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孙祈月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镇江 212399)
进入新时期,高校肩负的培育学生思政教育的职责任务愈发艰巨,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积极开展工作。现阶段我国教育的重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未来目标在于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1]。而从传统思政教育视角看,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带有创新性的教学,彼此互动而产生新的教育方式,成长空间更为广阔。新时期思政教育和美育两者结合起来,在育人模式方面加强理论和实践两大领域的创新,不断延伸思政教育的美育内涵、使美育载体更加多元、拓展美育实践等,进而增强思政课感召力,发挥其铸魂育人的正面影响力[2]。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是有逻辑上的可行性的,因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符合当下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二者的培养目标一致,在价值引领上存在着关联性,且二者的教育内容密切统一。下面,我们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当代社会的高校教育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的作用,关注并促进其作用的发挥。在协同育人政策与时代背景下,创新性地把美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美育能有效改进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思维,和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维与道德指导目标产生了关联,给两者的协同教学铺垫了重要基础。协同育人模式较过去单一育人模式体现了更多进步性,能充分发挥积极影响,利用融合学的方式助力学生综合素养与思想道德认知提高的目标达成[3]。
从本质看,美育和思政教育有着内在一致性,而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和美育十分贴合,美育的“美”代表着人们期盼拥有美好事物,通过认识美、发现美、追求美的过程展现,达到提高个人思想与素养的目的[4]。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是培养正确思想、信念理念等,代表着对“善”观念的追求。不管学理层面抑或文化层面,追求美和善都意味着道德教化起到了实质性作用,两者从本质到道德层面得到了关切与统一。过去儒家鼓励“诗教”的普及,本质同样是利用《诗经》的美传递“礼乐”的善。孔子探讨“礼”所能起到的作用,同样提倡“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主张君子忽视“礼”的学习就难以明确自我认知,要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亦十分困难。所以,美育与思政教育的道德教育目标本质是统一的,也明确体现在当代教育的实践中。比如教师的课堂教学也离不开以美育内容实施思政指导,并以思政方向来适度调节美育内容。两者目标的统一促进了其协同融合。
高校教育体系对思政教育与美育定位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不管美育的“美”抑或思政教育的“善”,都应在高校学生的人格中终极体现为“德”的方式[5]。从关联性来看,立德的指导使两者突出表现为两方面的特征。其一,以美载德,美育的美与普通意义上的美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更体现为道德层面的善意与美好。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往往要对美怎样指导善行进而使他人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深入了解。该过程促进学生产生处世道德,而处世道德兼具善和美两种特性,尤其是美的动因引发道德魅力的形成。其二,美德融合。由教育内容出发,思政教育代表着更具理论性的教育,美育教学在教学中贯穿着艺术鉴赏及创造等多种方式,两者比较而言,后者更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由此,教学层面看,两者有一定的内容互补性,美育内容使思政教学在感知与实践层面的缺陷得到弥补,思政教学则立足于精准的思想道德指向,引导美育教学的开展,确保美育教学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来培养人才[6]。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内容为引领价值、道德感化、榜样激励、人文提高等,使思政理论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等教化活动紧密关联。高校美育则致力于将大学生鉴赏、感悟、创造美与他们陶冶情操与塑造人格两种活动结合起来。两者从内容看密切统一,且具体的推进过程也与榜样激励、经典教化、形象育人等密切相关,体现了美好情感的寄托,并试图激发大学生自主提高思想素质、审美与人文素养。由学科品格思考,美育与思政教育都体现了艺术性、科学性,比较而言,前者更关注艺术性,以感性传递美,而后者更关注科学性,以理性来思考问题[7]。
为了积极落实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应该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的融合;利用实践活动贯穿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挖掘蕴含思政元素的美育资源。下面我们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美育体现审美、情操与心灵等教育的内涵,既能帮助人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在耳濡目染中使人的品质、气质、情感、胸怀等得到荡涤,让人的精神得到激励,心灵得到抚慰。美育和德育、体育、智育关系密切,彼此互为支持。尽管我们通常认为“思想建设激励了审美教育的实施”,但事实上并未对审美教育真正给予关注[8]。只有人们获得了温饱,才逐步开始关注高级需求,美育的关注才提上日程。一定程度来讲,美育已然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校过去更关注专业设置、学生成绩、毕业就业等问题,反而对审美教育思想建设有所忽视。而部分教育者则因为自身欠缺良好的审美教育素养,以为审美教育需要长期开展,且用量化指标去衡量难度很高。事实上,高校、教师等忽视审美教育,学生自然更难对审美教育对个人的深远影响有所重视。所以,现实中应提倡高校管理者、审美教育者、大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关注,积极开展美育学习。高校管理者更应关注思政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首要任务,美育则要经历长期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则要意识到审美教育的超前性,肩负起推广审美教育的职责;大学生应积极配合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解并落实审美教育对个人的长远影响,积极并主动地投入学习[9]。
