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白居易诗歌中的洛阳情怀

时间:2024-05-04

唐连连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一心“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颇多讽喻之作;但以任江州司马为分界,其晚年饮酒鸣琴,诗作中多有闲适之情。诗人思想的转变与自身经历有关,也与环境影响有关。本文将对白居易诗歌中的洛阳情怀进行探究,归纳分析白居易诗歌中的洛阳牡丹、洛阳的风景名胜,以及洛阳的佛寺等洛阳意象。

一、白居易诗歌中的洛阳牡丹

洛阳被誉为“牡丹花城”,洛阳牡丹名声之盛,自古传扬。洛阳牡丹还有一则野史趣谈。相传在唐代的一个隆冬大雪天,武则天命百花盛开,百花不敢不从,唯有牡丹未曾盛开。武则天怒极命人纵火烧牡丹,将被烧后的牡丹弃于洛阳邙山,结果牡丹在洛阳邙山竟重新扎根开花,宛如重生。由此可知,洛阳牡丹在唐朝时就已声名赫赫,独占鳌头。白居易就有很多提及洛阳牡丹的诗歌,并以牡丹自比,如《白牡丹》:“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诗人以白牡丹自比,认为白牡丹颜色浅淡世人并不偏爱,却还占着牡丹的芳名。诗人不满于白牡丹受到的冷遇,也是愤懑自己的遭遇,这世上指鹿为马,不见东宫白赞善还被唤作朝官,诗人爱憎分明,借白牡丹讽刺世情。

白居易还有《惜牡丹花》二首,其一为“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其二为“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满园牡丹红艳似火,晚来时却只剩下两枝残花,诗人从这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明朝如果起风,这满园的极盛的红牡丹即将会被摧残殆尽,只有珍惜如今的时光。果不其然,到第二首就是描写暮春时节,冷风凄雨牡丹花纷纷飘落,随风散去,就算是晴天落花仍旧让人惆怅,更何况如今被风吹雨打掉进泥土呢。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但诗人的情绪明显没有停止,而是随着风、随着雨越来越飞散,花是如此,人也是吧,诗人感伤自身际遇,不由露出飘零之意。

除了牡丹,洛阳还有其他种类的名花,只是牡丹是称不上花城的。白居易《洛城东花下作》中有“记得旧诗章,花多数洛阳”之句,可见洛阳自古时便有花城之实。白居易极爱洛阳城东的桃李,“更待城东桃李发”(《赠杨使君》),《与皇甫庶子同游城东》中“绿油剪叶蒲新长,红蜡黏枝杏欲开”之句,更是细致地描写了城东杏花即将盛开的样子。白居易专门从江南带回白莲种子,种到他的洛阳履道里宅院,“吴中白藕洛中栽”(《种白莲》),更是特意写下《感白莲花》。白居易还去洛阳友人家看花,如“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一为洛下客,十见池上花。烂熳岂无意,为君占年华。风光饶此树,歌舞胜诸家。失尽白头伴,长成红粉娃。停杯两相顾,堪喜亦堪嗟”(《樱桃花下有感而作》),可见白居易诗歌中洛阳“繁花”意象之多。

二、白居易诗歌中的洛阳名胜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自夏朝以来,数次修建,多有风景名胜之地,如颇有盛名的洛阳八景:龙门山色、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邙山晚眺、马寺钟声、金谷春晴、天津晓月、铜驼暮雨。白居易也深深地被洛阳城的风景名胜所吸引,多次前往游览,诗歌中更有多处洛阳名胜的意象。

白居易在诗歌中多次提到金谷园,如《和河南郑尹新岁对雪》的“铜街金谷春知否”,《和友人洛中春感》中的“莫悲金谷园中月”,《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中的“惜逢金谷三春尽”,以及《再授宾客分司》中的“六游金谷春”,可见诗人对金谷园的喜爱。

