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刘辰翁咏物词的情感内涵与思想蕴藉

时间:2024-05-04

贾岚

宋末词坛上活跃着一批特殊的词人,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辱意识和遗民酸楚哀痛的情绪,刘辰翁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员。

刘辰翁出生于南宋理宗时期,一生经历了南宋灭亡和元朝确立这两个特殊时代,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悲痛,备尝遗民的屈辱苦楚,也因此他的词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厚重的民族感情。刘辰翁的词继承发展了苏轼、辛弃疾等词人的创作风格,作品大多慷慨悲凉、雄劲跌宕,用词的形式再现了那段动荡特殊的时代风貌,表现了他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对故土故国的眷恋。

咏物词是刘辰翁词作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也是我国宋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创作的咏物词数量较多,在其现存词作中,咏物词有五十二首,在思想和艺术上特色鲜明。他的咏物词中关于植物的创作有四十二首,气象天象类八首,动物类二首,由此可见其咏物词作主要集中于植物。在其植物类词作中,其所咏植物有海棠、荷花、梅花、牡丹、石榴等,各具风神。

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咏物词的目的并非单纯地描摹事物形态,更重要的是做到咏物而有寄托,通过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这些词不是单纯的写景咏物,更多的是寄寓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和飘零之恨。刘辰翁的咏物词或直抒胸臆,或直接议论,善于运用典故,托物寄情,形神兼备。

一、抒写亡国之痛与故土之思的血泪

刘辰翁亲眼见证了江山沦陷的场景,经历了离乱亡国的剧痛,看到昔日繁华瞬间灰飞烟灭,内心的悲慨屈辱可想而知。刘辰翁的咏物词借物言情,浑融一体,将千情万绪融入一草一木之中。他将自己国破家亡的迷惘痛心,对世移事易沧桑变化的感慨叹息和对故土故国的思恋之情融入他的词作之中,如《虞美人·咏牡丹》《谒金门(和巽吾海棠韵)》《虞美人·咏海棠》《金缕曲·闻杜鹃》等。以《金缕曲·闻杜鹃》为例:

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

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

本词是词人在客路上听闻杜鹃的啼鸣,感发而作,他以杜鹃为介质,抒发自己凄苦孤寂的心理,寄托山河破碎的哀痛。本词上片表达了词人对古今变幻的感慨和国土沦丧的哀痛,词人听到杜鹃啼叫“不如归去”,联想到这游学的路十八年来都未曾断绝,但昔年的少年如今却已白头,这种物是人非、世事变幻本就让人心酸苦楚,更何况词人由杜鹃联想到在北方流离的恭帝,只能遥遥相拜,泪如雨下。词的下片描写了国土的凋敝和前线战士的牺牲。词人先运用“黄竹歌声”的典故,描绘了画桥边流民遍地的惨景,随后又用苏秦比作战斗英雄,描绘了将士们为收复失地而魂断他乡的英勇场景,表达了词人的尊敬与感动。江南的道路难行,临安的街道上没有人住,杜鹃终日啼鸣,可纵然啼尽鲜血,又向谁去诉说这人间悲苦呢?

本词并非单纯的咏物之作,联系当时的朝代和刘辰翁的平生,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恨和故土之思。本词咏物而有寄托,将千情万绪融入小小的杜鹃身上,从杜鹃啼叫生发,又以杜鹃啼叫结尾,句句不提亡国故土,却又句句寄托哀思。词人借用蜀天子杜宇的典故,通过两次杜鹃啼叫将自己国破家亡的迷惘痛心和对故土故国的思念融入词作,让读者仿佛目睹了一位遗民词人悲苦的一生,体会到词人身如浮萍,无处可归的深哀剧痛。其《谒金门(和巽吾海棠韵)》也寓有深沉的家国兴亡和故土之思:

游賞竞。看取落红阵阵。花睡不成娇似病。春寒空受尽。

旧日不知繁盛。欲饮如今无兴。恨满东风无绿鬓。东风还自恨。

这首词是刘辰翁和他的知己兼老乡庐陵人彭元逊(字巽吾)的一首唱和词。词人在与友人一同游玩赏花时看到凋零的海棠花瓣,想到了料峭春寒让娇嫩的海棠花憔悴生病,最终导致其早早地凋零。这种情形让词人想起原来海棠花繁荣盛开的情景,这种盛衰对比让词人再也无饮酒的兴致了,只能暗恨东风的不解风情。本词将海棠被风吹雨打后的惨景和昔日盛开时的美丽娇俏进行对比,寄托了词人对故国盛衰变化的哀叹。词人表面上因为海棠的憔悴凋零而无心饮酒,但何尝不是想到了如今山河破碎的景象而感到哀恸万分。词人恨东风不解风情,又何尝不是恨这个家国沦丧的时代。

