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儒道处世哲学对当代大学生“内卷”“躺平”现象的实践意义

时间:2024-05-04

张赵珊 周和军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204)

一、引言

“内卷”“躺平”这些网络流行词汇频繁出现在以大学生群体为首的青年亚文化圈。在新媒体的辐射扩散下,无意义的内耗、空转式的“内卷”和消极、回避式的“躺平”给个体施加的焦虑被无限地放大,催生着社会的现代性焦虑。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解决。要想破解上述困境,需要在对“内卷”“躺平”追本溯源的同时,探讨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许秋晨、戴钢书(2022)和卢晓雯(2022)分别解读了“内卷”“躺平”的现实表征并从客观环境的营造和价值精神的培育两方面指出规避方法。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宏观角度面向大众提供思想精神方面的整体性指引,鲜有人将目光聚焦于大学生群体并提出具体的方法指导。

鉴于“内卷”“躺平”的亚文化属性,细致的人文关怀是使其回归主流文化的底层逻辑。因而不妨采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两大支柱——儒道处世哲学,进行思想和方法上的引导。

众多前贤曾对儒道处世哲学进行过深刻剖析和现实意义的阐发。陈代湘(2008)提出中国外儒内道的处世智慧表里相辅;周亚同(2013)分析了儒道传统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但目前缺乏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当前“内卷”“躺平”的困境,也鲜有研究儒道处世哲学对于“内卷”“躺平”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缘此,本文基于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采用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厘清大学生“内卷”“躺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下,从“知其不可而为之”和“知其不可而不为”两个角度切入,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辩证地分析儒道处世哲学,讨论如何动态地平衡好二者关系,努力实现儒道处世哲学在当代的创造性借鉴与发展,引导大学生走出“内卷”“躺平”困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心态与奋斗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内卷”“躺平”现象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和实施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关于“内卷”“躺平”的认知和现状,探索考察三个问题:(1)引发“内卷”“躺平”的内外部因素;(2)“内卷”“躺平”的实质性影响:(3)结合调查研究能对“内卷”“躺平”现象提供哪些对策?

本文调查对象为天津外国语大学的200名中国本科生,以线上问卷的形式调研(问卷内容详见附录)。问卷尝试分析不同学习阶段对“内卷”“躺平”现象的看法是否相同;具体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以及是否能有的放矢、找到科学的应对方法。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现象占比与行为选择

在“内卷”与“躺平”现象的占比上,43%的大学生认为二者旗鼓相当,41%的大学生认为“内卷”占比更大。

(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内卷”“躺平”的现象占比

图2 大学生面对“内卷”“躺平”的行为选择

在“内卷”与“躺平”的现象之下有不同的行为选择,(如图3所示)展示大学生的一些现实困境。

图3 大学生认可的“内卷”危害

内卷的危害尽人皆知。(如图3所示)那么为什么内卷还如此普遍?笔者认为:因为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深陷“卷而不自知”的囹圄。

2.当代大学生“内卷”类型的划分

在此,有必要先对大学生“内卷”的类型进行划分。(如图4所示):

图4 大学生“内卷”的典型类型

一是“外显型”内卷,这种“内卷”直接浅显,表现为复杂化的形式主义。例如“论文数量虚假繁荣而无实际创新”“将学习时间长短等同于学习效果好坏的自欺欺人”“刻意进行课堂互动以获取较高平时成绩”。

二是“内隐型”内卷。这种“内卷”相对隐蔽,危害持久。历年考研考公水涨船高的数据背后是相当一部分被动参与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和对学习的不坚定而被裹挟着卷入考研考公的浪潮,并在自身焦虑的扩散下盲目地参与等,这些很难真正促进个人成长成才。

3.当代大学生“躺平”类型的划分

调查发现,大学生认可的躺平现象多表现为:课程成绩只求及格、课业任务能拖则拖、缺乏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

“躺平”的背后是复杂的情绪,对这一现象应该分类解读。(如图5所示),

图5 大学生“躺平”的典型类型

一是“摆烂”式躺平——不采取任何措施控制局面,任由事态往坏的方向发展,是拒绝任何意义的自我放逐。若没有及时矫治,躺平者会习惯性地被消极回避的倾向误导,被惰性思维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1]。

二是“躺而不平”式的躺平。问卷数据显示54.63%的大学生在行为上躺下屈就时会焦虑。他们以放弃和妥协的方式回避压力,利用这样的话语纽带自嘲自解自慰,借机抵抗和反讽“内卷”行为。实际上是“‘不反抗地愤世’的犬儒主义特质”。

