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丹阳
(伊犁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新疆伊犁 835100)
近些年教育体系中,核心素养一词一直被推行和贯彻。然而应试教育思维是初中美术教育一直得不到关注的直观缘由。美术学科纳入中考的政策背景下,在学科地位得到提高的同时,课堂教学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笔者从中考背景下初中美术课堂中发现现存问题,到理解政策出台的用意,最后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创新课堂教学,使得中考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课堂不忘初心,充满活力。
在“中考”这一指挥棒下,现行美术中考的形式多为机考,以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逐渐使基于中考背景下的美术课堂似乎又回到了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应试化”“填鸭式”等错误教学方式出现。这样的课堂模式,无形中,为本就学习任务繁重的初三学生增添不少压力,同时也是曲解了美术纳入中考的初心。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艺术课程理念要坚持以美育人。指出要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艺术活动,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进而丰富审美体验。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是艺术课程充分发挥其独特育人魅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新课标指引下的美术教师,需要理解美术课程能够成为教育体系中必修课的背后缘由,进一步能领悟到美术纳入中考政策背后的用意。
艺术课程强调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基本理念。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需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摒弃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学会放手将课堂回归于学生。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学生素养大环境的贯彻,促使美术教师需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探究,为有效落实各项政策与高效课堂实施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新媒体普及飞速,培养未来人才面临新挑战,如何上好一堂“有营养”的美术课,教师应明确知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问题,进而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课标》是美术课程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同时也是中考试题命题的依据。
美术课程具有视觉性特征,在美术课堂中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培育最为直接,师生学会去发现、去感受、去领悟自然世界、日常生活、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了解其创作背景与表达主题。能够享受艺术之美、创造艺术之美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同样,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是运用多样的媒介、技术与美术语言创造,有利于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表现力,养成积极生活的态度;学生在创造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方面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1]
“营养”价值的表现在于美术课堂能够融入真实情境。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去感悟、体会美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正确的历史观、明确的民族观、丰富的文化观都得以形成,更进一步能够学会理解并尊重多元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艺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表现在发展学生艺术核心素养。
美育应源于初心,发自内心,忠于本心;美术教育重在谋心。强化全民美育是“美术进中考”的初衷,贯彻全面发展是育人的方向。并不是带有应试思维的选拔考试,是以中考为先导,促进学生美育培养,是以测试化的形式敦促学生美育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从外在功利性为始,通过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使得逐渐激发其美术学习内在的愉悦性,从而能够真正体会到美术教育重在谋心的育人价值。
针对美术中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意义的探讨,有助于教师深层理解政策用意,为教师优化课程提供推动力;有助于激发起课程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有所成,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助力;有助于政策的落地生根,达到同心合力促美育的良好效果
1.成为教师优化课程的推动力
针对政策背景下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探究的意义。是艺术素质测试的重视程度也受到更多的关注,认识其政策背后的本心初衷,从而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成为教师优化课程的推动力。教师从本心出发由内而外的认识到美术中考的价值所在,在提高教师责任感的同时,为充分的备课、实施完善的课堂教学、课后及时反馈总结等连环性质的教学过程提供扎实地思想理论基础。使得初中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依据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策略、打造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构建高效教学。
2.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助力器
江苏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艺术素质测评,以等级制划分,强调坚持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期测评。不同等级背后都有着相对应的中考报考要求,虽然终期测评的占比较小,不太影响学生最终的等级测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可以达到B等成绩,但在应试思维的大环境下,学生对测评性质的考核都多几分认真。虽政策的方式是强制性的,但教师可依据课程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生活情境,使学生新旧知识结构产生连接与融通,为后期以用带学的良性循环效果做好充足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带领着学生引进美育大门,让其感受、领悟到美就在身边。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其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也成为“营养”美术课堂的助力。[2]
3.成为政策落地生根的脚手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育才是教育的殷切盼望,凸显其以美育人的学科教育价值。政策是教学的指导方针,理论为教学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将理论落实在课堂上,其政策的初心与学科的价值才能充分地体现。对于政策的理解是有的放矢落实政策的基石,一线教师、校领导,以至学生及其家长群体,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美术进中考”是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创新性的美育综合测评,其真正目的并不是追求高等级,而是希望“以考促发展”。
发现美、追求美与创造美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美育课程中求得,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习惯性养成发现美的积极心境。进而达到以考促发展的目的,由外部诱惑力激发内部愉悦性的积极学习动机。
教育评价指挥棒下的初中美术课堂,要避免应试化、机械化现象。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美术课程,只有让学生抓住第一好印象,后续的教学活动才能因课制宜的开展。