刘辰翁刚正朴直的品格,儒家士大夫的身份,尊崇道义气节的思想,共同形成了他悲恨纠结、激愤难平的爱国情感。他的情感是对故国故土一腔赤诚却无能为力的苦楚与愤恨,他与酸楚悲恨的情感纠缠一生,在绝望中发出不平之声,将血泪发而为词,成为当时时代动人心魄的绝响。

二、壮志难酬与守节不屈的形象寄慨

刘辰翁早年才学出众,却因性格耿直得罪当朝权相,导致他的仕途并不得意。刘辰翁纵然仕途失意,却仍有报国之志,如《水调歌头(和巽吾观荷)》《昭君怨·玩月》《摸鱼儿·赋云束楼》等。其《昭君怨·玩月》寓有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凄楚:

月出东山之上。长忆御街人唱。恨我不能琴。有琴心。

徙倚秋波平莹。渐久玉肌清冷。待更下阑干。起来看。

词的上片开篇以“月出东山”引题,望着东山上的明月,词人想起了曾经繁华的街道,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词人运用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遗憾悔恨自己“不能琴”,只有“琴心”来以琴传情,寄托情思,抒发了自己有心无力的悲愤。词的下片描绘秋夜清冷,自己在深夜辗转无眠,只有月亮的陪伴。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家国的怀恋以及自己有心无力、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叹息。类似的情绪在其他词作中也多有表现,如《水调歌头(和巽吾观荷)》:

仙掌下驰道,清露滴芙蓉。无憀似酒初醒,身世笑颦中。万朵花灯夜宴,一叶扁舟海岛,寂寂五更风。误赏明妆靓,愁思满青铜。

陂六六,三十六,渺何穷。江南曲曲烟雨,谁是醉施翁。但恨才情都老,无复风流曾梦,缥缈赋惊鸿。寄语清净社,小饮合相容。

词的上片开头点明荷花,通过描写荷花立于风雨中笑颦不由己来表达人生好似大醉一场,回忆往昔不过是在尘世间蹉跎的感慨。随后,词人用花灯夜宴的繁华与一叶孤舟的寂寥进行对比,引出漫漫愁情。词的下片开篇描绘荷花池广阔无边,在江南的烟雨中,荷花像醉西施一般妩媚多情。“才情都老”化用“江郎才尽”的典故,抒发了空有才情和报国之志却奈何生不逢时,只能寄托清净社。全词寄寓了词人的悲叹感慨之情。再如,《酹江月(怪梅一株,为北客载酒移置盆中,伟然)》:

岁寒相命,算人间、除了梅花无物。窥宋三年又不是,草草东邻凿壁。偃蹇风前,沉吟竹外,直待天骄雪。白家人至,一枝横出终杰。

寂寞小小疏篱,探花使断,知复何时发。北驿不来春又远,只向窗前埋灭。好在冰花,著些风筱,怎不清余发。补之去后,墨梅又有明月。北人著小竹花问更好。

词有小序“怪梅一株,为北客载酒移至盆中,伟然”,指出词因一株怪梅而作。刘辰翁在“偃蹇风前,沉吟竹外,直待天骄雪”中运用双关,用梅花的迎风傲雪来表达自己磊落不平之气。“白家人至,一枝横出终杰”既描写了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又表达了词人卓然不群、清高傲岸的气质。通观全词,表达了词人虽身处逆境,但仍不减心中抱负,一股豪壮激越之情跃然纸上。刘辰翁的另一首咏梅词《酹江月(北客用坡韵改赋访梅)》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感蕴藉:

冰肌玉骨,笑嫣然、总是风尘中物。谁扫一枝,流落到、绝域高台素壁。匹马南来,千山万水,为访林间雪。渊明爱菊,不知谁是花杰。

憔悴梦断吴山,有何人报我,前村夜发。蜡屐霜泥烟步外,转入波光明灭。雪后风前,水边竹外,岁晚华余发。戴花人去,江妃空弄明月。

词作表现了梅花顽强的生命力,将梅花的傲霜凌雪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人赞美梅花,这梅花又何尝不是刘辰翁坚贞人格的写照。