三、当代青年群体“内卷”“躺平”现象的生成与影响

在对大学生群体间的“内卷”“躺平”现象建立了基础认知和进一步挖掘后,笔者将视角扩大于社会青年群体,并对“内卷”“躺平”表意实践的发展进程追本溯源,进行跨学科式的思考探寻。

(一)多学科视角下的“内卷”

1.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内卷”语义

“内卷”最初来自康德提出的人类社会的一种进化。随着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中的应用,其意义不断延伸扩展。“内卷化”现象充斥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背后存在着隐层含义和逻辑上的共性:是“事物在外部条件受制约的情况下出现的内部精细化和过密化发展现象,背后潜藏着自我重复、自我懈怠和自我消耗”[2]。

在现代化语境下,“内卷化”现象更多地应用于教育、学术、工作等场景来表示无意义的内耗竞争和非理性的精益求精。我们将把目光聚焦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一代,展现这一群体的“内卷化”(以下简称“内卷”)现状。

2.从唯物史观看“内卷”之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在现代社会文明的演进过程中,“物质文明的进步正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4]。新消费主义、普世价值观和新自由主义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大学教育的普泛化使原有的收入溢价逐渐消失;年轻一代更多感受到的是实现感、幸福感的不足、自我预期与现实状态之间的落差以及持续扩大的困惑和焦虑。这种现代性焦虑在由个体需求与有限资源的矛盾所引发的白热化竞争中被放大,表现为“内卷”“躺平”的现象。

3.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卷”之害

内卷的重复性加剧了对个人精力的消耗,容易让人陷入陀螺式的空转的死循环;低水平的复杂化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让本就有限的优质资源愈发稀缺。内卷的盲目性窄化了个人视野,使个人将关注点聚焦于直接利益,加速了利己主义形式主义等亚文化思潮的蔓延。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只会助推重复内耗的惯性思维,助长焦虑无奈的心态。因而会有一部分人不堪重负选择接纳平庸,使用“躺平”等言语舒缓焦虑表达无奈的同时,表现出安于现状的“躺平”行为。

(二)多学科视角下的“躺平”

1.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躺平”语义

“躺平”的本义是身体平躺的放松状态。在现代化社会语境和新媒体辐射扩散的影响下,“躺平”在话语表达机制上引申为“在社会‘内卷’下,在所承受的压力突破个体心理临界时,选择放弃努力、消极逃避的精神或行为状态”[5]。

2.从现代性与话语表达看“躺平”之状

“躺平”的话语表达是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折射: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众与包括他人在内的周边环境的互动愈发频繁,所接收的信息呈爆发式增长。如果不及时调整就极易处于信息过载、大脑不堪重负的状态和充满压力、焦虑的情绪内耗中。因而很大一部分人会以“躺平”的夸张语言针对其所承受的压力进行情绪宣泄和释放。可见,“躺平”是一种回避式的“软性反抗”,流于表面的个体感受,起着暂时性的抒发情感的功效。然而沉浸于自我构建的“乌托邦”,容易引发更深层次的消极的心理感染。

3.从热力学、哲学、心理学角度看“躺平”之危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薛定谔提出生命对熵增具有反作用的观点[6]。反之,如果不及时干预,即缺失“主观能动性”这个活性因素,就会加速走向无序的必然熵增过程。持续性的“躺平”而养成的惰性思维首先会抑制大学生的“有为”行为,加剧形势的恶化。大学生出于自身的怯懦懒惰和对舒适圈的眷恋更乐意处于被动的受保护的状态,在面对困境时会出现“习得性无助”,即“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的思维定式[7],会致使个体在今后面对很多挑战时都沿用这种思维模式。在他人“有为”行为的刺激下,他们又有可能从躺平坠入内卷的“陷阱”中。

(三)“内卷”与“躺平”的内在联系与因应之道

“内卷”与“躺平”的关系并不是原子式的孤独、脆弱与独立,而是存在着复杂的不确定性: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交织、转换。面对“内卷”,妥协者可能一直内耗,反抗者也可能走向“躺平”。

如果缺乏足够的变通机制,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会影响我们对复杂现象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思考因应之道,我们可以从儒道哲学中获得启发。

