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左传》中司马子鱼的多重身份

时间:2024-05-04

孙艺玮

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利用简洁的语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作者利用多个案例展现人物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司马子鱼作为《左传》中塑造的经典人物,以其多重身份、多种经历被读者所熟知。作者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集智慧与才能于一身且为人谦卑正直、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通过与宋襄公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司马子鱼的高尚品质与智慧。文章最后,作者通过司马子鱼在军事方面的战略部署,展现了司马子鱼的军事才华,为全文及司马子鱼整体形象作出升华。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描写为读者重现历史现场,环节紧扣的故事情节具有极强的代入感。作者虽然运用简洁的语言且并未对司马子鱼进行详细的外貌或动作等描写,却通过语言描写将司马子鱼的美好形象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下文从多个身份对司马子鱼进行具体分析,以全面展现司马子鱼的人物形象。

《左传》对司马子鱼多重身份的塑造多维度地展现了司马子鱼不同立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转变,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全面,使读者可以从多角度审视人物、了解人物。

一、作为儿子,恪守孝道

宋桓公有两子,一子为司马兹甫(宋襄公),是宋桓公与夫人所生的嫡长子;司马兹甫有个兄长,也就是司马子鱼。司马子鱼是宋桓公的庶长子,虽然为庶长子,但由于他自幼品行高尚而且聪慧,因此宋桓公心里非常器重他,而且有让他继承王位之意。司马子鱼深得宋桓公的喜爱,父子关系和睦。《左传》记载了宋桓公病重时,按当时制度规定,宋桓公之位应由嫡长子按继承制的传统继承王位,而嫡长子司马兹甫深明大义,认为自己才疏学浅,不足以承担王位之重任,想要将王位让给兄长司马子鱼。宋桓公答应了司马兹甫的提议,而司马子鱼认为自己继承王位不符合继承制度,并且弟弟让出王位的举动便是仁义之举,作出此举动就已经是仁义之士。由此可见,从宋桓公答应司马兹甫让位给司马子鱼,便可以看出宋桓公對司马子鱼的认可及父子二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司马子鱼作为儿子,恪守孝道,耐心侍奉,展现了他忠孝仁义的品质,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宋国皇室家族动荡,能有如此和睦的家庭关系颇为罕见。《左传》通过简练的语言,用为数不多的笔墨将司马子鱼忠孝仁义的品质展现了出来。

二、作为兄长,谦虚礼让

《左传》对司马子鱼和司马兹甫两兄弟关系的描述,将司马子鱼谦虚谨慎的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手足情深,都被宋桓公喜爱。上文也提到,二人对于王位相互谦让,司马子鱼不愿破坏礼法,于是逃避奔走,之后被弟弟召回,辅佐弟弟。司马子鱼回国后,担任左师,竭尽全力辅助宋襄公,使宋国呈现一片安定和谐的局面,国力不断提升。兄弟二人互相信任,手足之情坚固。司马子鱼拒不受国之案例体现了他谦卑的为人态度和遵从礼制的品质,同时也体现出他做人谨慎,不为后人留下诟病的聪慧才智。在司马子鱼辅佐宋襄公之时,宋襄公屡次取得胜战并且称霸。司马子鱼劝宋襄公,认为长此以往并非益事,但宋襄公此时仍沉浸在争霸的喜悦之中不愿听取司马子鱼的建议,对司马子鱼的忠言不予理会。后来,楚国挟持了宋襄公,司马子鱼竭尽全力,斗智斗勇,最终使宋襄公被释放。通过此事可以看出,司马子鱼对宋襄公始终忠贞不贰,也是重情重义之人。辅佐宋襄公,展现出司马子鱼遵从礼法,不擅自逾越礼制,为兄弟感情的延续做好政治保障;不与兄弟争王位,体现了司马子鱼亲情大于权贵,重情重义,更是乱世之中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司马子鱼尽全力维护兄弟感情,可以为后人兄友弟恭的行为准则提供借鉴。

