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山水田园诗审美魅力的赏析

时间:2024-05-04

刘铭阳

根據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可知,山水田园诗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并不偶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和文学发展因素。从社会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发展并不稳定,士大夫不再是统治者的宠儿,而是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人们出于本能走上归隐之路,山水田园成为他们的理想居所。从文学发展角度来看,在出现山水田园诗歌之前,已经存在隐者击壤之歌和张衡的归田之乐,陶渊明等人更是将其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山水田园诗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充分展现了不同时期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使中国文人形成了一种傲立于世俗之外的山水品格。

一、发展轨迹

(一)秦汉诗歌

《诗经》和《楚辞》虽然是秦汉之前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描写了大量的自然景色,但其本身并不具备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性。在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出现专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直到汉朝末期,曹操的《观沧海》才为诗坛献上了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将自然环境看作是审美客体,其诗没有主观抒情,只进行客观描写,最终沧海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在文学史册上有着沧海吞吐日月、囊括星汉的壮阔画面。

(二)晋宋时期

真正将自然山水看作独立审美的目标,重点描写自然山水画面的是在魏晋六朝。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可知,魏晋六朝处在政治混乱阶段,人们的思想意识越发开放,朝代更替速度越来越快,朝不保夕的悲哀生活衍生了大量意识觉醒的诗人,他们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远离社会动荡,选择藏身在山水林木之间。在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诗人看到了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山水之美,苦闷和恐惧的情绪在青山绿水之间得到了释放。比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他们将静谧山林和悠闲田野当作描写对象,充分表达了对安逸平和生活的向往。其中,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人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描绘的山水景象大都表现了对淳朴田园生活的喜爱,展示了守志不恶的高尚节操,这些描绘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等级观念深远的社会环境中非常可贵。而谢灵运描绘的山水田园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一统天下的局面,全面扩展了诗歌撰写题材,持续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变得更加成熟。

(三)唐代盛世

到了唐代,中国山水田园诗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初唐时期,王绩摆脱了齐梁宫体诗的华而不实后,开创了率真淳朴的健康诗风;上官婉儿创作的四言、五言、七言山水诗,清丽可喜;张说的山水诗深沉有气势;诗僧王梵志则运用朴素田园诗来诉说佛理。从历史研究角度来看,他们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歌繁盛发展的开创者。之后的王维和孟浩然在继承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传统后,为山水诗开创了全新境界;李白的山水诗充分表现出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将自然山水看作是自己的情感寄托,更加注重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中,诗人的自我意识不再隐匿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积极表现出来。

(四)宋代及以后

到了宋代,山水田园诗虽然拥有抒情、写景、状物、叙事等多种形式,但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远远不及唐代,大部分诗人都是运用五言近体表达孤高洒脱、才情高远、隐于山林的思想情感,写出了大量喜闻乐见的律联佳对,如陆游、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在山水田园诗中有诸多造诣,但杨万里和范成大等人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全新思路。其中,杨万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运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最终运用丰富的语言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来;而范成大则创作出具有多侧面的立体诗歌,充分结合了风俗画和风情画,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在南宋时期,以江湖诗人为代表的群体撰写了大量自然小景的山水诗,但大都以闲情逸趣为主。直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因资本主义的萌芽而逐渐走向衰退。

二、品格赏析

(一)闲雅之风

玄学更加注重自然而然的虚静和无为,很难与现实生活融合,因此在玄学盛行期间,并不利于士大夫的个性发展。比如,在秦朝和西晋时期,前者直接威胁着士大夫的生命安全,而后者让士大夫的品质粗俗化;而东晋属于反思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后,士大夫逐渐认识到要有节制地实现自然而然,并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并确定了闲雅风度。儒家思想虽然更加注重社会责任,但也没有忽视个人修养,其属于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内容。玄学在借鉴儒学这部分准则时,为士大夫的个性发展寻找了明确方向。比如,嵇康、阮籍等人就是结合儒学思想修养身心,缓解内心深处的痛苦;陶渊明则更加喜爱琴书,他的最终目的都不是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而是颐养身心,享受闲暇时光。除了音乐、琴书,士大夫还发现山水也是表现闲情雅致的绝佳元素,不管是亲近自然还是走向山水,都可以更好地感受玄学的号召,但在山水田园中,陶冶情操则源于《论语》。根据《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等人的对话可知,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更加充实了人们对玄学虚静的追求,自然万物不再是玄学家的修道工具,而是士大夫抒发情感和表现性情的重要依据。

(二)恬寂之境

从本质上讲,玄学就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会运用“名师就是自然”的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以此处理儒家思想带来的文化危机。但是,在这种政治局面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士大夫在积极追求社会价值时受到了诸多阻碍,玄学通过内转从政治哲学转变为人生哲学,庄子提出的“尚静”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庄子在树立已进入观物的心境后,摒除了世间万物带来的干扰,能让士大夫摆脱世俗功利带来的影响,准确掌握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山川河流还是树木草地等,本身都具有独立的意志和情趣,其充分展现了自然环境的自由意志;客观事物的特殊情境可以唤起人类心灵深处的情调,而这种内容和自然情调是相互对应的。玄学提出的虚静观引发了山水田园诗中的审美情感,已成为表现这类诗歌的重要意境,如陶渊明在诗歌中充分表现了心地之境;谢灵运更加注重表现出虚静恬淡的观物心境;王维则注重在诗歌中营造秘境的氛围,表现出脱离世俗的自在心境,这样更容易体会自然环境中的动人时刻。

