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佳熠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人的行为与选择,都是有其目标的,而目标又有高低之分。高的目标包含了低的目标,这样就有了等级之分。亚里士多德把美好的事物划分为三个层面:外在的美好,肉体的美好,心灵的美好。[1]所谓外部的好,就是人们对于外部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利,名望等的追求;肉体的美好是个体对自己真实存在的一种探求,如身体、健康、美貌;心灵的美好包含了逻各斯(在此,“逻各斯”大体上指的是理智)与非逻各斯(情绪化),这两个层次分别与理智与道德相对应。这三个层面的善行,应按顺序递增,而心灵的美好,则是三个层面中最高、最真的。幸福就在内心的美好之中,但是幸福的实现还必须有外部的美好作为部分的前提。
了解了最高善,哪一种科学才能与之相应呢?答案在于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最高级的科学,也是最有权威性的科学,其他科学都是为政治科学服务的,很多科学都是政治科学的一部分,所以政治科学的宗旨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宗旨。政治科学是为上层社会建筑服务的,而在古代希腊,政治科学是由城邦统治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说:一切社会形态都是为了行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那最高的社会形态,一定也是为了善业,这个最高的社会形态,叫做‘城邦’,说明城市与政治团体,也是为了达到最大的善。[2]在古希腊,一个城市国家比个人家族更优越。可以说,城邦最高善,就是全体市民与城邦的福祉,而不只是个人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目的论”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幸福”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幸福”为至高无上的善。[3]由此,我们可以肯定亚里士多德关于所有现象的理论,即“四因论”,即物质性、动态性、形式性、目的性等,而目的性是最主要的。每个技术与研究,以及每个行为与选择,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在他的思想中,善被看作是世间万物都要追求的目的。他相信一切行动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某种善(也就是具体的善,具体目标)。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技能,不同的科学。他们的目标也各不相同。比如,防身术是为了防卫和安全,医学是为了患者的健康,厨艺是为了美食,化妆是为了美丽,投资是为了增加财富。
而且,对这些善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仅仅是为了更高层次的手段,其中一些只是一个目标,但是他们也可以用来行善业。举例来说,建造船舶是为了航海,但是船舶同时也是一种航海工具,一种高级善。一切高级目标都包含低级目标-海运就是船只和造船业。善并非没有限度,并非没有尽头,而是以最高善的形式而存在。最高善是一种具体的善的累积,它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实践而获得的、具体的善。最高善意味着什么?哪种好的品质可以到达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善”,是一种宽泛的善,是一种为了实现更高的善而对自身进取的善。他把善认为是众多目标的总和,因为人的行动都有它自己的目标,所以它们就构成了一条很长的目标链条,而最高的善又是全部目标链条的顶点,所以,这一链条就不再是无限的了。[4]
这和柏拉图关于“善”的学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部分人看来,最高善并不是财富,欢乐,或者名声,而是一种幸福。他相信,在金钱、欢乐和名声以外,存在着更高的善。在这一点上,没有别的更高的目的,而这一点就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最高的善。
健康是快乐的先决条件,人生所有快乐都是以生命为基础的。人是由质料和形体构成的,肉体是质料,是人的生存之本。人若无肉身,便无魂。对于每个人而言,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最根本的物质财富。举例来说,病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健康,再多的财富和欲求也毫无意义,更谈不上幸福。因此,健康的身体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个人获得幸福的保证。健康是幸福的起点,是幸福人生的基本物质保证。
亚里士多德相信,中等程度的财富对人来说是一种幸福。但是,财富不等于幸福。[5]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终日奔波于对幸福的追逐之中,以求获得更多的财富。但是,由于这种盲目的劳作,导致了自身在精神上的匮乏和空虚,造成了种种现实的迷惘。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把目的与方法颠倒过来,而财富只是一种获得幸福所必需的手段,它只是一种工具。那些聚敛了财富的人们不得不受强制而生活,很显然,我们所寻求的善并非财富,而是一种有益的事物。亚里士多德主张一种思辨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财富应该适度,太多或者太少,对幸福的获得都是不利的。因此,当你有足够的幸福时,你可以活得符合德性。过多的财富只是一种负担,未必会带来幸福。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理性,这种理性使人由“偶然性”变成了具有“必然性”目的人。人的生存意义不仅在于活着,而且在于人的理性灵魂。理性是神的,唯有神才能使人达到完美的自身认知。人被分为神的理智和人的本性。对人而言,人生最大的快乐生活就是幸福。思辨是最好的,最经久的,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认识到自己,做一个最能自我满足的人。亚里士多德强调对理性的运用,主张以一种思辨的方式活着。[6]
人人都在寻求幸福,却无法选择幸福。因为这不是一个能够达到的目的,也没有办法达到。要使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必须要有恰当的选择,并要有良好的执行行为。理性能给人以正确的抉择导向,并能使人在抉择中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途径与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幸福。如何把潜在的资源利用变为现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不但要有德性,还要会运用德性。不然,纵然有德性,生活也没有什么意思。幸福是一种可实践的善,它必须经过理性的运用才能实现。亚里士多德主张将诸德结合起来,即所谓的“中道”。在现实的、感情的问题上,人要学习如何取舍。过分或不充分都是不对的,要有节制才对。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是善,而他们则是最有益于我们的外在善。他在书中对“友情”的定义,和我们现在对“友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希腊城邦里,友情是指任意两个人在任意一个群体里的一种关系,即任意两个人,而不论在任意一个群体里有何种实际的相互作用。那种感觉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博爱相似。在希腊城邦,虽然各个族群之间的人际关系千差万别,但是人们对这种人际关系还是有某种感情的。亚里士多德对“友情”的论述,对希腊城邦人的各种关系,从家族到社会,都有一定的启示。他相信,人从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物。离开朋友,就无法生存。爱朋友,就是爱你自己。友情基于对自我的热爱,是自爱的延伸。
