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陶渊明酒诗研究

时间:2024-05-04

占曼远

中国文学史上酒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将酒与诗完美融合的第一人。酒不只是陶渊明抒情写性的工具,更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借酒诗来表达自己难以言说的意志,并从中获得人生乐趣。本文首先确定了酒诗的定义,梳理了酒诗的发展历程,并对陶渊明酒诗的创作状况进行了基本概述,其次整体分析了陶渊明酒诗的思想内容,最后分析了陶渊明酒诗的独特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继陶渊明以后,有关饮酒的文学作品洋洋大观,陶诗特有的饮酒精神也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典范。

一、酒诗界定及陶渊明酒诗发展概况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注:“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从古至今,酒一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酒还承载了社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李婷在《王绩饮酒诗研究》中写道:“须有描写饮酒的行为,而诗情又须是因酒而发……酒与诗不是简单的描写与被描写关系,诗中之酒已经成了诗的有机体的一部分。”李继红在《陆游巴蜀酒诗研究》中也说:“酒诗,是指客观媒介的酒与诗人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创作的诗歌。”这两部文献都对“酒诗”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或写景,或叙事,都是诗人以酒寄情,展现自己的精神境界。

《诗经》中直言酒的诗作有八十多次,大多是对祭祀和贵族宴饮的描述,如《丰年》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丰收之年,人们以酒祈福,并向祖先表达感激之情。再如,《宾之初筵》中的“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人们往往借酒体现礼法有度,颂扬守礼有序,彰显人的道德风范。

魏晋时期,酒诗增添了诗人的个性化色彩。东汉末年,面对黑暗的政治斗争,饮酒成为人们逃离现实的享乐方式。《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如饮美酒,被服执与素”的句子,还有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醉非真醉,酒实则为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开辟出一个“世外桃源”。诗人借酒来逃避黑暗现实,抒发真实情感,释放被压抑的心灵。魏晋之后,酒诗形式更为丰富,内容逐渐突破敬天祭祖、礼法等级的范畴,其蕴含的情感也趋向个性化,以更加生动亲民的形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陶渊明酒诗创作

(一)陶渊明酒诗概况

酒诗在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中占较大比例。逯钦立在《陶渊明集》中做过统计,陶渊明现存诗文一百四十二篇,凡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是诗人在初夏耕作之余,边畅饮边读书之作。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来说,陶渊明酒诗的数量又增加了不少。所以,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记载:“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可见陶渊明对《诗经》必是烂熟于心,他对《诗经》中关于酒的诗句都有所吸收。《南有嘉鱼》中有“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鱼丽》中有“君子有酒,旨且多……君子有酒,多且旨”,《氨叶》中有“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陶渊明的酒诗便继承了“有酒”二字,《停云》中有“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移居》其二中有“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饮酒》其三中有“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小宛》中的“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和《荣木》中的“志彼不舍,安此日富”中皆以“日富”代酒之意。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并序》中的“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来自《蓼莪》中的“瓶之罄矣,维罍之耻”;《停云》中的“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就出自《七月》中的“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游斜川并序》中的“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来自《楚茨》中的“为宾为客,献酬交错”。

陶渊明酒诗还受《古诗十九首》和建安风骨的影响。陶渊明《游斜川》中的“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岁暮和张常侍》中的“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己酉歲九月九日》中的“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都是诗人在饮酒过程中回归到对生命意识的思考。

酒诗中的“酒”在陶渊明之后真正地脱离了敬天祭祖、维护礼法、巩固统治的固化角色,仅以愉悦人心、寄托情感的意象出现在诗歌创作之中。在陶诗中,酒不再是统治者们维护统治的礼法工具,而是超越阶级等级的能够抚慰人心的佳酿;不再是为了象征社会地位应制而生的虚荣攀比物,而是单纯地寄托主体意志、抒发个性情感的真挚对象。陶诗中的“酒”从上层社会下移到百姓的平凡生活,真正成为酒本身。

(二)陶渊明酒诗的思想内容

1.自我抒怀

陶渊明的酒诗并不只描写饮酒过程,它还表达了鲜明的饮酒精神。陶渊明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展向世人,寓深沉于平淡,使饮酒诗真实自然而又悠远深邃,如《饮酒》其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陶渊明因为建功立业的抱负出仕,而后又因其孤傲高洁的性情隐居。他的性情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理想在乱世之中无法实现,只好选择追求内心的宁静,归隐于田园的一隅。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十分自得。他在隐居生活中也不忘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自我价值。《饮酒》其五中,他以幽美淡远的文笔写了自己归隐后的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现实与理想相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存,其任性率真的诗酒人生也为失意文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生范式。

2.人生哲理的思考

陶渊明并不是课本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他也为生存纠结过。陶渊明曾想过一展宏图,但残酷的现实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经过反复不断的抉择,他最终放下了仕途作为,彻底弃官归隐,去追寻心中的理想生活。