(三)空灵之美

在玄学逐渐占据主导位置的情况下,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已经流传到中国,因为与儒学的入世情怀相互抵触,所以当时的传播速度并不快。但是,在盛行玄学之后,佛教因为和玄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得到了当时士大夫的关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僧人和士大夫之间的交往越发频繁,但佛学并没有对山水田园诗产生深远影响,士大夫只是结合佛学理论进行思辨探讨,并没有产生情感寄托。比如,陶渊明和谢灵运在诗歌中不仅从客观角度表现了缘起性空,还从主观方面肯定了智慧能洞察这种性空,两者整合到一起形成了空观理论。由于这种理论和玄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士大夫内得到了广泛流传。王维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徒,并没有将宗教看作自己的个人追求,而是对超脱尘埃之外的精神境界有兴趣,因此其所描绘的山水田园景象具有蓬勃生机,并由此带来了无限趣味的审美感受。

三、审美魅力

中国众多优秀的古典诗歌运用了强烈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简洁语言中高度呈现了社会生活现状和人们的理想追求。唐代作为历史上文化、经济、政治发展最为繁盛昌荣的时期,不仅继承了前人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运用艺术手段呈现了社会各阶段人类的生活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因此可以将整个唐代看作是一部生动的艺术历史。唐代诗歌的题材比较广泛,包含内容较为丰富。人们在欣赏唐代诗歌作品时,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盛唐时期的精神文化,感受诗歌中表现出的生活美和艺术美。其中,王维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有很多佳篇丽句在世间流传,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独特的山水田园思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诗中有画”,他不仅能精细地刻画完整的山水意境,还会呈现蕴含丰富哲理的艺术思想。同时,王维还深受佛教影响,将禅意渗透到山水田园诗中,形成一种高度进化和空灵自然的境界。阅读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其中蕴含的和谐之美。因此,笔者接下来将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为例,探讨其中蕴含的审美魅力。

首先,色彩美。大自然本身拥有多种色彩,在诗歌绘画中也需要借助色彩来塑造美丽。诗歌作为独特的语言艺术,虽然无法像绘画一样,直观地利用色彩表现事物,却可以运用代表或暗示颜色的文字进行临摹,以此引起读者对色彩的想象。王维是这种描写方式的高手,在诗歌当中经常会运用光线明暗、色彩深浅、冷暖区别来表现不同的景色变化,真实细腻地呈现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可以感受到更多的色彩之美。比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綠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诗人利用红色和绿色之间的对比,表现出非常明媚的春色,同时在诗的后两句还增加了翠黄、粉白等中间色彩,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以此呈现多色彩调和的效果。这首诗在千百年来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正是因为诗歌中所描绘出的色彩美和画面美。

其次,构图美。所有艺术画面都需要进行有效构图,而王维非常注重描写事物之间的关联,擅长处理画面的虚实变化,让诗歌拥有一定的构图美。虽然画面格局有极大差别,但诗人在构图时遵循了醒目和协调的基本原则,不仅保障了画面具有变化的特征,还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两者相辅相成才呈现了更加和谐的山水画面。同时,王维诗歌还具有独特的虚实结合画面,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虽然只描写了诗人劝友人再喝一杯美酒,却表现出诗人对朋友远走边塞的关心和感慨,将读者带到边塞沙漠的无人境界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艰苦征战和生死未卜的伤感之情。这种以实景描写引出虚构境界的诗歌内容,更能带给人一种独特的享受。

最后,音响美。王维如同画家在观察事物时拥有独特慧耳,最终所呈现出的画面具备音响之美,如说蝉声悠悠、黄鹂嘤嘤、泉水潺潺等,这些是他以音乐家的身份捕获的自然景观,能让整个诗歌作品变得清脆响亮。其中,山泉、松林、竹子是王维的喜爱植物,经常和声音同时出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诗人利用声音来描绘松竹的纯净,这和泉水形成了统一,真正达到了以静为动、以无声为有声的描绘效果。同时,为了创造更加精美的山水园林画面,王维将大自然中蕴含的丰富音响和景色结合到了一起,最终呈现出具有生活趣味的艺术境界。在中国山水田园诗中,王维的艺术成就得益于他的多种艺术才能,不仅向读者呈现了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还塑造了悠远高深的诗情画意,在中国山水田园诗歌作品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山水田园诗从产生到现如今,其一直与隐逸思想具有紧密联系,因此遗世之情是这类诗歌的主要旋律,为士大夫们提供了追求个性人格的主要动力。由于社会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诗歌表现的重要层面,因此送别、忧伤、讽刺、比喻等内容逐渐被诗人融入诗歌的表现领域。从政治角度来看,诗歌要具备反映现实的基本功能;从艺术表现角度来看,诗歌则展现了士大夫们对个性精神的美学追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