植根于天地宇宙,儒道两家各以“天人合一”和“天人合德”的调和折中来回应现实,表现出“为之”和“不为”两种处世态度。缘此,我们立足当代大学生的“内卷”“躺平”现象,探究儒道的互补性及实践意义,为破解当下难题提供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路与方法。

四、儒道处世哲学的比较与正源

(一)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8],由此响应挑战,展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

这里的“不可”更多是“势”上的“不可”,展现的是孔子在战乱时期推行仁政的难度之大,而非“理”上的“不可”。“为之”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不依赖于宗教而依赖于道德的人文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积极入世态度的集中体现。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有着深厚的义理支撑。“天人合德”的使命担当及其引发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文化责任感为儒者的济世行为提供精神动力;“人能弘道”的经验理性支撑着儒者将自身化作影响历史的活性因素与时局斡旋;在追求“外王”过程中名为“内圣”的“内在超越”又使其在不会过分地关注外物,在“为之”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刚健进取、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

(二)道家:知其不可而不为

“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9]由此提倡与道合一,为无为之事,展现出“知其不可而不为”的处世态度。“无为”的行为选择实质是“以无事取天下”,即为以退为进的特殊策略和立足更高层次理性思考的清醒自持;超然豁达的心境是对自我意识的调适;“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的空杯心态是动静平衡的兼顾和灵活机动的调整。这种“不为”的自我保全和自我拯救的道路为世人提供了片刻的喘息和休憩的港湾。

(三)“为之”与“不为”的内在互补与现实意义

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入世态度容易导致“过分拘泥于现实政治和人伦实用”,压抑个性不知变通;高蹈远引、自我保全的出世心态容易使人不思进取离群索居。所以我们不妨借鉴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以儒家思想进取,以道家思想调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因此,笔者将借鉴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立足当下困境,从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指导最有借鉴意义的三个角度出发,辩证地探究儒道处世哲学的互补性及现实意义。

五、儒道处世哲学指导下的应对之策

在“现代性”的危机情境下,如果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即社会制度、教育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来推进社会的结构性调整,“内卷”和“躺平”这两种亚文化现象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消解。然而,这种矛盾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彻底地解决;基于儒道思想与国人的文化基因血脉相融,并对国人的思想行动有着长久的指导意义,本文将辩证地借鉴儒道处世哲学,以应对现实问题。

(一)“内卷”之解

1.打开格局——“为之”的使命感

“内卷”的盲目性在于视野的局限和目光的短视。当我们将目光仅仅局限于自身利益、个人命运和未来前途时,压力和挫折会轻易地将个人击倒。而且如果仅仅是命运的话,可能并非人人都愿意为之奋斗。但知道天命之后便容易把命运转化为使命,进而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因此,不妨援引儒家价值观中的“天人合德”的使命感矫正。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可以首先思考:我能为我的国家和民族做些什么?进而再想:如何把个人进步和国家进步结合起来?在来自使命感的绝高心志、高远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认同的激励下,名为“家国情怀”的种子便会埋下,进而引发个体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而没有心思投机取巧,没有时间挥霍浪费,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赢。

2.中途理性冷静——“不为”的自持

内卷蔓延的背后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被动参与——他们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又使其缺乏成熟的个体理性选择能力。在外部情绪的感染、自身意志的不坚定、从众心理的暗示以及新媒体的催化作用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法保持冷静思考和理性判断,失去自我防御进而被群体裹挟,陷入违背自我意愿的内卷模式。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状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意识和理性的判断呢?在此,不妨参照道家“知其不可而不为”的处世智慧。道家“不为”在行为上表现为一种坚定的选择,在心态上表现为冷静理性的动态平衡。

面临复杂的“不可”的社会现实时,道家向内心深处探寻一条名为“知其不可而不为”的自我保全与自我拯救的道路:坚定地选择不做不该做的事,独善其身,不屈志以媚俗。老子的“见周之衰,乃遂去”[10]、庄子的“曳尾于涂中”[11]都是预见险恶、看透人生后的行为选择:与其在尔虞我诈、两败俱伤的争斗中迷失自我,不如见素抱朴剥离心机,“减之又减之”[12],保持平稳的心态和强健的心灵。

这种“知其不可而不为”的处世智慧让今天的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时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更加透彻地看待问题,于险恶环境中坚守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于激烈竞争中保持身心的冷静自持。

3.后续自我调适——“不为”的豁达

内卷的诱因之一是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挫败感会消磨意识动摇信念,自然有人会不堪折磨并对生活无所期望也无所要求,走向“躺平”。在此,不妨援引道家超然豁达的处世智慧进行心理调适。

