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全育人”理念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4-05-04

李舒萍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他们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就业环境。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推行三全育人建设,高校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

“课程思政”是高校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创新的一种方式,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它是高校在教育中探索新思路、采用新方法的实践创新。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和特点

“三全育人”是指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人育人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价值观,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育人: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以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环境。

全程育人:强调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各个阶段的全面发展。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注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

全人育人: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社会中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在实施“三全育人”理念时应将整体教育目标放在首位,全面考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综合性因素,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环境;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教育、发展支持。追求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包括知识广度与深度、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塑造,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高等教育“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

尽管在高等教育阶段,“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和目标会有所不同,但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提高育人效果

“三全育人”强调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而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教育内涵

“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改革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全面育人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想品质的统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3.促进学科交叉与综合能力发展

课程思政改革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例如用大局观、生态学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去考虑设计的问题;运用社会学知识去调研和解读使用人群需求;了解项目落地需要处理的水文、生态、材料等实际问题等,将思政融入生活,多学科融合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格局。

由此可见,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改革相辅相成,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育人效果,促进设计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能够在环境设计领域中积极应对挑战。

1.强调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

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环境设计课程中,通过引入哲学、伦理、美学、文化等人文科学的知识,将思政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思考人的存在、社会伦理、审美价值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艺术家思维和人文关怀,在环境设计实践中能够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实践、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环境设计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环境设计领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参与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意识。

3.探索多元文化与跨学科融合

教学内容设计上引入多元文化和跨学科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环境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同时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如建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4.培养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环境设计案例、政策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让其能够从多个角度和来源获取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时加强批判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一是培养优秀的育人师资队伍。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建设一支思想有深度、业务技能精湛、德育教育双重高度发展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在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应注重培养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育人能力。教师要具备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辨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训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思政理论融入日常的教学和育人过程中。使其成为具备全面素养和育人能力的优秀教师。在课程建设期内,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最新成果,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

第二是基于价值导向改进课程目标并修订课程大纲。在课程目标中让思政内容从平时教学的隐性元素变成显性元素,围绕学生发展将思政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其他目标并行,将价值观念的塑造作为设计的重点内容。突出教育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有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构建一个综合而多元化的环境设计类课程育人目标,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1]。提升环境设计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核心的价值导向,指导课程目标的修订,并将其融入课程大纲中。重新设计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导向。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三是以协同育人为方向深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课程育人目标实现的支撑,协同育人是课程内容设计及深化的方向。需要明确课程的核心主题和培养目标,确保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贯穿整个课程[2]。对课程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确保重要的思政内容得到充分传达和强化。同时将实践教学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将课程思政内容与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互为补充,打造有深度、有广度的魅力专业课堂。可通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收集同行专家意见,优化思政课程内容,将育人元素贯穿于课程的每一个模块,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第四以德育为核心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全过程育人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而不仅仅关注结果。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例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关注,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项目化教学以明确的任务目标为导向,将思政教育纳入其中,以任务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实现设计理论的应用,通过不断探索来巩固学习成果,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对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实践经验。此外,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发展,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最后,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是激发“全员育人”主体自觉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估课程实效。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评价,包括小组讨论、项目调研、考核等,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对教师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包括同行评审、学生评价、教学观摩等方式。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收集他们对课程思政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或系部进行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和改进评价体系,提高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评估学生和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表现,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全员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学生和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五、课程思政实践案例——“城市广场设计”课程

1.课程建设融入“三全育人”理念建立课程思政目标

城市广场设计这门课程要加强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团队根据学校2022版课程教学大纲模板进行了融入思政教学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课程教案、全新课件的制作,并对线上线下课程设计方案进行梳理,使其更加符合我们当代高等教育的需求。

2.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改革策略在思政内容选择、教学培养方式、教学评价方面重点开展教学实践。

(1)思政内容选择与融合

在将“课程思政”与城市广场设计课程融合时,从爱国主义、文化自信、专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元素挖掘(图1)。

图1 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思维导图

首先,爱国主义元素主要是导入红色文化,深入学习革命历史和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解读国家政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树立关注社会发展的设计意识。其次,文化自信元素重点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广西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和多元文化包容心,并能将文化因素融入城市广场设计方案中,展现独特的地域特色。再次,专业素养部分将当今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与课程融合,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匠人精神强化学生设计创新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2)混合式教学方式

利用智慧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包括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作业讨论和点评,寓教于学,强化思想政治内容的传达。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入项目式教学,带学生现场调研广场项目,自主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拓展外围知识,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3.课程评价与教学改革成效

城市广场设计课程思政实践已有2年,从全过程育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在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动态、多元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并根据课后学生教师评价及课程评价意见和对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优化。从学生的专业成果和评价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方法表现出了更高的学习热情和认真度,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应对复杂的设计问题,并提出富有见解的解决方案。教学成果除方案成果外,教师微课视频获教育部教学竞赛国奖二等奖。学生设计方案获得教育部设计类竞赛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些数据证明了课程教学的成果和改革预期的达成。

六、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对课程思政的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实践经验和成效,还可以进一步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校内引入更多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丰富环境设计课程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校外加强实践教学和社会参与的环节,将学生与真实社会问题相连接,例如参与社会实践、行业项目、社区规划等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将思政课程与社会服务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将实践项目与专业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可以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