三、作为臣子,忠肝义胆

司马子鱼在君臣关系上的处世之道,展现了司马子鱼忠义的人物形象。宋襄公继承王位后,将司马子鱼召回国,封其为左师。曹南之盟,宋襄公残暴不仁,为了能使东夷被震慑,便将鄫子以祭妖神之名残忍杀害,当司马子鱼得知后,进谏宋襄公,直言宋襄公行为残暴。后来,宋国围攻曹国,司马子鱼对宋襄公更加不满,言辞激烈地批评宋襄公“君德无乃犹有所阙”,应该“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司马子鱼作为宋国臣子,当自己国家的君主残暴、无德时,他一改循序进言的态度,而是对君主直言批评。司马子鱼认识到宋襄公在宋国的地位并不稳固,又在继承王位后肆意掠杀,会直接影响宋襄公的王位;而司马子鱼直言规劝,事实上是为宋襄公挽回名誉。因此,这充分说明司马子鱼对宋国以及宋国君主的忠心耿耿。此外,司马子鱼作为宋国臣子,批评作为君王的宋襄公,并让宋襄公自我反省,也充分体现了司马子鱼为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行。

司马子鱼辅佐弟弟宋襄公所表现出的品质与人格正是孔子所青睐的,与孔子修订的《春秋》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不谋而合。司马子鱼的人物形象使其高尚品质逐一呈现,并为后人留下教育典范。

(一)战略运作,展现智谋

两国交战,司马子鱼并非急于应战,而是从交战双方兵力等现实情况出发,淡定从容地分析当前战争形势,利用科学作战思维,争取战争胜利。在泓水之战中,相较于宋国,楚国国力强大,一直想讨伐宋国。司马子鱼打算在此战中利用泓水形成天然屏障,趁机进攻楚国。但是,宋襄公不听劝谏,固守教条,利用传统的作战办法使宋国失去了最佳的作战时机,致宋国战败。司马子鱼论战,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作战原则及战败的主要原因,责怪宋襄公盲目践行仁义,不能利用战争策略果断进攻,最终导致战败。

1.战时分歧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本段讲述泓水之战中,宋国本可以有两次取得胜利的机会,如果宋襄公听取司马子鱼的战略构想,那么宋国会有很大的获胜机会。但是,宋襄公固守己见,根本听不进去司马子鱼的建议,最终导致战争失败。司马子鱼对宋国与楚国两国的军事力量较为熟知,因此必须借助外力削弱楚国军队的实力;而司马子鱼正想利用泓水进行消耗,使楚国兵力减弱,并且在楚国军队未渡河或在其渡河之后没有形成列队时,趁其分散不备进攻,才有可能取得胜利。这反映了司马子鱼在军事战略和战术运用方面的聪慧过人,同时与宋襄公的盲目仁义、优柔寡断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司马子鱼文韬武略、德才兼备、见多识广的军事能力。

2.战后余波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司马子鱼对宋襄公不懂作战直言不讳,讲述自己的军事思想时,条理分明,有理有据。司马子鱼首先提到的是面对强劲的敌人,地利是作战胜利的有利条件之一,所处地势险要,能够有力地阻碍敌军的进攻,是强有力的条件,也即地形的优势是上天在为此次作战助力,并不是宋襄公所谓的“不仁”。其次,在双方交战之时,优柔寡断,对敌人仁慈便是对自己残忍,在国家利益面前怎可有恻隐之心?当国家利益受到危害时,决不可以对敌怜悯,应果断开战和应战。最后,在作战时要善于运用战术,抓住作战机会,在敌人遇到险阻时鼓舞士气,果断、主动出击。司马子鱼向宋襄公阐述自己的作战构想,并将利弊清楚地分析给宋襄公,指出宋襄公在战场上讲仁义是不合时宜的,无疑是削弱自身士气,给敌军战胜自己的机会。

(二)时势演变,展现大局意识

司马子鱼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和军事天赋,对当局形势具有精准的把握力,深知宋襄公的复国心理。司马子鱼洞察局势变化,能够认清复国无望和王室衰微的现实。宋国国力薄弱,宋襄公自继承王位以来便在群臣和百姓中威望不足,即使与多个小诸侯结盟,也未能树起威信。曹南之盟,宋襄公以鄫子祭妖神的行为更是有悖道义,而且在三次征盟过程中,都有滥杀无辜的事件发生。楚国对宋襄公极度不满,积怨逐渐增深,最终导致泓水之战爆发。从宋襄公联合小诸侯开始直至泓水之战爆发,司马子鱼作为宋国臣子,多次预见,并直言劝谏,但宋襄公一意孤行,即使司马子鱼据理力争,仍无法扭转战败局面。《左传》的作者将司马子鱼性格中的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在战争时淡定从容分析战况及战术的理性意识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