高校思政教育与美育的实施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体,他们更愿意从个人视角去接受那些能够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并应用的思政理论知识,关注“知行合一”,并希望和社会比较热点焦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问题结合起来。所以,这需要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从美育视角出发,关注思政教育和真善美的有机关联,促进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接洽,关注“面对面”“实打实”地做,摒弃“背对背”“空对空”地想。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通情”,还“达理”;不仅“晓理”,还“动情”;不仅有“温度”,还有“深度”,让审美教育实施中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都能接受美的熏陶,获得心灵的荡涤、情感的慰藉。
建立在美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基础上的协同育人模式,力求以美育结合思政教育嵌入实际的教学工作,更迫切要求实践教学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唯有落地于现实的学习实践中,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美育的作用与思想指导的重要意义,他们才能切实从内心对融合教育产生认同,主动去配合学习,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与思想素养[10]。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不仅可以借助原有的课堂教学氛围,接洽更多元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两者的融合教学。比如高校美术课介绍多个流派与画家代表人物,音乐课介绍音乐大家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图书和纪录片,进一步充实并拓展美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大学生从感官上阅读读书和观看纪录片,能进一步了解美学领域的流派创作特点及代表人物的成长过程,产生更系统的认知。这对学生从作家作品中领悟更深刻的思想情感、精神文化内涵有更突出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前提,教师还应借助国外多流派的画家、音乐家的多样风格特点,由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视角切入,鼓励大学生加强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学习,认识其在世界美术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激发他们对这些美术文化中蕴含的美学要素产生认同,实现思政教育和美育彼此融合的目的。
美育和思政教育两者融合,体现了艺术形式对思政教育的加持。思政教育的目标决定了美育形式的选择。比如,为了促进学生思政素养,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采用思政教育在合唱教学的融合,通常以选择歌曲、讲授理论知识、训练合唱等环节为重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审美与思政素养等,并进一步充实合唱曲库。举例来说,可以选择《春天的故事》《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歌曲进行合唱,还可以考虑《新时代组歌》等合唱歌曲,传唱激情洋溢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学生对歌曲产生的背景深入了解,领悟时代精神。
为了利用实践活动来贯穿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以在思政教育的指导下,组织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校园艺术节等比赛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歌唱水平,引导他们了解歌曲的时代价值,让好作品为更多人所传颂。而且,和校园或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将校园文化向校外传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合唱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此外,还可以利用社区公益演出、文化下乡等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燃起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热情,使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使美育思政育人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高校应配合不断发掘本地独特的美育资源,对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素积极整合,为“以美育德”提供更多素材,使美育育人有效落地[11]。
高校还应引导美育教育者和思政教育共同举办活动,从美育和思政教育两大视角切入,发掘本地特色精神和文化,充实校本育人资源,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为前提,促进特色美育内容助力学生投身思政教育中,进而达成美育和思政教育共同育人的目的。
比如《月下牧牛归》呈现出月色之下一群牧童放牧归来的影响。柔和的月光洒下,将家园中的人和外部事物和谐共生的美感生动地展现出来。思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品鉴作品,感受真实的自然美,让大学生在功利浮躁社会中的心态得到安抚,成就健全人格。再有《苎麻丰收》,展现了农民田间劳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派如火如荼的劳动热情,自然主义和乐天主义在这里和谐而统一。思政教师可以向大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和相关信息,使他们深刻了解到劳动的艰辛,萌生出对广大劳动者的敬佩之情,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和勇于追求的生活态度。如此,蕴含着思政元素的美育资源能够很好地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美育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有效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是美育和思政教育实施的主要场域,利用思政课教师审美素养提高、思政要素的美育资源整合、探索思政理论课的美育教学模式、尝试审美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并促使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让两者共同发力使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努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