三、身世飘零与无家可归的情感世界

刘辰翁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他在南宋末年出生,经历了长达四十五年的战争,在这期间他目睹了王朝末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覆灭,亲历了鼎革之际的历史剧变和社会离乱。第二个时期,刘辰翁的身份已经彻底改变,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无国可依的南宋遗民,其内心的苦楚可想而知。

因此,他的咏物词中很多都寄寓他的身世之感,如《霜天晓角·经年寂寞》《酹江月·岁寒相命》《踏莎行·雨中观海棠》等。以《踏莎行·雨中观海棠》为例:

命薄佳人,情钟我辈。海棠开后心如碎。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

恨不能开,开时又背。春寒只了房栊闭。待他晴后得君来,无言掩帐羞憔悴。

本词上片开篇并没有直接描摹海棠的形态、色泽,而是将雨中的海棠比喻为一位薄命佳人,无形之中勾勒出海棠娇弱、美丽的形态。雨水细细密密地打在海棠花瓣上,在花瓣上流动的样子好像流下胭脂色的泪水,此情此景叫人心醉沉迷。词人用寥寥几语便勾勒出一幅雨后海棠图,不可不谓之功力深厚。词的下片首句表明了词人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恨不得海棠马上开放,但转笔便抒发了对海棠的遗憾之情。海棠花偏偏在雨中开放,人们都将房栊紧闭无人观赏,但当天晴以后,海棠也会因风雨摧残而失去风采。这时的海棠花映照了開篇的薄命佳人,再次表现了词人对其的惋惜与伤感。这首词意蕴深远,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词人笔下的海棠不仅是海棠,而是意指风雨飘摇的国家,更是身如浮萍的自己,只能任风吹雨打。这首词将家国之忧、身世之感融入海棠之中,借海棠寄托自己的感伤酸楚之情。其《霜天晓角·经年寂寞》也寄托了词人深沉的身世之慨:

经年寂寞。已负花前约。忽向红梅侧畔,开点雪、有人觉。

不开何似暮。百梢才一萼。却问寿阳宫额,两三蕊、怎能著。

词序中写道:“楼下梅一株,经冬无一花。春半忽开,一萼梢头,出万红中,因赋之。”楼下的梅花,一个冬天都没有开放,在春天过半的时候突然绽放。一株梅花在万红中开放,虽然单薄,却有勃勃生机。词序简明点出创作缘起的同时又勾画出梅花形态,单薄却又生机盎然。这首词将梅花比作一位负约的佳人,经过漫长的等待却空留寂寞,不料转头便已见花开。在万花丛中,梅花只小小一萼,虽单薄却更彰显生机活力。词人用梅花暗喻自身,虽身世飘零、孤独无依,但内心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倔强的骨性。

刘辰翁用一系列咏物词来表达自己情感世界的苦楚,如“他年几处与君看,长是成愁成恨,不成欢”(《虞美人·中秋对月》)抒发自己酸楚哀痛的情绪,“待他晴后得君来,无言掩帐羞憔悴”(《踏莎行·雨中观海棠》)表达对自己身世漂泊、无地可归的感伤悼念,“春寒空受尽,旧日不知繁盛”(《谒金门(和巽吾海棠韵)》)表达对世事变化的慨叹。

刘辰翁的咏物词寄托遥深、慷慨沉郁,展现了一位遗民词人独特的情感和心路历程。他的词作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和多样的审美形态,兼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而自成一家,深刻地展现了南宋灭亡和新朝建立时的特殊时代风貌和民族心理状况。他将家国之痛、身世之悲、飘零之苦,以及愤慨之情贯穿词作始终,他的词不在于记述风花雪月,更多的是追求真情实感,用词的形式再现了那段动荡特殊的时代风貌。词人通过高深的笔法将物景合一,让读者仿佛目睹了他悲苦的一生。词人笔力深厚,用山水草木表达自己的千情万绪,通过描摹物态之美,抒发了亡国之痛与故土之思,生动地刻画出一位身世飘零、壮志难酬、守节不屈的知识分子形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