1.全局意识

司马子鱼具有全局意识。在曹南之盟时,司马子鱼直言批评宋襄公德行有亏,鄫子祭妖神的行为非仁义之士所为,不足以威信于百姓。司马子鱼认为宋襄公的不仁义行为虽然会使小国产生畏惧,但必定会引起大国的不满,从而预见复国已无希望。司马子鱼在时势变动时善于洞察,并分析当前局势,在多次会盟中,虽认识到宋襄公残暴不仁,但司马子鱼仍是耐心劝导,言语中肯,试图凭一己之力劝谏宋襄公修德善行,化干戈为玉帛。此处作者除赞扬司马子鱼的高尚品德外,还通过司马子鱼宣扬修身养德,同时讽刺了失德争霸的恶行,从侧面烘托司马子鱼周全的大局意识。

2.忧患意识

司马子鱼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宋襄公复国愿望始终未能打消,而且通过鹿上之盟足以见得宋襄公的称霸之心从未泯灭。但是,此次会盟,司马子鱼则认为无益,且会使祸患加重,甚至有亡国的危险。“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这句话表现出司马子鱼内心的忧虑,进而也通过司马子鱼的忧虑反映出他对当前局势的熟知。盂之盟,楚国实力雄厚,而且向来有称霸之心,并且早已对宋襄公的不仁行为不满,于是将宋襄公劫持。在此之前,司马子鱼便预料到宋襄公忙于争霸,有诸多不仁行径,终有一天会为自己招来祸端;而且身处春秋乱世之中,个人私欲过高,将个人私欲混杂到国事、家事当中,定会使私欲膨胀,致使灾难降临。“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而司马子鱼作为宋国臣子,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直言进谏,好言相劝,但终无果。作者在文中运用反问句,强有力地表达出司马子鱼当时的无奈和他对国家和君主的忧虑,而且在宋楚泓水之战前,他便意识到此战可谓大祸降临,足以见得他强烈的忧患意识。

3.理性意识

司马子鱼具有科学的理性意识。宋襄公在多次会盟中对他人进行伤害的残忍行径,最终导致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的悲惨结局。司马子鱼作为臣子忠言纳谏,始终保持着理性的作战思维,淡定从容地分析战争形势,进谏有理有据的战术战略,无不展现他极高的军事才能,在泓水之战中还表现出严谨、智慧的作战天赋。在复国问题上,宋襄公一心想要复国称霸,始终对此事抱有幻想,但理智的司马子鱼早已认清当前形势,认为复国已无希望,因为宋襄公多次的逆天举动,不足以威慑群臣、安抚民心。在泓水之战时,司马子鱼掌握了宋楚两国的军事力量,认为两国军事力量悬殊,宋国不敌楚国,必须借助外力使楚军兵力消耗,但宋襄公固执地认为自己的仁义思想正确,最终导致失败。司马子鱼理性地认识到,敌我交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果断进攻,不应因虚假仁义延误作战,失去最佳作战机会。战争来临,司马子鱼沉着冷静地分析当前战争局势,制定战略部署,临危不乱,理性对待问题。

综上所述,司马子鱼是《左传》中塑造的直言纳谏的形象之一,具有多重身份。作为儿子,遵守孝道,与父亲感情深厚;作为兄长,被召回国后担任左师,对弟弟谦卑礼让;作为臣子,忠心耿耿辅佐宋襄王。《左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不同的人物身份展现多重人物形象的特征;通过人物语言展现人物形象,用对话侧面烘托人物性格,将人物生动、形象、立體地展现出来。例如,在泓水之战中,司马子鱼对战争局势的分析体现出他大气、沉稳的性格,且有善于运用战术、寻求作战时机的军事能力;而在论泓水之战中,作者对战事的详细描述,呈现给读者一个有智、有勇、有谋的忠孝仁义之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