道家站在生命宇宙的制高点进行处世哲学的探讨,展现出云淡风轻的淡泊超脱。立足于更高的层次,看得更透彻,心境也更为豁达。“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13],进而获得心灵真正的自由与解放。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4]。面对宠辱得失,需要适时适度的超然豁达和恰到好处的自我放空。不为外在的名利、物质左右,不囿于物,不萦于心,保持归零的“空杯心态”。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我,及时地进行修整与清空,使现实的消极面与自我意识归于和解。

(二)“躺平”之解

纯粹而绝对的“摆烂式”躺平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得过且过;二是多次受挫,自甘堕落。在此,笔者将分类讨论。

1.“摆烂式躺平”之解

(1)规划缺失——“为之”的经验理性

个人规划的缺失说到底是动力源的缺失。正如在“内卷”的解决思路中,大学生应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相连,打开格局,放远目光,博大胸怀。

(2)受挫退缩——“不为”的灵活机动

现实中受挫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如何疏导调适。社会的发展并不像精密机器里的齿轮一样互相嵌套,规律运转,而是一直处于难以预测的变化之中,不会存在大段完整的间歇期专门供人调整状态。我们需要像“纽拉特(Otto Neurath)之舟”上的水手一般在大海上修复船只[15]: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定不移迎难而上的信念意志和灵活机动适时而变的自我调适积极地顺应规律适应变化。

(3)综合“为之”与“不为”,破解“摆烂式躺平”

一方面我们需要借鉴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的入世精神,发挥“人能弘道”的经验理性不断尝试;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道家“知其不可而不为”的处世态度中获得启迪。道家以世道运行的规律作为行动指南,“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于混浊中安定下来逐渐澄清,于安定中活动起来显现生机,在尚未达到圆满之前领悟到已经存在的缺失,并借由此重新引发生命力。

日常生活中,于动静转换之际徐而为之,并适时地采取以退为进、以屈求申的战略来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保存心力而非一意孤行,综合考量并扩展对可能性的感知,以创新思维进行灵活机动的调整。

2.纾困“躺而不平”——“为之”的内在超越

此类躺平者在身体行为上暂时躺下屈就,而精神心态上是“不平”的,加上承受着自身原本积极进取的价值体系的谴责,可能更加焦虑、迷惑。话语表达的情绪宣泄和群体共鸣、暂时性的喘息休憩和逃避式的“软性反抗”到底只是一种短期的权宜之计,无法触及问题根本,也难以成为摆脱困境的良策。“躺而不平”的焦虑来源于过分向外的视角,机械地将短时行动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助长了无意义的焦虑与精神内耗。

在此需要调整思路转移视角,审视反思自身。正如孔子要求的“内省”“自论”,孟子总结的“吾日三省吾身”那样:以内心深处的自我为出发点,将目光落回自身,在行动时以自我为主要参照物,实现“内在超越”。

内在超越的关键是个人向内的审视和自觉的努力。竞争的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但在此过程中能力的锻炼、心智的磨砺、思维的培养和自我的超越可能都比形式上的胜利更有价值。因此与其过多关注竞争本身,不如将此过程视作自我的修行,磨炼心性、升华人格、实现自我的内在超越,获得精神境界与内在修养的提升。

(三)“为之”与“不为”的综合指导

既有困局,亦有破局之道: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坚定的“为之”,是使命与义理的双重支撑;道家清醒的“不为”,是理智与豁达的哲思之境;如今,身处“内卷”“躺平”之桎梏的大学生亦可取其用之,凝心静气明确使命,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前途、未来相结合,在过程中保持清醒冷静的独立自持和灵活机动的自我调整,在追求外在的发展时不忘向内审视自己。辩证地秉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和“知其不可而不为”的处世态度,进退相宜张弛有度。方能摆脱“内卷”“躺平”的亚文化桎梏,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不失精神凭依。

结语

大学生“内卷”“躺平”现象涉及制度、文化、观念以及人自身对价值、意义的认知等多方面因素,需要通过社会宏观的结构调整和个人微观的心理调适的相互作用,营造科学、有序的社会文化发展态势,进而不断地接近理想的社会状态。本文尝试挖掘和阐发儒道处世哲学的时代价值,弘扬其精髓和要义,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为解决“内卷”“躺平”问题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努力让他们心中有底气,手中有力量,脚下有根基,肩上有担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