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初中美术教材为例(以下简称《苏少版》),教师可依据教材以点及面的展开教学,如结合八上《用心灵接触自然》《变迁中的家园》、八下《园林·探幽》,依据身边建筑江南园林开展单元教学,走进家乡特色园林领悟其艺术魅力。江苏有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扬州个园、何园等众多园林景点。学会利用多种媒介工具,从实地考察、官方媒体号、经典读物等中,了解园林基本信息;结合八下《一目了然》《张贴的画》,以一目了然为目的,张贴画为技法内容开展主题性单元教学,例如以班级秀、校园文化艺术节、城市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等主题进行美术教学,从确定真实性活动主题到明确主题目标再到技法要素与创新创意,一步一步,类似设计师在制作项目方案一样,学生能够在真实性主题学习中学有所得,通过学习、交流、探讨精心制作创意作品,在学有所获的同时增添学生几分美术学习的成就感。
在《课标》教学提示中也指出美术学习活动需要结合初中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围绕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相关的美术学习活动及综合化的学习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社区服务的学习等。[3]在客观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访问美术家、设计师、工艺师等,进行实地考察,以便学生获取更佳直接的学习经验。
教学的趣味化,表现在课堂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活跃。以达到情感的共情,同时课堂教学中学会融入现代媒介,给予学生独特的课堂体验感。如学习《苏少版》八下《园林·探幽》时,教师课前利用好微信公众号等工具,制作视听说结合的电子版学习单,课前学生可根据学习单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学习单内容填写。课堂中教师直接展示数据后台,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所了解的素材等。类似新媒体形式有很多,如近些年热门的短视频,学生也可在单元学习后,用视频方式介绍本单元所制作的美术作品。由此一来,教学评价的主体也丰富了,不再仅限于学生与教师,而是将作品更好地展示在大众面前。
教学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不能让学习者感受到艺术处在束之高阁的状态,冲破与抽象教学内容的薄膜,调动起学生美术学习的激情。在单元化系统的学习中,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轻松掌握课程重点。相较于应试化机械地向学生阐述课程重点来得更加轻松、更加牢靠。进而落实美育课程体现育人价值,回归学生的生活。
美术教学的体验化与趣味化、生活化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着重强调实践是艺术课程的导向,能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艺术体验的活动中中加以锻炼,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艺术课程的实践体验化在《课标》课程理念中也做着重强调。
如在结合《苏少版》八上《用心灵接触自然》《变迁中的家园》、八下《园林·探幽》,依据身边建筑江南园林,开展单元教学的拓展环节时,线下艺术体验可走进地方特色民间传统建筑,进而地方特色本土文化也被认识与了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线上艺术体验可拓展了解中国建筑艺术中颇具宏伟气势的皇家建筑体系,如“数字故宫”是一款集可观、可游、可望、可行的程序,学生可足不出户的与北京故宫撞个满怀,沉浸式云探索故宫全貌。以此类似的线上艺术体验,为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寻求出另一条体验出路。
学校美育不应局限于一周为数不多的艺术课程上,应主动寻求课程之间的融合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铺垫作用,在艺术素质测评中,美术理论知识为考察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将其理论知识“应试化”,直接向学生阐述知识,一味灌输,一方面学生记不住、记不牢;其二是增加学生应试备考的压力,从而失去原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事倍功半的教学氛围,有悖于“美术进中考”的初衷。
如同万古江河的中华文明,奔腾不息。这里借助语文学科古诗词的魅力与美术课程相融合,自古美术界便有“书画同源”“诗书画印相结合”等观念,以诗表画意,以画传诗情。这为学习美术教材中中国传统绘画单元提供了有趣的教学路径。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丰硕的文化,历史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从远古的原始社会,便有峙峪人制作出最古老的装饰品;陶器的发明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紧随其后的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飞跃时空来到,中国近现代美术,发现党史中的美术等,无疑都离不开历史长流的发展背景。如在学习美术教材中,中国工艺美术单元时,可与中国历史相结合,了解其时代背景,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作品背后的含义。学习知识在关注深度的同时,也需了解维度。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连接,达到融会贯通、迁移的学习效果。
美术学科也不只能与文科相连接,同样也可以与数学、化学等理科相融合。如在学习绘画技法中的透视方法时,西方绘画中常用焦点透视进行创作构图,点线面之间的关系那便于数学学科密不可分了;而浓重艳丽的色彩为属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特点,色彩的摄取是古人们智慧的表现,多从植物花卉中提取再加以矿物质原料。由此一来,化学的学科知识也运用了起来。
当然,学科的融合可不单指某一门学科叠加另一门学科,而是在美术为学科主旋律的基础上找到其他一门或多门学科的共同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孤零零的,是能够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挖掘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内部动机。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会有遗忘。同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会有所遗忘。那如何将系统的美术知识简易化,如何帮助学生牢靠的鉴赏美术常识。艺术素质测评是现实的,人们常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基于美术中考背景的初中美术教学是需要一定量化的测评,来加以反馈教学效果的。
测评需要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切勿机械化;需注意测评方式的多样性,切勿片面化。教师不能停留在“测”字上,可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分享他的美术故事;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多让学生感悟、体会与表达,在探讨的过程中了解知识,这也是一种过程性的测评。
量化的测评可与单元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单相联系,任务单中设有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习题,习题的题型不固定,可参考每年艺术素质测评的复习方案进行,数量也不在多,重在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反思归纳。过程性测评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及时向教师反馈解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二是学生能够知晓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库,能够做到查漏补缺。素养的发展培养重在平时,打好基础,日积月累,在常规教学中逐步培养审美观念,重在每节常规课堂审美培育量的积累,重过程的发展,结果自然不会差。强调重过程性测评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美术进中考的初心不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了测评而测,这是对美术中考的变形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理念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美术常识为基础,以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发展学生各项核心素养为目标,重视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在美术中考政策下探究课堂教学,在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形式也得以创新性的发展,从而搭建高效课堂。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之余,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素养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切实有力的保持美术进中考的初衷使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