亚里士多德相信,友情是对人的一种外在善,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生命中没有一个朋友。友情是基于共有的东西,即友情是在共同性的。亚里士多德把友情划分为“善友情”“快乐友情”“实用友情”三类。在这些友情中,善的友情是最长久的友情,它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样的友情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客观的认识自己。一个人若无良友,便无法更好地认识自己。其他两种友情是由各种偶然因素造成的友情。快乐友情是基于能从对方得到乐趣,而实用友情则是以能从对方得到益处为前提的。他们喜欢朋友,并不是由于他们是那样的人,而是由于他们对别人有帮助,给别人带来快乐。
亚里士多德是不会拒绝低层次的友情的。他认为,友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友情最纯粹,最持久。善的友情总能使双方都感到愉快,他们能与对方共享各自心中的喜悦。快乐的友情与实用的友情对我们的生活同样重要。人都是政治生物,都处在一张互相联结的关系网之中。他们互相需要,互相证明着对方的价值。友情意味着,我们应该珍惜朋友身上的美好品质,向他们学习,并且和他们保持长久的活动。幸福存在于我们的活动中。所以,不管是实用的,快乐的,或者是善的,朋友都是外在善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特有的行为而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德性的培养来自实际的生活,而必须首先运用于实践。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是靠着正义的事变成正义的人的;做了有勇气的事情才会成为勇敢的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某种德性。幸福是无法选择的,只能靠正确的选择与积极的行动来获得。人的天赋能力是我们生来就具有的,就像身体中不经任何训练就自动产生的不同器官的功能一样。唯有德性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幸福是一种积极的合乎德性的行为。人要注重发挥自己的理性,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自觉地把自己的潜能变为现实。
理性是人的本性,是人的独特之处。人的欲望是有理智的,但是人还是要遵循理智的指引,去做对的事。人们应当学习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且选择正确的方式去实现它们。不然的话,一个人纵然再有智慧,他也不过是个奸诈之徒;即使意图再好,但如果不能用适当的方法,那也是白搭。所以,要做“好人”“过好生活”,就要以“善”为本,主动地参与到生活的实践中去,以实现生命的价值。怎样才能在不同的人生情境中运用德行呢?亚里士多德相信一个人应当学习如何在现实与感情之间作出抉择。
人的技艺与能力会对我们能否得到幸福产生影响。亚里士多德说,把事情计划安排得很好,这是一种愚蠢的思想。但在真实的生活里,由于其中的各种因素实在是太多了,计划也就没有什么用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完成某一角色所具备的德行,其准则并不是以扮演这个职位的人所宣称的素质为基础,而是要以他所宣称的特殊成就为基础。这是一种技巧和快速的能力、一种即时的判断、一件事对你来说最好,然后去做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求生本领。
所以,我们要继续学习,不能只从书本上学到基础,更要观察生活做到细致入微,以求生存。而且,我们每天都要多加练习。幸福是一种实践,而非我们心中的臆想。唯有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人的行为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目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达到目的。所以,人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以保证自己的生存需要,才能获得幸福。人类是一种以人类为主体的政治动物。没有了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他们就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所需,更不能在生活中生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不同的人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幸福。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类:“享受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冥想的生活”。享受的生活不过是快乐的奴隶罢了。而爱慕虚荣的人,视荣耀如幸福,往往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他们所追寻的荣耀,都是他人给他们的,他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保证自己能够获得。当某种东西可以被别人剥夺时,说明这个东西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最大的幸福就是对人生的思辨。因为它最纯粹,最持久。想着目的而不受外在的约束,你就能得到最大的幸福。享乐人生与政治人生都是以物质财富为目标的,它们都是短暂的,并非长久的,因而不能被称为幸福。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过着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同样是公正的,人人都享有同等的追求幸福的机会。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认识,促使人们去追求“幸福”,这对于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是很有价值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念虽历史悠久,但在今天,他的幸福观念的建构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里,很多人都在热切地渴望着幸福,但是也有一些人感觉到了心灵的空虚。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失衡中,人变得更加迷茫,甚至到最后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念为多数人所认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很好的指导性,它对于我们如何建构我们自己的幸福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虽然我们的人生很精彩,但是我们要明白,幸福才是终极目标。我们要将“幸福”和“道德”结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理智地面对现实,抛弃“不现实”的奢望,在“中国梦”的道路上扬起风帆,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念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幸福观念的建构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里,很多人都在热切地渴望着幸福,但是也有一些人感觉到了心灵的空虚。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中,人变得越来越迷茫,最后甚至无法理解幸福到底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为多数人所认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很好的指导性,它对于我们如何建构我们自己的幸福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虽然我们的人生很精彩,但是我们要明白,幸福才是终极目的。我们要将“幸福”和“道德”结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理智地面对现实,抛弃“不现实”的奢望待,在“中国梦”的道路上扬起风帆,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