为“独自”或“依然、仍旧”,可无论哪种解释在诗中都透露出碧草青青但生长于台阶之上,这意味着台阶许久都未曾有人踏足过,进一步隐喻出武侯祠的久无人迹,无论如何理解“自”都透露出无限伤感。“空”可以解释为“徒然”,黄鹂的叫声固然美妙,但只能隔着树叶徒然地啼叫,无人能够体会其中的美妙。《杜诗解》中曾云:“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自”与“空”让祠堂之中的生机盎然顿时失色,荒凉之意难掩,四处泄流,杜甫身处此地的惆怅之感也在不断迸发,满目春色与鸟语阵阵格外的刺眼与刺耳,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一切都是徒劳。一方面,杜甫透过春日热闹景象,反衬出武侯祠的无人问津和寂静荒凉;另一方面,此时中原战乱持续不断,忧国忧民的杜甫触景生情,感伤于国家再无诸葛亮这样的贤才,又感伤于自己的怀才不遇、垂暮飘摇。这一联看似写景,实则眼前的此情此景已经渗透了杜甫的主观情意。杜甫借由客观景物将自己内心的忧愁传递了出来。

“自”与“空”一定程度上还体现出了道家“自在无为”的精神,通过描绘祠堂内部“碧草”在台阶上自在生长,“黄鹂”在树林绿叶里悠然啼鸣,让祠堂内的一切在这里自成一方圆天地,这是属于武侯祠自己的一方世界,自然而然,不被拘束,符合大自然的生长规律。这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槛外长江空自流”中描绘长江滔滔不绝、奔流不息,不因事物而改变的自在奔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题为“蜀相”,到此处却已用一半篇幅描绘祠堂,虽说杜甫在写祠堂,但从未提及祠堂的布局构造,却让人在他的寥寥几笔之中对祠堂面貌有了几分捕捉。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杜甫站在祠堂庭院之中,面对眼前自在生长又略显荒意的庭院景色,心中不禁浮现出诸葛亮的一生,感慨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惺惺相惜君臣情,以及诸葛亮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辅佐刘备父子二人的臣子心,他用最少的笔墨突出诸葛亮最显著的品格:匡扶天下之才与报国忠心之义,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也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同时,诸葛亮的品质与杜甫的志愿也是相契合的,但是杜甫自己从未遇见自己的伯乐,饱有学识、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却从未被朝廷与君主认可、采纳、重用过,怀才不遇、空有理想,志愿无处施展。古今二人精神相似却又命运相异,杜甫在感慨、敬仰诸葛亮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感伤自己的境遇?

尾联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表达诸葛亮一生都想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志愿,但他还未来得及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就病死军中,体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敬仰和对其功业未成却离去的哀痛、惋惜。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追怀、敬仰诸葛亮及拥有匡扶国家之志的爱国志士们;“泪沾襟”是表达出悲哀、悲痛、惋惜之情。此时,杜甫不仅是在怀吊先贤,同时也在悲痛自己的踌躇不得志,以及对当下国家山雨欲来的担忧与无能为力。颈联铺垫尾联,尾联承接着颈联,将全诗的情感与笔墨集于此处,幽愤之情在此刻汇聚到了一个顶点。

《蜀相》全诗共八句,只五十六字,却字字精练。前四句绘景,后四句议论,整首诗融叙事、写景、忆人、抒怀于一体,却毫不繁杂,无论叙事、写景,抑或忆人、抒怀,哪一个都含蓄隽永、韵味无穷。这与杜甫善于炼字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密不可分的。其诗歌意境之壮大广阔,内容之深刻凝重,感情之充沛跌宕,手法之含蓄蕴藉、曲折有力。

在《蜀相》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杜甫将其诗完全浸泡在历史之河中,他将历史的兴盛衰竭与现实的繁华悲哀放入胸膛,与自己的理想、经历、悲痛,以及泪水编织于一处将其幻化成无数诗句。杜甫站在唐朝的当下回首三国,再用歷史的目光来审视预见现实的残酷结局,既无助又心存期待,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如同扒洋葱一般,一层之下仍有一层,辛辣催泪,忧中含悲,悲中藏壮。首联开篇第一句之中的“寻”字,让杜甫推开了武侯祠的那扇门,此时两个拥有相似志向抱负的人跨越时空相遇了,在此刻他们灵魂共振,理想相通。那个当下郁郁不得志的杜甫在遥远过去的诸葛亮身上看到了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那是现实生活中永远不会给他的,无论是国家昌盛抑或圣君伯乐。面对诸葛亮,杜甫既敬佩又惋惜,无数次的泪满襟不仅是为了诸葛亮,也更是为了他自己。

《唐宋诗醇》曾云:“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杜甫在成都定居期间,曾多次写下有关诸葛亮的诗作,既表达了对其敬仰与崇敬,又表达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感叹。杜甫在诸葛亮的身上看到了与他自己的相似之处:身处乱世,心怀理想抱负,却理想未成。只可惜同为英雄而泪不同,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无奈坎坷一生,无人赏识。写下《蜀相》时正是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之后,也是他迟暮人生的开始。生活艰苦、体弱多病、处境凄凉,他却仍心怀家国天下,直至人生最后也从未更改初心。他对蜀相的敬佩及其功业未成的遗憾而泪满襟,难道不也是对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命运多舛而流下的泪水吗?在当下的我们其实也都是杜甫,心怀理想愿望,或壮志难酬,或受命于危难,或终能实现心中抱负,或穷尽一生也无法触及自己的理想,我们每个人都同为英雄而泪不同。在我看来,用“诗圣”这一称号来称呼杜甫当之无愧,其诗歌之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尤其是本诗的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在无数同此命运的爱国志士心中引起了广泛共鸣,在后世乃至近代无数个家国危难的时刻始终是点燃人们爱国之心的一团熊熊火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