金谷园本身也颇有来历,它是晋时石崇的园子。提起石崇,首先想到的就是石崇斗富的记载,金谷园的修建也是石崇斗富的结果。元康八年(296),石崇因与王恺斗富,便修建了金谷园,坐落在洛阳金谷涧。此后,石崇于金谷园中大宴宾客,西晋名士左思、陆机等人都是金谷园的座上宾,有“金谷二十四友”之称。他们结成诗社,在金谷园中组织金谷集会,留下许多妙笔文章。據《晋书·刘琨传》载:“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正是记载此事。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定居时,也多与友人交游宴会,盛名在外的金谷园无疑是洛阳文人流连忘返之地。金谷春晴能成为八景之一,自然有让人惊艳之处。白居易在《早春晚归》中写道:“晚归骑马过天津,沙白桥红返照新。草色连延多隙地,鼓声闲缓少忙人。还如南国饶沟水,不似西京足路尘。金谷风光依旧在,无人管领石家春。”诗歌描绘了金谷的晚归春景。诗人晚归时骑马经过天津桥,见白沙红桥相映成趣,夕阳照耀下仿佛新景,草地连绵青色延长,缓缓地击鼓声下一片闲适,就像南国水流环绕沟渠众多,不像西京这样路上尘土飞扬,金谷园的昔日春晴风光仍在,但是已经没有石崇管领了,今景犹在,故人已不在了。

龙门山色,也就是洛阳八景之首。伊水从洛阳南郊的两座山之间穿过,又因正对着皇宫,皇帝,龙也,故称“龙门”。还有一种说法:伊水流出两山,就像一条长龙穿门而过,故称“龙门”。白居易就葬在这两座山中的香山,同居一山的还有香山寺,此寺也与白居易颇有渊源,对面就是闻名天下的龙门石窟。

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记》中有“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之言,提到龙门和香山的诗作更是不少,如《同崔十八宿龙门兼寄令狐尚书冯常侍》中的“水碧玉磷磷,龙门秋胜春”,描绘伊水碧泽之清澈,又言龙门的秋天比起春日也是丝毫不差的。在《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中有“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之句,更有《香山避暑二绝》中的“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之句。

白居易在《题龙门堰西涧》中用“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来描写龙门山色。东岸就是香山,西岸即为龙门山,东岸菊花丛丛,西岸杨柳依依。诗人坐船顺伊水而下,见柳色阴阴,烟雾催催,菊花盛开,伊水澄澈仿若琉璃,广阔狭小自有变化,小舟荡荡悠悠地往回飘。除了无事可做、湛然自在的白少傅,这里又有谁来呢?诗人在龙门游玩的闲适心情可见一斑。

隋炀帝在洛阳修建了天津桥,皇帝,天子也,又因为修建在洛河渡口,又为津,故称。后来,经过后世翻新又命名,还在此建亭,更是让此地多了几分文气。晚间皓月当空,空水澄澈,在黎明之前登上天津桥的四角亭,周围洛水环绕,皆可见月,名为“天津晓月”。

白居易在《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中写道:“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此为描写雨过天晴后的天津桥的景致。雨水冲洗过的天津桥,连尘土都看不到,早上太阳出来迎接夏日,晚上夕阳西下犹如晚春;诗人有了兴致,诗歌随口就能吟出,借喝酒寄托百般心绪。白居易更有一首专门描写天津桥的诗—《天津桥》:“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诗人来到了天津桥怎么能不作诗呢?月如神女的弯眉,洛水波纹如同害羞的少女,堤岸弯弯宛然窈窕的身姿,细风微微从柳丝中绕出,露出的草叶茸茸冒头还带着雨水。行人啊,你不要大声呼喝,莫要惊到了树上的黄鸟,使它不再鸣唱。

在《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中,白居易写了“空阔境疑非下界,飘摇身似在寥天”之句,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到了结尾处忍不住感叹“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上阳宫里传来了阵阵晓钟,诗人就站在天津桥头。残月当前,洛水澄澈,空明辽阔,雾霭沉沉,非凡间所有。诗人飘飘欲仙,几乎认为自己身在寥寥天宫,洛水隐藏了星河,初日浅浅映出,烟雾缭绕楼阁,只有朦朦胧胧的影子,在此情此景下应饮一杯酒,这时候才知道世上真的有神仙。诗人对天津晓月之景的赞叹与描写,突破了凡间应有之境,直往神仙幻境上面联想。

在唐朝,洛河之水入城后,弯弯扭扭,几经波折,在南边形成一个洛水池。贞观年间,李世民为了李泰在洛阳和友人宴会游玩,就把洛水池封给他,洛水池就成了魏王池,堤也名魏王堤。堤上种植了长河般的垂柳,夏日阴凉适合游人来此,还种下了桃树,在春天桃花开之时,桃花夭夭,为唐时名胜之一。