自汉武帝以来,统治阶级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陶渊明则不以为然。他在《饮酒》组诗中对人生的兴衰、生死、善恶因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借助典故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如《饮酒》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陶渊明从邵平的人生转变,得出了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是变化不定的。陶渊明并没有对此大加感叹和伤怀,而是以“一觞酒”化解了种种惆怅,展现了他不慕名利、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和豁达的心境。

陶渊明在死亡问题上也有开明超然的态度,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诗人与友人在墓地欢游,并开怀畅饮,足见他对生死有了独特的感悟。生和死本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委运乘化、及时行乐,平和地面对死亡。《连雨独饮》中有云:“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他不相信道教的长生不老,看透了神仙之说的虚妄,对死保持沉着、超然的态度。同时,陶渊明也不极端地恶生厌世,而是寻求悠然自在的生活,力求摆脱声名的束缚。陶渊明的生死观成功化解了魏晋时期长期苦恼士人的生死问题,促使魏晋士人在生死观上的进一步发展。

3.田园生活

陶渊明超越了自己的阶级属性,真正放下了士大夫身份,以劳动者的身份躬耕田园,并以诗人的目光发现劳动和田园生活的美感,在劳动中探寻生命的意义。诗人的田园劳作诗弥漫着劳动之后的成就感和内心的愉悦自得,散发出浓厚的闲适情调和生活气息,如《庚戌岁九月于中西田获早稻》中的“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陶渊明自斟自饮,体会到自由与劳动的双重快乐。同时,陶渊明还直面农村生活的萧索与个人的困顿,他不但真实刻画了劳苦人民在战乱和自然灾害中水深火热的生活,还坦言自己生活中的困顿与艱辛。诗人晚年有过乞食的经历,他在《乞食》中写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诗人无法维持生计,穷困潦倒至乞食的地步,拙于言辞、万般无奈。而在得食之后,他又有了畅叙饮酒的快乐。

陶渊明的饮酒,是劳动后“杯尽壶自倾”的闲适,是生命张弛有度的律动。他在劳动中更加真切深刻地感受到百姓的艰难与困苦,并体悟大自然的美感与理趣。陶渊明的归田是追求本性的选择,他在观照自然的过程中探寻人生的意义。在饮酒诗中,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民百姓并无差别,带月荷锄、夕露沾衣,他以一颗朴实无华的心去体会着农民的悲欢离合。

三、陶渊明酒诗的成就与对后世的影响

(一)陶渊明酒诗的成就

“古之酒人,当以渊明为最,太白次之,若阮籍刘伶,直是沉湎酣身矣。”(宋咸熙《耐冷谭》)有人认为,陶渊明是古代酒人之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酒诗的纯、淡、真。

陶渊明酒诗之纯体现在他在酒中实现了“君子固穷”的操守。陶渊明喝的酒都是自己酿制的,其中大部分都是浊酒,甚至常常无酒可喝,如《拟挽歌辞》其二中的“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诗人感慨酒杯已空而无酒可饮,想象着春醪发酵的时候上面还有浮沫。

宋人苏轼在《评韩柳诗》中评价陶诗的冲淡之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其酒诗平和冲淡、富有韵味,通过白描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意境,没有一点儿斧凿过的痕迹。“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九日闲居并序》)两句,诗人整理衣襟,独自陷入深思。他是独行的饮酒者,没有雕栏玉砌,也没有翠围珠裹,常常质朴地沉醉于自然风光之中,在自由之中表现了最单纯的诗人气质。

陶渊明酒诗的成就还在于其真。其率真自然而不违背本性,常诉说真意。《饮酒》其五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此处的“真意”即“归意”,飞鸟归林,人亦如此。《乞食》中的“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即使要出门乞讨也无法阻止他弃官归田,表现出一个毫无矫揉造作、放怀饮酒的旷达形象。

(二)陶渊明酒诗对后世的影响

据统计,唐诗中涉及酒的诗作有六千多首,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在这众多作品背后,陶渊明的酒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改变,陶渊明的酒诗也成为文人热烈追捧的对象,其精神层面的深远意义更是他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其后的酒诗创作当中,诗人或是不屑与世同流合污,向往陶渊明恬淡自由的田园生活;或是在怀才不遇时引陶公聊以自慰,抒发内心的愁苦。不论是何种情境,后世文人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融入酒诗创作之中,使其诗具有了独特的人生志趣与理性精神,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李白、欧阳修等诗人都曾效仿过陶渊明饮酒赋诗,苏轼、郝经等诗人更是创作了大量的诗和陶诗相照应。陶渊明的酒诗无疑是后世酒诗创作的卓越典范,其对中国古代酒诗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陶渊明的酒诗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日常生活,还描摹出了他痛苦又超脱的精神世界,以平淡之语传真挚之情、述深刻之理,情理交融,使其具有永恒的哲学价值。他辩证地承袭了《诗经》及魏晋时期酒诗创作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传统,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哲学思辨等无形之物融于酒中,在饮酒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与处世态度。陶渊明独具一格的酒诗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其促进了中国古代酒诗创作的成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