白居易有《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冬去春来之时,诗人信马由缰、闲庭信步到魏王堤。可春寒料峭北风凄冷,百花畏寒不敢发芽,春日繁花盛景未曾出现,诗人只能闲悠悠到夕阳西下。春色其实早就悄悄地来到了:你看魏王提的弱柳已发嫩枝,哪怕没有姹紫嫣红,也有绿色萌芽带来了一丝春意。“荡风波眼急,翻雪浪心寒。忆得瞿唐事,重吟行路难”(《魏堤有怀》)一诗,诗人满心惆怅,听到魏王堤下的水声,踌躇停马回头看。诗人见风荡起波涛水急,浪花翻滚让人心寒,想起瞿唐旧事,只能又叹行路艰难。

除了金谷春晴、龙门山色、天津晓月、魏王堤等景色,白居易还有很多提及洛阳名胜的诗歌,如同为洛阳八景之一的平泉朝游。在《醉游平泉》中,白居易说到“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可见他到平泉之多。诗人还在《早夏游平泉回》《冬日平泉路晚归》等诗中提到洛阳平泉。

三、白居易诗歌中的洛阳佛寺

白居易早年的诗歌多为讽刺救世之作,后来经历世事变迁,且仕途不顺,见到朝堂争权夺利,自己又深感年老体弱,儒家给不了他答案,也给不了他心灵的出路,诗人就渐渐转向佛教思想,游览佛寺聊以慰藉。唐朝时,由于帝王崇尚佛教,因此佛教在当时极为盛行。白居易在洛阳广游各大佛寺,寻求心灵的解脱。

在白高来的《白居易与洛阳》一书中可知:“白居易在洛中常来常往的寺院有香山寺、圣善寺、天宫寺、长寿寺等八个寺院及偃师玉泉寺、嵩山少林寺等六个寺院。”同时,白居易在游览时也写下了许多有关洛阳佛寺的诗歌,如《独游玉泉寺》中的“云樹玉泉寺,肩舁半日程”。诗人带着酒独自一人来到玉泉寺,一路上时间流逝,途中树叶相映成影,几只莺鸟啾啾鸣叫,悠闲游览的心情没有得到满足,但春日光景即使走到尽头还会剩下一丝余光。

在中唐时期,河南府有一座玉泉山,山中有一寺庙,为玉泉寺,是郭子仪奉令修建的。白居易有诗《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其中有“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蹋翠弄潺湲”二句,描述了有酒有月还有清风与乐声的景物,又在诗中说自己觉得山中清凉得不像夏日。《大清一统志·河南府》中记载的龙潭寺,应位于今河南府登封城,据说武则天在这里修建行宫于少林寺。

除此之外,白居易还有一些诗歌提到了洛阳的佛寺,如《福先寺雪中饯刘苏州》《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等诗。当然,诗人最喜欢且最常去的还是香山寺,这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记载。

龙门十寺之首的香山寺,建于北魏时期,兴盛在唐时,或者说香山寺也是因为白居易而兴盛。大和六年(832),白居易修缮香山寺,所用资金乃是诗人为好友写墓志所得的润笔费,加上这层因果,洛阳龙门香山寺在白居易心中自然有别于其他佛寺。白居易的诗歌多次提及香山寺,其中颇为有名的就是他的《香山寺二绝》,其一为“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其二为“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其一中,诗人说山中空寂飞鸟入云往复,自己闲悠悠地想起家里有一满架的书,这大半生的生计都入了香山寺;其二描写了岩石上松柏如盖,坐在石头上见潭水倒映着月光,能和白云泉水结缘入另一重境界,下辈子就来香山做个僧人吧。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香山寺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白居易与洛阳有着极深的渊源,他一生中创作的许多诗歌意象都与洛阳有关。诗人流连忘返于洛阳的名胜古迹、繁花佛寺,并在诗歌中多次提及,甚至在诗中表达过想要在洛阳中隐的愿望。白居易在自己的晚年实现了这个理想,他在洛阳半官半隐度过了自己人生的后十八年。诗人晚年的思想与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进而在诗歌中表现出他对洛阳的独特情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